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勸與反勸,分身潛進(4k)
字數:2653 加入書籤
“最初我習武練劍的目的,隻是為了在充斥著瘋子和無知的世界裏自我保全,不被別人被剝奪享受生命神跡的權利,希望打破生活中平庸和重複的悶局。”
順著趙青的目光向外望去,卻並未發現什麽特殊的東西,傅采林心中微怔,對她作出如此回答並不感到意外,接口述說道:
“而在我做出對此思索的同時,我從仇恨罪惡和爭權奪利的泥淖中爬出來,清楚看到存在於人與人間種種醜惡和沒有意義的愚蠢行為;看著其如何構成人的陰暗麵,如何破壞生的樂趣。”
“戰爭,毀滅無數生命的戰爭,正是我所不能理解、最為厭惡的事物……傅采林想不明白,打破和平安樂的局勢,或許對一般的平庸人物有著很高的政治意義,但到了你我這個層次,難道還看不透其中的虛幻嗎?”
毫無把握在武力和國家軍事實力上抵擋趙青一方,心係高句麗的傅采林在偶遇她之後,果斷選擇了用言語辯論勸說的方式,期盼對方能夠認同自己的想法,從而放下對本國的敵意。
“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看待事物的角度,不應該太過單一,有時候還得換上一換。”被傅采林的話引導著得出戰爭無意義的結論,趙青亦隻是微微一笑,開口回道:
“傅大師的意思,無非就是想讓我停下對外擴張的戰略,至少不要讓高麗國像當初楊廣三征那樣陷入戰火之中,人口、財富損失慘重,乃至於出現亡國滅族的危機。”
“說起來,我倒是想反問大師一個問題:大師跟其他高句麗人都有著怎樣的關係,為什麽一定要冒著風險替他們出頭,是否也同樣未看透心中的虛幻?還是有著另一種合理的解釋呢?”
“換句話說,高句麗究竟給了你什麽‘好處’,才讓你生出這樣的想法?總不會毫無緣由吧。”
“另一種解釋?給了什麽‘好處’?”聽到趙青看似直接否認甚至貶低愛~國主義的言論,傅采林並未像一般的高句麗人那樣氣憤交加,而是神色平靜地思考著其中的含義,因此也很快隱約有所體悟。
跟畢玄出身於突厥王族阿史那氏、被整個東突厥尊為聖者,靠著族中上乘武學和以突厥名義至秘族處進行交流,始創與秘人武功頗為相似的“炎陽大法”,因此自然而然承擔起了國家民族之重任大不相同;
傅采林的武功是他周遊列國博覽眾長所創,最初的出身僅是高句麗的平民,甚至在楊廣進攻高句麗前毫無名聲,因為自行組織義軍對抗隋軍,接連挫敗楊廣之師,方才名震天下,被尊為本國的精神領袖、民族英雄。
他之所以在武功大成之後,麵臨家國危難挺身而出,主動負起了本該讓高麗王解決的重擔,自然是源自於對高句麗民族的熱愛,並未滲雜半分名利上的因素,目的非常純粹。
“因為出身血統而對本國人民群眾所生出的歸屬感、認同感,並認為本國人民對社會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且這個環境在潛移默化中有益於你研究武學和生命的意義,應該就是你願意為國付出的原因吧。”
“所以,你想要守護的並非是以高麗王為代表的上層貴族,而是國內占據絕大多數,沒有什麽權勢力量、有如你曾經那般的普通人。”
“《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呂氏春秋?貴公》亦有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
“若沒有‘天下為公’的觀念,肉食者之外的普通人,隻需要關心自己的利益就可以了,又何來憂國憂民的想法?”
運用先進的理念迅速指出了傅采林“愛~國”的本質,趙青的神色悠然,語調平穩而堅定,自然而然散發出一股令人信服的氣場。她的眼神明亮而深邃,似乎可以看穿人心,讓人無法抗拒她的邏輯。
“……所以陛下的意思是,安國不同於當初的隋朝,即便派遣大軍‘接管’了我們高句麗,也不會影響到中低層的普通民眾?”傅采林愣住了,他的臉上閃過一絲困惑,忽然覺得自己似乎有點反過來被對方說服的趨勢。
知曉“天下人之天下”的含義,傅采林終於明白了趙青作為武學大宗師卻“浪費”時間去擔任皇帝之位的原因,理解了對方真正把天下人放在心上的胸懷,也隱約悟出了更高深的人生境界。
趙青微微點頭,她的語氣平和,仿佛在安撫傅采林的疑慮:“實際上,對於大多數的平民百姓來說,安國即將開展的軍事解放行動,不僅無害,更是有利。”
“打破高句麗長久以來森嚴的等級製度,無疑可以讓普通人增加上升的機會,增加社會的生機活力,基礎的生活水平也在新技術的支撐下變得比原先更好,人人安居樂業……”
他們朝著剛才眺望的方向緩步前行,趙青開始詳細地解釋道:“而對於自願接受我方軍事接管的上層貴族、官員,比如不久前重新向中土稱臣的新羅王金真興,倭國剛剛認祖歸宗的山陽公後裔東漢直家族、同樣是那邊的推古女天皇,也可以保留原有生活條件上的待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