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見梁師成 試探態度
字數:4117 加入書籤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四月初八,最近幾天一直在熟悉皇城司具體事務細節和惡補大宋目前現行體製下的各類金融機構,以前也隻是大概了解其作用,對於這些種類繁多的金融機構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細化了解。待全麵了解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遠比西方幾百年就已經有了比較全麵的各類國有和民間的金融機構,他們不僅為大宋的繁華的商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還對當時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隻可惜隨著宋的滅完,這些寶貴的創新財富沒有被繼承下來,而過了幾百年以後,西方在這方麵才剛剛萌芽發展。
今日一到皇城司,便命人去請被朝廷眾臣號稱隱相的梁師成過來,主要還是要解決下皇城司二位公事被流放的事情。雖然這事是宰相王黼等人的誣陷,但是以我目前的太子身份,不好直接去找宰相王黼,畢竟王黼曾經支持過老三更我有意爭太子之位,而王黼卻對梁師成非常的尊敬,待梁師成像父親一樣,稱為恩府先生。其包括蔡京父子也是對梁師成大獻殷勤,這位宦官何為能讓這麽多朝中重臣畏懼呢,這當然還得從梁師成的發跡開始說起。
梁師成字守道,河南開封人,其從小便聰慧狡黠,熟習文法,稍稍知道一點寫作,開始隸屬於賈詳的書藝局。賈詳死後,便由梁師成負責管理睿思殿文字外庫,負責出外傳道上旨給皇上寫聖旨和詔書),在書藝局便研讀史書,這為以後的被重用打下了基礎。
當時中外泰寧,宋徽宗老爺子留意於禮文符瑞的事,梁師成善於逢迎和熟悉曆史,希圖恩寵。宋徽宗老爺子本來是把他作為下等奴仆的,卻因此提拔他為近臣,凡是皇帝詔令都出自他的手,他選那些擅長書法的小官練習模仿徽宗的字體,摻雜在詔書中頒布,朝官不能辨別真偽。梁師成實無文才,但卻自我標榜,自稱是蘇軾流落在外的兒子。這於這點蘇家業沒有承認,更沒有否認其事,後來蘇家落難之際,梁師成便時常在錢財方麵接濟蘇軾後人,曾告訴府內總管,隻要是蘇軾後人來府內,一萬貫以下的錢可以隨時支取不用匯報。可見梁師成對蘇家的照顧。
當時,由於朝廷黨派鬥爭的原因,蘇軾的文章被禁,他的文章在民間的都被毀去,梁師成向宋徽宗老爺子訴委屈說:我的先輩有何罪?此後,蘇軾的文章才慢慢流行。他以翰墨為己任,廣招天下才能之士,這些名人往往被他玷汙。他在廳堂放了很多書畫,請賓客參觀,得到某人題識符合己意的,就秘密提拔,執政、侍從也可由此而升任。在宋代重文輕武的格局中,此等行為也確實讓當時不少的文人雅士聚攏到了梁師成身邊,從而進一步讓宋徽宗老爺子看中並不斷的加封官職和提拔重用,最多的時候他兼任百十個官職,所以京師視他為“隱相”。
宣和二年1120年),王黼提出攻取燕雲十六州的計劃,梁師成開始還反對,最終還是讚同了,並推薦譚稹為宣撫使。平定燕山後,他因功升為少保。更是廣收賄賂,有人給他送錢數百萬,他就讓此人以歌頌宋徽宗老爺子的書法為名,讓他參加廷試,唱第那天,他侍立於皇帝身邊,小聲控製某某人的升降。他手下的小吏儲宏也有科舉功名,但卻仍與當初一樣為廝役。
李彥在京東、京西搜括民田,所到之處飛揚跋扈,監司、郡守不敢與之抗禮。有人對宋徽宗老爺子說,梁師成恰在帝旁,厲聲說:皇上的仆人地位雖低,次序也在諸侯之上,難道能把這看成過失嗎?上言者害怕而不再說話。
但是有一點是非常難得的,就是他非常支持我的太子之位,更是堅決反對王黼背後要擁立老三成為太子。這就跟他為宦官太監)出身有關,本身梁師成並非科班出仕,他從一個小內侍太監)能一步一步升遷至檢校太傅,拜太尉、開府儀同三司,遷淮南節度使。都是源於宋徽宗老爺子對文人的寵愛和對宦官的信任。梁師成明白,今天的一切榮華富貴都是源於皇權的恩寵,他並非常注重皇權的正統性和延續性,對於身為嫡長子、現任太子,大宋的法定接班人,梁師成是非常擁護和支持的,而對於老三的不正統他自然是十分的反對和排斥,所以正是基於這點,采用迂回戰術解決皇城司二位被流放的公事我感覺會事半功倍。
不一會兒隻見一位長相老實,看似人畜無害的宦官進大堂便跪拜道:下官梁師成拜見太子爺。我盯著他仔細看了一眼,從外表來看,絕對不是渣男,而事情往往就是這麽意外,不熟悉他的人,還以為他是個忠厚之人,實際上他卻是非常奸詐,而且還因善於察言觀色,深得宋徽宗老爺子寵信,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也。基於對他的了解,這麽支持我,我便說道:梁太傅請起,請坐。便命人奉茶然後我便對他說道:梁太傅最近可好,本太子今日突然召見,會不會打攪到梁太傅?先探探他的底,對於我到底是一個啥態度,畢竟現在對我來說是非常時刻,要是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讓這些奸臣添油加醋傳到老爺子那裏,恐怕就對我不利了。
聽我這麽說,梁太傅明顯感到意外和震驚,愣了片刻便低頭曲身拱手行禮回答道:啟稟太子爺,老臣托太子爺宏福,目前身體還算硬朗,今日太子爺召見老臣令老臣內心激動不已,老臣願為太子爺鞍前馬後,不敢當太子爺打攪之說。見他這麽表態,我便心安了不少,便示意左右退下,待大堂內隻剩我們二個人時,我便對堂下的梁師成說道:今日召梁太傅前來,其一是感謝梁太傅的這麽多年對本太子的支持,其二是關於皇城司目前有二位公事因東南之事被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三千裏流放荒莽之地,梁太傅應該清楚,本太子剛提舉皇城司不久,這司內下屬受此冤屈本太子不能不過問,畢竟皇城司眾人都看著本太子,梁太傅能理解嗎?
梁師成聽我這麽一說會立馬曲身拱手:老臣明白太子爺的意思,這事老臣也聽說過,這是宰相王黼等人的過失,老臣有空找王黼聊聊,這是小事,請太子爺放心交給老臣,老臣定當將皇城司二位公事以最快的速度召回並讓其官複原職。聽他這麽說,我便滿意的點了點頭,心想怪不得號稱隱相,這事算是找對人了。隨後便囑咐道:梁太傅果然快人快語,本太子甚慰。此時正是朝廷處於多事之秋,百年的邊界和平被金人的金戈鐵馬突然間打破,要是朝廷大臣都像梁太傅這般以大局為重,以社稷為重,那該多好啊。說完便長長地噓了一口氣。
梁師成隨即會意道:謝太子爺誇讚,太子爺要是用的著老臣的地方請盡管示下,老臣定當為太子爺鞍前馬後。老臣別的沒有特長,這些年來在皇上的照顧下,倒是跟朝中的大臣都有交集,若是太子爺不嫌棄老臣宦官之軀,老臣願為太子爺行萬難之事。這老家夥倒是很客氣,連蔡京父子都得拍你馬屁,童貫、譚稹、李彥等宦官更是對他敬重有加,更何況其宰相王黼待他都是像父親一樣尊重,還不說其他門下眾多的大臣及經過他提報的各級官吏。但是對於他的這般表忠心,我也是觀其言看其行,先看他這次事情的處理結果再具體看,想到這裏便對梁師成說道:梁太傅之好意,本太子心中有數了,到時可能要多多麻煩太傅。梁師成當即行禮再次表態全力支持。
對於梁師成來說,我繼承大位是早晚的事,而他要是能夠二度受到最高統治者的恩寵,絕對是心中之夢想,如今有這麽一個好的機會,他當然不會放棄。畢竟身為宦官的他們一切權利和榮譽全部來自於皇家,一旦失去了這棵大樹,他們便啥也不是,都比不上一個平民,更不用談權利和榮華富貴、錦衣玉食了。
見梁師成這麽聽話,我此刻心中也是放心不少。感歎封建社會至高無上的皇權真的是好使,瞬間能讓一個跺跺腳京師就地震的大人物俯首陳臣,此刻為了更好的利用梁師成的隱相之能,我便接著試探他道:梁太傅,我朝素來以文治理天下,可如今麵對北方金人的虎視眈眈,全朝上下本太子感覺缺乏一種武將的陽剛之氣,不知梁太尉有何高見?很明顯就是告訴他,目前朝廷爾等這般所謂的文人雅士,將整個朝廷氣氛帶壞了,麵對金人除了議和、納貢就沒有其他一點別的辦法。梁師成當然能明白我所說的意思。
他便回答道:太子爺此言甚好,這是在太祖開朝以來的既定政策,由於當時曆史條件原因五代十國經常發生將領兵變),朝廷推行杯酒釋兵權、強幹弱枝、以文製武政策是有利於當時的朝局,而今此一時彼一時也,曆經我朝上百年的治理,內部基本已經穩定,而外部的形式卻發生了變化,兄弟之國大遼國的滅完,導致邊界局勢再度緊張了起來,而剛才太子爺所言,此時加強兵事、重視武將,老臣以為甚妥。
梁師成這個態度,我就心中有底了,他的支持對目前的我來說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後麵的籌建大宋新軍、大力發展軍械等事務,雖然身為君主,但是要是跟底下的大臣思想不統一,沒有大臣的支持和配合,形不成上下一條心,很多事情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像之前的新舊黨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王安石那麽好的改製措施,由於大臣的阻擾和基層官吏的不作為,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我便說道:梁太傅實事求是,難得也,今日之事就有勞太傅了,以後有事東宮會派人知會太傅。梁師成誠惶誠恐說道:太子爺,老臣實在擔待不起有勞二字,太子爺有事盡管差人吩咐即可,老臣定當全力以赴。我便微笑的點點頭以示認可和友善,梁師成隨即會意道:那老臣先告退,太子爺萬福。我再次點頭示意。
隨著大堂前門的開啟,梁師成慢慢消失在我的視野中,對於今日之召見和梁師成的態度,我還是感覺到非常的滿意和順利。接下來便開始籌劃新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