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靖南王耿精忠

字數:2890   加入書籤

A+A-


    廣冬提督全銜為“提督廣冬省軍務總兵官”,為武職從一品官,比文職巡撫還高一級,與尚書銜的總督同級。
    廣冬省綠營清軍最高長官,管理一省軍政,節製廣冬七鎮總兵,每個鎮一萬多兵馬,加起來足有十萬兵馬。
    吳六奇在京城沒了後台,七鎮總兵必然不會再聽從調遣,甚至會聯合起來在朝廷旨意下達之前圈禁吳六奇和南宮彥,那他們之前的努力就全部白費了…
    所以他想打個時間差,在鼇拜倒台的消息傳到廣冬之前,裹挾綠營全體官兵突襲靖南王耿精忠。
    擅自對一位藩王動刀形同謀反,無論成功與否綠營官兵都無法回頭,隻能跟他們一條道走到黑。
    ……
    ……
    做戲就要做全套,項東先到隔壁打了聲招呼,在門口留下兩具神機負責守衛,隨後馬不停蹄的開著‘幻身障’潛入皇宮偷了一份聖旨和調兵兵符。
    當然七鎮總兵並非呆頭鵝,想怎麽忽悠就怎麽忽悠,想讓他們入套除了聖旨和兵符兩個必須品,還要找個夠資格傳旨調兵的大臣…
    曆朝曆代建國以後麵臨的首要問題都是如何處理軍隊,有些當權者選擇把軍隊放到外麵開疆擴土,讓他們在塞外撒野,有些則選擇杯酒釋兵權,削弱軍隊的地位。
    清廷選了一個中間路線,他們效仿明朝舊製采取用文官節製武將的辦法,讓巡撫節製綠營軍隊文職中的提督、總兵。
    巡撫相當於是朝廷派到地方的欽差大臣,比武將更受信任。
    但當巡撫陸續掌控地方軍權,甚至成為執掌幾個省份、地區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時同樣會成為不穩定因素。
    所以清廷在滿足巡撫可以完整行使職權的基礎上,又對巡撫從人事、財政、軍事方麵進行牽製。
    單從兵權方麵講,清廷將兵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交給地方提督掌管,給他們一些權利隨時應對一些突發事件,比如某地叛亂、山賊土匪,另一部分收回朝廷中樞,交兵部負責。
    而一但朝廷需要調兵,聖旨和兵符會由兵部送到總督、巡撫手中,再由總督或者巡撫將命令傳遞給地方提督。
    具體而言,吳六奇花錢買來的提督主要負責訓練軍隊、維護軍紀,節製七鎮總兵。
    巡撫則負責節製他這個提督,但巡撫對於底層士兵而言能做的非常有限,若要大規模調動軍隊必須有兵部調令,否則視同謀反!
    如此一來既保證了總督、巡撫可以應對突發緊急事務,又不至於因為掌握兵權太產生威脅。
    而且在地方駐紮的戰鬥力最強的八旗軍並不歸巡撫、提督節製,他們住在專門修建的城市裏,歸都統、將軍管轄,而八旗都統、八旗將軍都是皇帝親信,接受皇帝直接調動。
    就像原著裏的正黃旗副都統…韋小寶!
    而兵部掌握的則是調撥兵役、製定軍律,以及負責審核武將官職、整備戰馬、武器、糧草。
    既要保證地方巡撫、提督有足夠權限,牢牢把控住軍政大權,處理好地方軍政要務,又要保證朝廷絕對的掌控,不至於擁有太多兵權。
    他們的關係算是相互配合,也相互牽製。
    所以想徹底忽悠住七鎮總兵,必須有廣冬總督或者巡撫相助!
    當然這辦法肯定不能用來對付平西王。
    吳三桂是個聰明人,深諳‘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同時也知道滿清對他多有猜忌,因此一早就主動上交了‘兵符’,換取朝堂的放心。
    但這老家夥原本是明朝邊將,手中掌握著大明朝最後一支精銳“關寧軍”,脫離明朝後“關寧軍”實際上就成了他“自主經營”的“雇傭軍”,南征北戰數十年早已把他當成主子了。
    所以雲南邊軍表麵上是朝廷軍隊,實際上全是吳三桂個人私兵。
    朝廷負責給錢給糧,吳三桂負責鎮守邊疆,雲南和清廷之間更像是合作關係。
    而那些士兵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即便沒有兵符,吳三桂在當地的統治也沒有絲毫減弱。
    再加上吳三桂深耕雲南多年,擁有很深的威望,坦白說就是當地的土皇帝,雲南的百姓也是隻聽從來平西王府的命令不知朝廷,所以朝廷派去雲南上任的巡撫、欽差大臣都要看他臉色。
    吳三桂不發話,別說節製軍隊,就連小命都保不住!
    雲南總督、巡撫跟吳三桂樣的狗沒啥區別……
    而同為清廷異性藩王的耿精忠就差的遠了,實力弱,零零散散的地方兵將和廂軍全加起來也不足10萬,還不完全跟他一條心,對自己地盤的掌控沒法跟吳三桂相比。
    若能忽悠住廣冬七鎮總兵合力發動突襲至少六成把握能畢其功於一役。
    可惜神機大軍還得鎮壓五萬廂兵,‘神侯府’也抽不出人手幫忙,否則他都有信心全盤接手‘胡建’所有的地盤、人手!
    當然項東也不敢打包票說廣冬綠營就有十足的把握能打掉耿精忠,畢竟雙方實力差距很小,若正麵交手勝負也就五五之數……
    “兵行險招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必須穩妥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