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童貫往事 方臘燕京
字數:3787 加入書籤
五月十三這天,童貫將前線大軍分成了二路,東路軍的中心在雄州,由名將種師道指揮,屯紮在前線附近的白溝,西路軍的中興在廣信軍現河北保定徐水區西),由另外一位童貫部將辛興宗指揮,也就是在平定方臘起義是搶奪韓世忠擒方臘之功者,屯紮在範村。在所有出征的將領中,最著名也是最有經驗的是老將種師道。由於其長期在西北與西夏對峙,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他個人是並不主張跟遼國作戰,其原因就是宋遼有著澶淵之盟,古代武將最講究信用,種師道一直認為既然跟遼國簽訂了盟約,就不應該在沒有撕破臉的情況下就貿然攻打對方,這樣就是打勝了也是勝之不武,但是整個事情的經過和決策,種師道完全沒有參與。既然有著盟約,就不應該挑起戰端,但是出兵這是朝廷的決定,最後還是服從了朝廷的調遣,率領剛才東南方平定方臘起義不久的西北軍跟隨童貫北上。雖然名義種師道是東路軍的指揮長,但是由於朝廷的體製,卻處處受到童貫這個宣撫使的節製,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圖指揮軍隊作戰。這也為以後的失敗遭遇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而此時雄州知州和詵向童貫獻策,他認為燕京人民早就歡迎宋軍的到來了,應該以攻心為主,軍事手段為輔,降下黃榜和大旗,告訴人們攻打遼國是不得已,並同時嚴明軍隊紀律,不準對百姓燒殺搶掠,如果遼國守軍能夠率城投降,就授予節度使之職。而這個建議其實嚴重違背了事實,畢竟燕京脫離宋朝統計已經一百多年了,其經過幾代人的傳承,當地百姓對大宋的認同感逐步在降低,同時遼國守將確實被金國的鐵馬金戈打怕了,但是對於宋軍他們一來認為有著檀淵之盟大宋不會進攻遼國,二來從之前宋遼多年的對戰中,遼軍也不懼怕跟宋軍對戰。所以這個建議注定是失敗的。
而恰逢童貫在東南鎮壓方臘起義之時,京師這邊經過馬擴等人的外交溝通跟金人確定了海上之盟,海上之盟是大宋朝廷派使節自山東登今山東蓬萊)、萊今山東掖縣)泛海赴金,簽訂了共同滅遼複燕的軍事合作盟約。由於雙方地理上受遼阻隔無法在陸上接觸,而需要海上經渤海往來而得名。
今天,方臘等人被朱勔無情地抽打,實在忍無可忍,於是他趁朱勔不注意,伸手奪過他手中的鞭子,大呼一聲:鄉親們,我們反了吧!這些備受欺淩折農民聽到方臘的呼聲,也紛紛從地上揀起石塊向朱勔等人擲去,並站向那十幾個官吏。朱勔見這群老百姓反了,嚇得麵如土灰,忙在十幾個人的保護下倉皇逃走。方臘見跑了朱勔,知道不久宋軍就要到來,他忙帶領這些人趕到村中,正式樹起了義旗。附近各州縣聞風響應,紛紛跑到方臘麾下。起義軍在十幾天內就發展到幾萬人,很快形成了燎原之勢。十一月,起義軍在青溪縣息坑殲滅宋軍五千,殺死兩浙都監蔡遵、顏坦,一舉攻下青溪縣城,十二月,攻下睦州、歙州(今浙江建德、安微歙縣)和杭州,占據了周圍的幾十個縣城,打死了製置使陳建、廉防使趙約和宋將郭師中,隊伍擴大到近百萬人,取得了重大的勝利,東南大震。
根據海上之盟約定,宋軍要跟金軍一起圍攻遼國南京燕京),而此時的宋軍主力京師禁軍及西北邊軍被童貫帶到東南剿滅方臘起義,等到金國使者派人京師催促,宋徽宗老爺子還是堅持攘外需安內的政策,其金國使者等了幾個月後,童貫率領的大軍才凱旋而歸,但是大軍歸來需要休整一段時間,加上當時運河阻塞,東南富饒之地被花石綱和方臘起義搞的民不聊生,糧草的缺乏和軍隊的疲憊讓老爺子盡量拖延著大軍北上跟金人合圍燕京,隨著遼國中京的陷落,老爺子才著急起來,必須盡快出兵北上,才能避免落在金國後麵,一旦金國首先攻克了燕京,朝廷想要拿回來就困難了。但是此時童貫和將領們還是建議皇上暫緩出兵,原因還是糧草不足和軍隊沒有休整,所以就這麽一直拖延著,與此同時找各種理由不見金國使者,便讓接待官員每天好吃好喝伺候著,就是不提出兵之事,把金國使者都氣的火冒三丈,但是也沒有辦法。
而到了三月十七,金國從西北方給代州的守軍發來了軍牒,聲稱金國已經占領了燕雲十六州的山後地區,由於遼國的居民紛紛從金國占領區逃亡大宋境內,金軍發牒,要求大宋邊境不得收留難民,並帶有威脅性的要是收留了其後果自負。隨著軍牒傳到京師,就更增加了出兵的急迫性。於是,朝廷經過商議決定,大軍於四月十四出征跟金人一起合圍遼國南京燕京),同時任命童貫任宣撫使,率領十五萬兵馬北上收複燕京,到時大軍出征之日,宋徽宗老爺子從齋宮的端聖園出來觀看出兵儀式,給了童貫上、中、下三策命令,上策是如果燕京百姓列隊歡迎朝廷軍隊,我軍就可乘機順利拿下,恢複舊疆土;中策是如果遼國的天錫帝再識趣一點,向大宋稱臣,就保留他的藩王地位,這等於是收複了舊土,但燕京還是交給契丹人統治,隻是恢複了名義上的統治權;所謂的下策就是燕京人民不想回來,天錫帝也不想對我大宋稱臣,那很可能就陷入僵持局麵了,唯有軍事戰爭一條路了。
而平方臘的事件更能顯示出童貫為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手段,在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在睦州青溪縣(今浙江淳安),十幾個官吏正在驅使一大群農民拉運奇花異石。這些花石是要運到京城供皇帝享用的,由於數量多,必須組織專運,所以稱做“綱”。負責承辦“花石綱”之役的是蘇州大商人朱衝、朱勔父子,他們受宰相王黼的指使,對人民橫征暴斂,搜刮無度。眼下,朱勔正在指揮青溪縣的農民把剛剛從山上采來的各種各樣的石頭運往京城。在這群苦難的人當中有一個叫方臘的中年人,家住青溪縣碣村,家中有一漆園,種了很多漆樹,按理很富有,但自從朱勔父子來後,屢受“酷取”,弄得家破人亡。他就利用長期以來的在民間秘密流傳的摩尼教,偷偷地聚集了一部分群眾,準備舉起義旗,殺死那些貪官汙吏,推翻腐敗的朝廷。
到了四月二十三,童貫帥軍到達前線高陽關,到了五月初九,宋徽宗老爺子又任命蔡京的兒子蔡攸作為童貫的副手,這蔡攸就是經過蔡京的運作,來前線分取戰功的,因為此時的朝廷大臣及皇上都認為,這場戰役就是一次走過場,大宋必將勝利無疑。
童貫知道方臘起義是由於人民群眾受不了花石綱的騷擾而引起的,起義爆發後,花石綱仍然沒有停止,群眾十分惱怒,如果不在花石綱上做點文章,要想平定方臘起義是很困難的。因此,他一到蘇州,就命令幕僚董耘寫了一個“禦筆”,以宋徽宗老爺子的名義寫了罪己詔,四處散發,宣布:罷免花石綱,撤消蘇杭應奉局,有關官員一律撤職查辦,假如以後誰還敢以供奉為名危害百姓,以抗旨不遵論處。這些做法,使宋軍在輿論上得了一定的主動權。
同時在軍事手段上,也是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先派宋軍在江寧和鎮江,扼守長江,防止義軍順江西上;然後集中精銳分兩路進兵,分別由王稟、劉鎮帶領,向杭州和歙州開來,企圖在睦州會合。
方臘起義的消息傳到汴京,徽宗大吃一驚,馬上任命童貫為荊浙宣撫使,譚稹為兩浙製置使,率京師禁軍及所聚陝西六路蕃漢精兵十五萬前往鎮壓。童貫出發時,徽宗老爺子親自出城送行,握著童貫的手說:東南方麵的事情全都交給你了。倘若有緊急情況,可用禦筆處理。允許童貫在必要時用他的名義,全權處理有關事宜。
童貫受到如此信任和重用,不僅是其收複四州、攻打西夏的軍功,更是不惜用大量錢財巴結後宮的嬪妃,結交其他的宦官、大臣,因此得以平步青雲。他雖是一個宦官,但身材魁梧,渾身有勁,下巴上還長著十幾根胡子,從表麵看來不像一個閹人,倒像個偉岸丈夫。這次受命去鎮壓方臘起義,他自然受寵若驚,將會不遺餘力地在皇帝麵前顯耀一下自己的能力。
由於此前禦筆罪己詔的宣傳作用,老百姓既然認為皇上都已經認錯了,被鼓動起來的大部分農民軍便紛紛回老家農村,隻有一小部分的起義頑固分子跟著方臘繼續頑抗,由於由於起義軍缺乏作戰經驗,兵力分散,戰線拉得太長,一味攻打州縣,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並且對宋軍的反撲缺乏足夠的警惕,因而給了童貫以可乘之隙。
王稟所率的一路宋軍先在秀州(今浙江嘉興)打敗了起義軍將領方七佛,殺死了九千名起義軍將士,進而攻陷杭州、睦州和青溪縣。劉鎮所率的另一路宋軍也接連攻陷歙州、衢州、婺州,兩路宋軍按原定計劃在睦州會合,圍攻退守在青溪幫源峒中的二十萬起義大軍。起義軍將士依據岩壁堅守,步步為營,頑強地抵抗宋軍的猖狂進攻,七萬人壯烈犧牲。最後,宋軍從小路攻入峒中,方臘及妻子邵氏、兒子方毫、起義軍丞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不幸被俘。童貫便派人把方臘等人押往京師邀功請賞,並且命令宋軍繼續殘酷鎮壓分散在各地的農民起義軍,這場鎮壓又延續了將近一年半才結束。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