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夢裏不知身是客 第三十六章 盛世修史

字數:4899   加入書籤

A+A-


    第三十六章盛世修史
    杜安看了一眼劉祐真。
    劉祐真內心轉了幾個圈,最後笑道:“杜先生,有話就說,我與四哥親如兄弟,沒有什麽不同。”
    這其實,也是杜安給劉祐真獻策的副作用。投奔四皇子之後,劉祐真麾下的勢力很容易被四皇子滲透。今天僅僅是一個開始。奈何劉祐真麾下的實力太差了。別的不說,沒有四皇子的幫助,先坐上幾年冷板凳,到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杜安心中轉過這些心思,但也知道,而今不是藏私的時候。他們需要四皇子給他遮風擋雨。同樣也不希望太孫上位。
    杜安說道:“殿下,我大魏開國八十餘載,如果算上太祖太原舉義兵,百年有餘了。這百年來,平金滅宋,驅逐蒙古,列郡高麗。都護漠北,儼然盛世。下官以為當今盛世,當修史書。修《遼史》《金史》《宋史》《蒙古史》《高麗史》,以彰我大魏盛世文華。”
    杜安此言一出,涼亭之中,鴉雀無聲。
    他們覺得杜安這個建議不錯。
    的確,大魏開國這麽多年了。太祖太宗武宗三朝,一直在打仗,不是正在打仗,就是準備打仗。壓根沒有想過修史。當今二十餘年,各種政爭不少。修史這一件事情,也沒有提起,也就忘記了。
    而今一提,大部分人都覺得,不錯,是該修史了。
    畢竟盛世修史,乃是中國的傳統。
    隻是他們不明白。所謂而今他們談論的不是這一件事情。杜安說些不相幹的事情。
    杜安見這些沒有聽明白,淡淡問了一句。說道:“如果修史,趙王殿下以為,當尊金統,尊宋統?”
    “當然是”趙郡王開口說道。他說到一半,臉色突然一變。
    齊伯仁也反應過來了,說道:“好。此一計,堂堂正正天下無與爭鋒。”
    一時間涼亭之中,議論紛紛。有人想明白了。依然有些人沒有想明白。
    趙郡王說道:“杜先生,還是請你詳細說說吧。”
    杜安暗暗腹誹,覺得趙郡王變臉太快了。剛剛還叫杜隱之,而今就是hi杜先生了。不過,杜安不與之計較,說道:“修史是一件大事。首先牽製了很多人的眼光。此事一出,儲位之爭,也要壓下來幾個月。錯過這個時機,皇長孫再做同樣的事情,就沒有現在的效果了。當然了,這僅僅是最淺顯的小國。”
    “當年蒙古三峰山大破金朝主力十餘萬,金軍為之一空,唯有歸德,蔡州數城不下。金哀宗血書求援。太祖與汴梁城下大破蒙古,驅逐出河南,金哀宗禪位於太祖,以此而論,我大魏應該承金統。然南人北上之後,皆以宋承唐統,以宋為正祚。問題就來了。如果我大魏承金統,則大魏不承正祚。如果承宋統,那太祖一朝受金禪位又該如何處理?”
    “而不管天水郡王,還是皇後殿下,都不會接受宋不為正統。這裏是一個死結。”
    杜安其實說得少了。有些事情不好深說。
    趙家為南宋皇室,而今為大魏外戚。即便是為了自己的祖宗,也要堅持宋統為正統。而且很多文官士大夫,甚至北方的文官士大夫也都會願意堅持宋統。畢竟金朝是外族立國。而且傳承太淺了。
    金朝遺民的勢力,幾乎煙消雲散了。
    但是,以宋為正統,大部分晉陽元從,乃至於大魏很多元老之後,都不會同意的。
    首先,以宋為正統,對趙家是大利好。其次,如果以宋為正統。那麽滅宋的那些人,放在何處去?比如徐王。當今徐王他爺爺,可是攻下臨安。押送宋朝宗室百官來鄴都的。太宗皇帝最大的武功,就是滅宋,即便皇帝也不會無動於衷的。
    再然後,又北方與南方的分歧。
    很多北方士大夫祖上都當過金朝的官。如此蓋棺論定。將他們的祖上放在什麽地方。
    再最後。天水郡王趙家其實已經努力融入大魏,將他前朝皇室的身份淡忘掉。而今一修史,天水郡王乃是前朝皇室這一件事情,不僅僅會被翻出來,還會反複說,持續說。
    最後,不管是金統還是宋統,估計都不會讓人滿意。
    有如此大事在,是否立太孫這一件事情,估計會拖延一段時間。甚至動搖了崇仁帝的心意。也未可知。
    趙郡王等杜安說完,立即起身說道:“聽杜先生一句話,孤茅塞頓開。來人,賞杜先生黃金千兩。”說完之後,這才對著劉祐真說道:“十弟,你不會有意見吧。”
    話都說到這裏。劉祐真又能有什麽意見啊。他隻能說道:“多謝四哥。”
    杜安隻能接下這黃金千兩。
    議事的下半程,就是如何實現杜安的計劃了。由那個部門誰上奏,誰附和,誰去找民間大儒參與,等等。將這個計劃效益最大化。
    杜安隻能羨慕趙郡王府的班子。劉祐真手下,何時才能有此盛況。
    一場會議之後。
    趙郡王與齊伯仁開小會,說道:“我覺得這一件事情應該讓老師進京,主持修史。即便不成,修史這一件事情,我們也應該有足夠的影響力。不能讓他們亂寫。”
    “殿下不要本末倒置。”齊伯仁說道:“等殿下正位大寶之後,讓重寫一遍都行。而今當務之急不是這個。”
    “對。對。”趙郡王說道:“躬逢盛事。能參與修史,大抵是每一個士大夫之願。隻是孤沒有這個福氣了。對了,你覺得杜安怎麽樣?”
    齊伯仁說道:“這也是我要對殿下說的。一定要想辦法將杜安從十殿下那裏要過來,此人謀略,太過驚人了。”
    “何出此言?”趙郡王說道:“我覺得他有些才華?卻萬萬比不上齊師兄你的。”
    齊伯仁說道:“人事上一些手段陰私手段,都是有應付的辦法。但是杜安這個想法,我設身處地地為東宮那邊想想,也是沒有辦法的。他們明知道,此事可能惹得陛下不快,也是萬萬不能讓步的。別的不說,當今虞丞相,他是南宋虞允文五世孫。自己祖宗的事情豈能不爭?如果定金為正統。那麽抗擊金主的虞丞相,該怎麽定義?一字之褒貶,千古不易。這事情必須爭。”
    “否則人心散了,很多事情都不好做了。”
    “爭這一件事情,又有多少精力去爭皇長孫的事情?”
    “一子雙殺。讓他們隻能棄一子了。”
    “僅僅是這樣,我也不會太吃驚。殿下你想,修史這一件事情,算得上奇計嗎?”
    趙郡王說道:“自然不算。”
    齊伯仁說道:“是啊。如此才令人吃驚。天下奇計,大多懸危。唯有這等於無聲處聽驚雷的計謀。才令人防不勝防。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在恰當的時機提出來,就是對付難以招架的奇謀。”
    “此人了得。”
    趙郡王思忖片刻,說道:“我知道了。而今不是時候,等有機會,我定將他從老十那邊要過來。”趙郡王微微一頓,說道:“隻是,齊師兄,你覺得修史,當金統,還是宋統?”
    齊伯仁說道:“這可難住我了,說實話,我覺得兩種都不妥。隻是該怎麽辦,估計要回紫金山請諸位師長公議了。”
    同樣的問題,劉祐真也在問杜安。
    杜安說道:“在我看來,這兩者都不合適。太祖以護民起家。當以民統。”
    劉祐真不大明白,說道:“民統?”
    杜安說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社稷為輕,民為重?何如以百姓為社稷?所謂民統,以安民之事視之,能安民為堯舜,不能安民為桀紂。又有什麽正統不正統的?”
    “算了。而今這一件事情也不歸我們考慮。這千兩黃金還請殿下收下。”
    所謂之正統,其實就是天命之繼承。繼承正統。不是為了承認那一個王朝是正統,而是借此宣稱本朝為正統。杜安看得很明白,其實太祖太宗武宗三朝,之所以沒有考慮修史。更多是麵臨強大的外部威脅。大魏軍隊抵禦外辱為主體思想。根本不用去考慮什麽正統不正統的。打韃子就是天下最大的正義。
    而今韃子打完了。天下太平了。時機也不那麽危機了。
    這個時候,就有必要豎立一個正統觀了。
    而這個正統觀上折射出來的矛盾。也是大魏內部矛盾的一個側麵。杜安之所以提出這個,就是因為杜安思考程度與角度,與當世人是不一樣的。才一策釘在大魏的痛處。
    隻是杜安看來,這種天命正統的統治哲學,已經是相當落後了。隻是,正如杜安所言,這不是他現在可以考慮的。要考慮等劉祐真登基之後,再考慮不遲。
    劉祐真推開千兩黃金,說道:“這怎麽能行?這是四哥賞你的。”
    杜安見劉祐真如此,輕輕一笑說道:“殿下,臣不缺錢。而殿下此時最缺錢了,特別是陳華那裏,更是缺錢。如果殿下覺得對不住我。就當我借殿下的。將來加倍還我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