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兄友弟恭
字數:5768 加入書籤
朱元璋不舉辦科舉,是有理由的。
元朝末年戰亂,百姓哪裏有什麽心思讀書。
聚集過來百姓越來越多。
劉家現在都是女眷,他也不方便久留,想留一些銀兩,身上掏不出值錢的東西來。
百姓們議論科試的事,聽到今年沒有科試,眼神黯然。
明初百姓的識字率較高,有些能看懂榜文,這得益於朱元璋推行的大誥。
朱榑認真地想了想,發現無法回答。
是打仗時的夥夫。
此時嗅到肉香,朱榑是真的饞了。
“去買一隻燒鵝來,我餓了。”
“殿下,快到用膳時間了,咱們回宮裏吃吧……”
在朱榑的威逼利誘下,劉九含淚掏出自己的子孫錢,不過自己卻舍不得吃,眼巴巴望著朱榑啃完半隻燒鵝。
朱榑抹了抹油,“再來兩份。”
小太監目瞪口呆,差點沒哭出來,下一刻,拽著朱榑的後腰,“殿下,咱們回宮吧,求求你了……”
“你還是不是我的奴婢了?”
朱榑打算帶一份給馬皇後,一份給達定妃,不論是朱元璋有多少嬪妃,最重要的始終隻有一個,馬皇後。
不管是出於親情,還是其他的原因。
對馬皇後好是加分項。
況且,馬皇後還對他這般好。
此時的坤寧宮。
馬皇後看著朱元璋,冷冷說道:
“重八!你殺這麽多官員,在朝廷當官的敢怒不敢言,而隱藏在民間的會為沒有做官感到慶幸,你將來要怎麽用人?”
朱元璋臉色轉為陰沉,眉頭越皺越緊,呼吸粗重:“咱寫在律法裏!欺君,難道要縱容他們嗎!”
“可你不該殺這麽多人!”
“你……你不懂!”
“你是我的丈夫,你有錯我就該糾正你的行為,重八,他們不敢說!但你一定要知道!”
此時坤寧宮中,太監和宮女們低著頭,隻有馬皇後敢如此剛硬的和朱元璋說話。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眼神卻依舊不退讓半步:“咱已經昭告天下,舉薦人才,這些官員會補上來的。”
馬皇後聽著,但卻沒有妥協。
“陛下,娘娘,齊王來了。”
朱元璋回頭,隻見老太監側過身子,就看到朱榑從身後走上來。
朱榑此時是很懵的,就連劉九,也是雙腿顫抖跟在他後麵,他手裏拎著兩個油包紙,可是……不難聽出,父皇和娘在為空印的事爭執。
朱榑隻帶了兩隻燒鵝,本來打算給一份達定妃的,可他沒想到,忙得昏天黑地的父皇,此時會出現在坤寧宮。
母妃啊,兒臣下次一定帶給你。
“娘,我在宮外帶了隻燒鵝,還有父皇的。”
朱元璋看向朱榑,走過來,大手按在他肩膀上,盡力表現得和善,神態卻仍然嚴肅:“多來陪陪你娘。”
說完就走出坤寧宮,禦前的老太監接過一份燒鵝,也退了出去。
馬皇後緩緩轉過頭來,看向朱元璋離開的門口。
“榑兒,娘不餓,劉伯溫如何了?”
馬皇後很少用本宮這樣高高在上的自稱,尤其是對宮中的皇子,在她眼裏,她隻是這些孩子的娘。
“我剛才去看過先生了,他能吃能喝的,風寒也治好了。”
“說了什麽?”
“他說,陛下救了我,若不是陛下把他發配到應天屯田,恐要遭牢獄之災,陛下還派了兩個檢校,到了屯田之地,應該沒有人敢胡作非為。”
馬皇後點頭,隨後沉聲道:“當年你父皇答應我不殺朱文正,最後還是殺了,如今開國功臣個個榮華富貴,隻有劉基,是我虧欠他的。”
當年劉基被刀“請”到集慶,一直出人不出力,十分低調,很少發表自己的建議,若不是馬皇後苦苦相勸,他是不會盡心盡力幫朱元璋的。
“先生恐怕早就料到了今天的結局,娘就不必擔憂了。”
“你如何知道?”
娘啊,他竟然連我會哄騙他女兒的事,都料到了。
朱榑認真說道:“自古忠臣不事二主,事二主的,便不再是忠臣,就算奪了天下也會遭人猜忌,這樣淺顯的道理,兒都能說出來,先生豈會落於我之後?
“先生既然出世,就必定做了打算。”
馬皇後肩膀逐漸抬起,深吸了一口氣,正是知道,她才覺得有愧於劉伯溫。
朱榑趁熱,打開燒鵝的油包紙。
馬皇後眼中沒有食欲,她撕下一隻翅膀當做心意放在果盤上,說道:“剩下的給太子送去,他應當是比娘更難受。”
知子莫若母,馬皇後是看著朱標長大的。
不過,朱榑沒去,而是先來到長春宮,告訴達定妃將她的那份燒鵝,送給朱元璋了,達定妃沒怪罪他,她也沒有吃燒鵝的心思。
從長春宮出來,朱博才前往春和宮,兄長現在,應該很失落吧?
如果不能幹涉朝政,我的才能就不能被父皇看到,雖然皇子不能治國,但先生剛才說……朱榑想起劉基的話。
他來到春和宮。
此時朱標正坐在案上,雙目中有些血絲,案上突然出現半隻燒鵝,“滾!滾出去!”
太監們低著頭,噤若寒蟬。
但此人不僅沒出去,還拿起案上的燒鵝啃起來,朱標勃然大怒,正要發作卻看到是朱榑,揮出去的手一僵,臉上的憤氣漸漸轉為柔和。
“七弟,是母後讓你來看我的嗎?我真是個懦弱的太子啊,若我冒死阻止,父皇就不會殺這麽多人了。”
“兄長,我從宮外回來,看到很多百姓期盼科試,可為何朝廷不推行科試?”
朱榑很少參與朝政,誰知道他父皇還有沒有其他緣由?
而朱標則不同,他很早就在朱元璋身邊處理朝事,比他更清楚原因。
朱標勉強打起幾分精神,說道:“元朝雖設有科舉,可連年戰亂,少有人讀書,洪武三年錄取的進士,父皇認為沒有能治國的人才,已經心灰意冷,今年不辦了,而且,內帑預算有限,父皇把所有用度都花在恢複生產上,給百姓買耕牛和鐵具。”
果然,和朱榑猜到的一樣,朱榑放下燒鵝,用朱標的手帕擦了擦嘴巴,認真說道:
“兄長啊,我有一句話,不知當不當講?”
“你我又不是外人。”
“宋學士真是個老糊塗。”
“七弟,你罵宋學士作什麽!”
“大哥跟隨宋學士,竟然不知道涸澤而漁的道理,難道不是宋學士的錯嗎?監生治國指標不治本,年年不舉行,難道十年後,就會有人才冒出來嗎?天下日漸太平昌盛,人丁也越來越多,難道,都要通過監生授給官職嗎?”
聽完這番話,朱標張著嘴巴,一時間啞口無言。
………………
以下作者的話:
其實每一章章魚都寫得很用心,但收藏和推薦票實在少得可憐,追讀也不知道有幾個,章魚不知道能走多遠,能不能上推薦,懇請大家能夠追讀到最新章節,點點收藏,謝謝大家
從明初直至洪武三十五年,還有一年朱元璋就要薨逝的時候,明朝仍緊缺人才可用,洪武朝除了開國那些功臣,幾乎沒有科舉上來的青史文臣。
站在和寧大街上,朱榑聞到肉香味,看到是醉仙樓的鵝肉,有些饞了。
別看他是藩王,在宮裏吃龍肝鳳髓,其實很儉樸,皇子和後妃每天所支羊肉為一斤,如果要了羊肉,牛肉和豬肉就不能再要了。
於是,自洪武三年開始科舉停辦了十幾年。
若要問明初如何取仕?
主要是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朱元璋下令地方舉薦人才,讓隱居的大儒出來做官;二種是招納儒生進國子監,培訓禦製《大誥》,《大明律》,放到各個地方任職。
但這種方法,像是飲鴆止渴。
現有的人才用完了,後續新生力量卻跟不上。
第一批科舉題目簡單,錄取的官員並不好用,這樣的官員去到地方,便是禍害百姓,大明建國才幾年,也不可能培養出人才,科舉有人才的可能,微乎其微。
大誥是一本記錄律法的故事書,如果百姓犯了罪,官吏會到家裏搜查,如果能搜到這本大誥,罪責可以當場酌情減免。
在古代,但凡不能全都要的家庭,手頭大抵是不寬裕的。
明初飲食頗為簡單,到了成化年間,明朝的飲食才逐漸豐富起來,皇宮裏的廚子和坊間的不同,朱元璋沒特意雇名廚。
今年是科試之年,朝廷卻沒貼出科舉告示。
朱榑看到,一個青壯牽著牛耳而行,跟隨牛後徐徐而走,滿懷期盼在皇牆邊停下來,很快眼神裏的期盼轉為失落。
別看他是藩王,但沒月例。
從劉家出來,準備打道回皇宮,卻看到長安大街上,百姓們站在皇牆下,昂頭望著皇牆上的空印昭告,還有鼓勵舉薦人才的昭告。
“今年沒有科舉啊。”
“看樣子是沒有了。”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