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與道合天心

字數:4748   加入書籤

A+A-




    方其空洞間,寂默一念無。
    感物賦萬象,懸鏡鑒太虛。
    玉台之上,王景怔怔而立,看向孽鏡中顯照的那株古樹。
    神木參天而立,紮根汪洋之中,枝幹虯結化作島陸,內有高山幽穀。
    它分成兩體,一株枝浮金暈,至高至上,卻多有沉重;另一株陽精滾蕩,至幽至深,但更顯飄渺。二者互相依靠,攀緣往上,每一枚葉子都顯得朦朧氤氳,像是天地初開、混沌未判之景。
    明景初照漾碧天,暗映滄波島嶼灣。
    瑞騰東海三千界,影徹昆侖四百山。
    “這是我的扶桑?”看著熟悉中又帶有幾分陌生的神木,王景低語道,“是過去的舊日景色,還是未來的某一種可能?”
    他正欲看得更清楚些,鏡中景色再變,神木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卻是車水馬龍、人間百態。
    “來了!”
    來不及思索扶桑顯照背後的含義,火龍真人見狀注目,這才是他真正想要看到的東西。
    孽鏡所映照出的,除去公私之心外,還有觀鏡者理想中的治世景象,那是他們下意識的選擇,代表了一位生死簿執掌者對於眾生發展道路的最終構想。
    神人混居、絕地天通、君權神授……如此種種,在藉由生死簿之能掠取了冥土真聖之力的隱仙一脈傳人手中,並非不能實現的夢囈。
    尤其是在當今時代,名垂青史的天真們盡數離去,而餘下的陸地神仙又絕非生死簿執掌者的對手。
    若是王景一意孤行之下倒行逆施,舉世之中還真無人能製。
    為了不讓這種最壞的可能誕生,火龍真人必須要親眼見證道人對於這顆星辰未來的規劃與期許。
    在享受生死簿所帶來的種種好處的同時,王景也需要擔負起應盡的義務。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便是隱仙一脈所獨有的承負。
    這些隱秘火龍真人雖然不曾直接告知道人,但他心中早有預料,在看到孽鏡台的那一刹那,王景無師自通,冥冥中已是對此有所感應。
    鏡光及身,王景不曾阻攔遮掩,任由扶桑之景澹去,全新的畫麵展露出來。
    車水馬龍、人間百態,看似是紅塵俗景,卻與如今世情大不相同。
    一重重高樓雲次鱗集,一道道光路蜿蜒曲折,有著光滑外形的飛梭與飛舟絡繹不絕,以肉眼難辨的速度在樓宇廣廈間穿梭。
    視角向上拉伸,星星點點的學宮、塔林、樓觀等諸般建築出現在鏡麵之中,點綴著超現代的都市,與其和睦相處,融洽異常,竟給火龍真人一種奇異的感受。
    整座城市似是擁有了生命一般,呼吸萬裏,吐納靈潮。
    “這些都是……真修道院?”
    真人遲疑開口,那些奇特建築似乎都坐落於地脈之上,化作了一個個節點,彼此連接,成為一方玄奧的陣勢。
    這是真修所在之處獨有的特征,以無相本尊天然之內慧,外示不測無方之變動,所謂的神變加持之力。
    換句話說,那些個學宮塔林之中,起碼都有一尊幽逸加持之境的真修坐鎮!
    他們毫不遮掩,將道法的存在廣而告之,作為城市超凡的骨骼與血肉,與凡俗的萬物同呼吸,共命運。
    而這,僅僅是一座最普通不過的都市中所呈現出來的景象。
    鏡中景物流轉,一座座與其相類的都市如走馬燈般匆匆掠過,火龍真人憑借目力,隱約看到了每處城池上空密密麻麻的星線,它們彼此貫通,組合成一個個不同的名諱:
    元晨、商穀、中條、若耶、光天、金庭……
    俱都是道經記載中的七十二福地之名。
    乾坤既辟,清濁肇分,融為江河,結為山嶽,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
    福地既現,自然也少不了洞天。
    火龍真人還想再看下去,孽鏡鏡麵之上卻忽然漫起黑白二色,遮掩了所有,將王景心中的治世景象吞噬幹淨。
    真人最後隻是驚鴻一瞥,勉強看到有數十座浮空仙山各自占據一方,屹然雲海之中,玄宮清景、玉宇金台,與下方城市相互感通,構成縱橫交織的立體網絡,包裹了整個地球。
    “好大的氣魄,竟然是舉世同修的路子。”火龍真人喟歎的同時心下生疑,“但一顆星辰上的資源終究是有數的,難以供給眾生,這個問題他又是如何解決的?莫非是出入青冥,采集地外深空資源,行開源之法?”
    他旋即否定了這種不太現實的想法,宇宙廣袤無垠,星辰之間的距離令人絕望,隻有陸地真人才能在其中來去無礙,這樣做的成本和收獲並不成正比。
    鏡中所映雖隻是王景心中理想的社會發展虛構之景,但既然孽鏡顯照了這種可能,那便說明確實有達成這一目標的未來。
    “難不成是?”火龍真人突地想起一事,旋即陷入猶疑,“若真是如此……”
    火龍真人心中躊躇,如果王景真如他所想那般,也不知此舉對蒼生而言是好是壞,而他又是否需要阻止道人。
    此時,孽鏡上的黑白兩道光華已然停滯下來,構成陰陽太極之狀,白魚處上,黑魚居下,勉強呈現出六四分的格局。
    白魚六,黑魚四。
    “算是合格了。”火龍真人歎了口氣,這個結果並未出乎他的意料。
    俗言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此處的“為”,乃是“疾不可為”的“為”,即治理、修養之意。
    此言本意,旨在勸說眾人修養道德,以免為天地所厭,絕非後來那般成了自私自利之人的借口。
    而學道之士,須得立德立功、煉氣坐忘、修真服禦、宣經演教、左國度人如此種種,皆是彼輩行業。
    一位合格的真修,公私之心的比重定然在五五之上。
    火龍真人執意要王景在孽鏡台前觀照己身,一是先輩法度,不可擅改;二是為了映出其人心中治世;三則是想親眼確認王景公私之心究竟為何。
    他身為生死簿中的一道遺念,同樣知曉道人乃是天外來客,並非本土真修,縱然在此世也生活了十數載,但本性如何還不好說。
    萬一是刻意偽裝呢?
    “總之,景重確實有執掌生死簿的資格。”火龍真人回想起方才所見王景心中治世,思慮半晌,還是不再遲疑,對孽鏡台上道人開口道,“汝公私之心呈六四之比,符合吾隱仙一脈要求,已是通過了最終一道考驗。”
    王景立身台上,回首笑道:“真人似乎心中不能釋懷?”
    “舉世同修,乃是群龍無首、六爻皆動之兆。吾修行一生,汝所描繪的景象實所未見。”火龍真人頷首,“因為不知是好是壞,故而遲遲不能下定決心。”
    “既是如此,真人何不嚐試著去親眼見證?”王景意有所指,輕笑一句,旋即從台上走下。
    就當道人離開孽鏡觀照的前一個刹那,勉勉強強為六四之比的黑白陰陽魚悄然變化,陽魚徹底壓過了黑光,達到了七比三。
    火龍真人視線隨之凝固,俄而方搖頭苦笑道:“果然是異數。”
    他看向王景,打了個稽首,微微一禮後道:“道號偶同鄭火龍,姓名隱在太虛中。自從度得三豐後,歸到蓬來弱水東。
    “貧道以終南隱仙、猶龍五祖之名,承認汝為生死冥書第七位執掌者,尊為東華元景日耀帝君。”
    轟!
    一道莊嚴轟鳴響起,似鈞天廣樂,無量滾滾紫氣自虛空而來,如瀑流淌,落在王景頭頂,匯成一頂華蓋,自其上垂下無數瓔珞、金蓮、明燈諸祥瑞之物。
    一朵金蓮,便可抵擋陸地神仙全力一擊。
    道人身著東華帝袍,頭戴金冠,手持扶桑玉枝,周身流光洞曜,映落九霄,顯化無上天人真身。
    太陰天洞之外,冥土宮城之中,無數死魂骸鬼悚然而拜,震動空氣,如獲靈智般齊聲言語:
    “太無之先,青陽化炁。掌死生之籍,闡心界之法。道繼玄元,教行中土。扶桑結蓋,紫氣聯城。長生有道,貽我後人。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青陽扶桑大帝,東華日耀帝君,太無元景天尊!”
    聲動冥土,音震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