第30章 心生變

字數:4235   加入書籤

A+A-


    兩位官員端起茶盞,輕輕抿了一下,又正襟危坐。
    王和垚不得不放下茶盞,翻起了茶盞。
    “二位大人,話說回來,杭州府治下各衙門,包括錢塘、仁和二縣,冤假錯案多嗎?能翻案的又有多少?”
    想起被旗人將領糟蹋,被打斷腿的季家人,王和垚再次問道。
    曆來新官上任,第一便是澄清吏治,以便樹其威信。因強敵環伺的原因,舊派的官員他仍照搬任用,這也是不得已為之的權宜之計。
    魯又翁看了看包世寧,二人目光一對,魯又翁開口。
    “將軍,錢塘縣與仁和縣附郭,又有滿城將軍府在上麵押著,兩縣定然沒有什麽冤假錯案。要說有,定然在布政使司衙門與按察使司衙門。”
    “不錯!布政司負責一省行政與財政,按察司則是主管案件審理、刑獄管理等司法事務。二司輔佐巡撫衙門及杭州將軍府,彈劾鎮壓,整修武備,監視綠營。兩座衙門裏,定然有不少冤枉之人。”
    包世寧跟著說道:“比如洪家糧行一案,因地方上匪亂異常,莊稼歉收,洪家趁機囤積居奇,以至於稻米價格翻了兩番。百姓買不起糧,便開始搶糧,雙方發生衝突,洪家與百姓各死傷數人。洪家官府有人,因而搶糧之事後,洪家施壓,讓官軍出麵鎮壓,以儆效尤。百姓因而死了 200多人,另有 100多人被關進了布政司衙門。”
    包世寧娓娓道來,王和垚驚怒心寒。
    一下子殺了 200多人,還關押了 100餘。
    好大的手筆!
    要不是他破了杭州城,這件案子,恐怕是不了了之了吧。
    “包大人,此案詳查。”
    王和垚斷然道:“尤其是洪家牽涉的這件案子,死了這麽多人,一定要詳查,給杭州府百姓一個交代。我從軍中調一些軍士給你,方便你辦案。”
    轟動地方的大案要案,更能吸引眼球,博取民心。
    “將軍一片公心,清肅冤案,下官佩服。”
    包世寧道:“剛則易折,將軍若是因此而得罪了杭州士族,恐怕引起地方波動。”
    “我將軍府千軍萬馬,還在乎他區區一些作奸犯科的士族嗎?”
    王和垚冷冷一笑:“包大人放心去做就是。出了什麽岔子,或有解決不了的事情,將軍府自會出手。”
    江南士族首鼠兩端,要是真忠於大清,就會像他們的先輩陳子龍夏允彝張煌言一樣,流血犧牲。或像朱舜水屈大均一般,複國無望,終身不仕。說白了,一群寡廉鮮恥的精致利己主義者而已,不足一提。
    包世寧心驚肉跳,趕緊領命。
    滿清親王、杭州將軍說殺就殺了,此君怎麽會因為一些杭州士族官宦而退步。
    自己,是完完全全多慮了。
    “通海貿易也好,恢複鹽政也罷,都是為了日後打算。沒有錢糧,何談用兵?”
    王和垚看著二人,目光犀利:“二位大人,本官實言相告,本官絕不會隻滿足於浙江,你我今日所做之事,也不是隻為了占據浙江一隅,割據一方,而是為了中國的將來。一個人扛不起所有的事情,我也需要人來分擔,希望二位能助我。”
    將漢家江山的將來係於一身,王和垚有這樣的雄心,但也是壓力山大。
    “將軍放心,下官必盡力而為!”
    “願為將軍馬首是瞻!”
    魯又翁與包世寧站起身來,肅拜一禮。
    兩名屬官下去,張世豪進來,小心翼翼問道:“將軍,你真相信他們?”
    “要地方上穩定,總要有人做事。光靠軍隊,萬萬不行。這二人都是循吏,熟悉地方民情與政務,可以一試。”
    民政治理、勸課農桑、平決獄訟、戶籍管理、賦稅勞役、錢穀販給等。尤其是維護地方秩序、征收賦稅、繳納錢糧,還要這些循吏出麵。
    “連地方官員都甘為將軍奔走,可見滿清朝廷的末日,就要到了!”
    張世豪興奮道:“如將軍剛才所說,不會滿足於浙江。將軍打算何時對外用兵?”
    “希望如此,但要滿清垮台,恐怕沒那麽容易。至於對外用兵,那是自然。即便你我想在浙江舒舒服服待著,恐怕滿清也不願意吧。”
    想起曆史上的事來,王和垚眉頭微微一皺。
    吳三桂垂垂老矣,他能活幾年,決定著抗清的態勢轉變。
    一旦吳三桂玩完,其部下必會分崩離析,清軍則會立刻占據優勢,摧枯拉朽,取得這場戰事的勝利。
    可以說,他是在和時間賽跑,在吳三桂死前,盡可能壯大自己,接替吳三桂,扛起抗清的大旗。
    吳三桂,你可要多挺幾年啊!
    “張世豪,隨我出去,探探這杭州府的人心。”
    想要在杭州,乃至浙江站穩腳跟,不能單靠殺戮與暴力,還要懂得懷柔拉攏,要得民心才是。
    ……………………
    從將軍府衙門出來,魯又翁與包世寧二人一路無語,仿佛心有靈犀,一起停下腳步,彼此對望,眼神都有些複雜。
    “你我今日所做之事,不是隻為浙江一隅,割據一方,而是為了中國的將來。”
    二人的心中,都在回味著將軍的這句話。
    對於他們來說,如今與義軍的命運緊緊綁在一起,最怕的就是這位新主公裹足不前,或驕奢淫逸,鬥誌不足。而在王和垚一番的言行中,二人也是多了些臆想,起了些雄心。
    “魯大人,以你之見,王將軍會放心重用於你我,他能成事嗎?”
    目光掃了掃身後的將軍府衙門口,包世寧小心翼翼問道。
    “包大人,你都是杭州知府了,怎麽還會問這些?”
    魯又翁頓了頓,繼續道:“我將軍雖是年輕,但行事狠勇果決,目光深遠。長遠我不敢妄斷,但無論如何,他能大膽起用你我,這便是知遇之恩。”
    時也命也,若不是這份知遇之恩,他注定了一生碌碌無為,無論是哪一方得了天下。
    “昔日你我為一方知縣,可曾好好做過事,可能好好做事?即便是那些杭州大員,無不是在旗人監管下戰戰兢兢,隻需溜須拍馬、循規蹈矩即可,有幾個敢為民請命?就說旗兵駐守各城門敲詐勒索之弊政,數十年可曾有人敢直言一句?如今王將軍推倒滿城城牆,杭州士民出入無礙,杭州府也再無此弊政,你我恐怕都是暗自竊喜吧。”
    魯又翁的話,讓包世寧小雞啄米般連連點頭。
    “魯兄所言極是。王將軍新建幕府,正是用人之際。他既對你我委以重任,你我就各盡其能,勠力做事吧!”
    包世寧滿目期待,又是憂心忡忡。
    “可若是來日清軍南下,你我又該如何?”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將來之事,你我無需擔憂,自有人比你我更為上心。你我甫當大任,還是做好眼前之事吧。”
    魯又翁輕聲一句,眼中有光。
    “本官絕不會隻滿足於浙江!”
    王和垚的聲音猶在耳邊回響,前麵還有吳三桂耿精忠鄭錦們扛著,輪得到他們這些小人物擔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