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嶽飛諸將 齊聚京師
字數:3747 加入書籤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四月十三,今日在皇城司當班之際,聞報童貫等人求見,著命人帶至大堂。不久便見童貫領著四個大漢魚貫而入,到了堂下隨即參拜道:下官拜見太子爺。我看著堂下眾人,隻見個個身材魁梧,膚色黝黑,都有一股血氣方剛之氣色,便滿意的點點頭回複道:諸位請起,賜座回話。眾人起身行禮答謝便入座。
童貫微笑著起身拱手對我說道:啟稟太子爺,老臣不辱使命將真定府敢戰士中的分隊長,現在老家湯陰為父親嶽和守孝的嶽飛,西北軍延安府韓世忠和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劉光世及西北軍信郎張俊四人帶到,請太子爺示下。說罷其四人也都起身再次行禮。我看著眼前四將,這就是傳說中的南宋初的四大將,真的是越看越喜歡,可能也是愛屋及烏的原因吧,第一印象感覺就非常不錯。便對堂下眾人說道:甚好,諸位不必多禮,想必一路奔波也是旅途勞頓了,來人,上茶。
隨後侍衛便給眾人沏茶,轉眼間氣氛便輕鬆了下來,他們四人畢竟此時還是朝廷的初級年輕將領,在這個重文輕武的時代,一下子見到大宋帝國的太子,多少心裏還是有點緊張,這是可以理解了,為了更好的給他們發揮的空間,我便繼續對著堂下說道: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1103年3月24日),嶽飛出生於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河南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家。當地傳說嶽飛出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故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嶽飛少年時期,為人沉厚寡言,常負氣節。喜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書。曾拜周同為師,學習騎射,能左右開弓。不久老師周同病故,嶽飛每逢初一、十五,都親到墳上祭奠。之後又拜陳廣為師,學習刀槍之法,武藝一縣無敵。嶽飛生有神力,不滿二十歲時就能挽弓三百宋斤,開腰弩八石,時人奇之。
宣和四年1122年)河北官員劉韐於真定府河北正定縣)招募敢戰士以抵禦遼國,嶽飛應募,經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二十歲的嶽飛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賊寇陶俊、賈進在相州作亂,嶽飛請命前去除害。嶽飛表現突出,帶領百騎騎兵,用伏兵之計,生擒二賊以歸。同年,嶽飛的父親嶽和病故。嶽飛辭別劉韐,離開軍隊,趕回湯陰為父親守孝。然後便是入京師,不知本太子有沒有說錯?
堂下五人聽完都一臉蒙圈,太子為何對一個大頭兵的經曆如此清楚呢,這可是完全沒有想到啊。嶽飛此時還是二十二歲,根本不出名,在上百萬的大宋軍隊中那是猶如沙粒一樣的平凡和普通,為何太子爺對嶽飛的一切如此清晰呢,此時嶽飛更是大腦裏冒著星星,滿腦不知所以然也,好在邊上的童貫示意了下,便回過神來,感覺跪拜回答道:啟稟太子爺,太子爺所言甚是,我、我的出身和經曆確實如此,小的誠惶誠恐,有失禮之處還請太子爺責罰。
見他這般惶恐,我知道可能是剛才我太突然了,便安慰道:爾等不必緊張,本太子也是聽聞嶽小將小小年紀竟然能用計將山賊引下山來一網打盡,雖然隻是百餘騎,但是能將少數騎兵挑釁山賊,引導山賊離開堅固的山寨,而後假裝後退,從而在轉彎處再引其他騎兵圍剿之,此等經典之戰役,本太子就多關注了而已。
正所謂選擇將領之道,唯有審查其才能方才可用之,不以距離遠而遺棄,不以出身卑賤而放棄,不以狡詐而疏遠,因為兵不厭詐嘛,不以小過錯而廢之,故管仲射鉤春秋時齊襄公昏庸,其死後糾和小白爭奪齊國之君,糾的部將管仲小白並用鉤射中的小白,小白裝死才保的一命,而此後小白成為齊國君主,不記舊仇,人管仲為相,終成霸業),齊威公任之以成霸主,孟明三敗,秦繆公赦之以勝孟明連續打了三次敗仗,但是秦繆公還是赦免了他的罪,最後在孟明等三人在關鍵時刻打敗了晉國,威震西邊,有二十來個小國和部族因此戰投降秦國,使秦國疆土擴地千裏,成就了霸主),孫武之瓦合與眾不同)、白起之世舊、韓信之怯懦等皆有缺點也。
這就是告訴堂下眾人,大家不必緊張,我也是看了部隊日記,說嶽飛年紀輕輕便用計謀剿滅山賊,所以本太子調出了嶽飛的檔案,查看了才了解嶽飛具體的出身事宜,然後為了裝比便來了一套選將之法跟擇將之標準。
堂下眾人聽的一愣一愣的,童貫目瞪口呆在心裏道,隻知道最近太子爺表現超出常規,特別符合皇上的文化藝術胃口,連連誇讚太子爺,而今太子爺這兵法之選將,運用古今真的令我汗顏,老臣甘拜下風也。至少對軍事之道,估計不會懂的比我少,看來以後還是悠著點,要是在軍事上欺瞞太子,估計那是徹底沒有戲了。想到這裏,心裏頓時打了一個冷顫。
而年輕的四將更是心驚肉跳不已,大宋素來重文臣輕鬆武將,為何太子爺在軍事上有如此造詣,輕輕一說便是軍事選將之經典。看來我等武將有希望了,當今的太子對軍事都如此的有興趣,那以後當了皇上,武將跟皇上之間就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那武將的地位也必將水漲船高,看來我等得好好抓住這個機會,努力提升自己的軍事技能,將來報效朝廷。
還是童貫先反應過來隨即說道:太子爺一言,令下官等汗顏,正所謂欲治兵必先選將,太子爺的選將之道乃古人之經典,下官等必定謹記今日太子爺之言,以後對於軍隊中小有過失的將領,下官將酌情考慮,畢竟太子爺說的對,連韓信、白起、孫武都有缺點,更何況我等凡人也,將領之道,就看其軍事才能,隻要能打勝戰,有些脾氣和個性及缺點還是可以容忍的。
四人聽罷便心存感激,畢竟對於武將來說,其主要的職責就是帶好兵、打好戰,那人無完人,在其他方麵可能就不會那麽完美,要是武將不能以戰功來評判,就像此時的很多將領,動不動將出身和祖上以及四書五經,要是論資曆和文人的要求來排位,那必將武不將武也,這就是目前我朝武將的一大缺點,導致了很多沒有真本事的將領靠著將門世家的出身來占據軍隊的領導之位,或者直接幹脆用文人來指揮軍隊作戰,更甚者主帥還都是監軍的朝廷內廷宦官。這就很奇葩了,一群完全不懂軍事的主帥,指揮一批略懂軍事的將領,再去領導一批很懂軍事的基礎將官,最後將官指揮一批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士兵去前線打戰,這樣要是能打勝戰也是奇了怪了。
確實對於目前嚴重的三冗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冗兵的問題,大宋采用的是募兵製度,為何采用募兵製度呢,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唐末的府兵製度由於戰亂長期強製征兵,導致了百姓怨聲載道,而府兵製的最大缺點就是容易形成各地諸侯,因為各地府衙自己招募士兵,給士兵發工資,那士兵就完全聽命了當地的府衙,而對於朝廷的命令自然不會聽從,從而造成了嚴重威脅中央的地方軍閥。而大宋太祖是幹杯酒釋兵權的主,肯定不能容忍地方政府養兵,於是就采用募兵製度,也就是朝廷養全國各地的軍隊,工資朝廷發,一旦被選中就養士兵到老,從二十歲進入軍隊一直到六十歲退休,而且更人性化的是,不強製征兵,也就是誰願意來應征都可以,絕對的自願原則,要是發現地方州府有強迫當地青年壯丁征兵,馬上查辦而且還是嚴辦處理,但是在重文輕武的大宋,流行好男兒不當兵的習慣,很多大好年化的青年人,寧願去當酒樓的服務員,也不願意去當兵,畢竟當兵在此時的大宋屬於下賤的職業。這就嚴重的阻礙了優秀的人才進入大宋的軍隊,導致了軍隊中的兵源短缺。
在北宋即將麵臨滅國的時候,金兵圍困京師,皇上最後沒有辦法了,到處無兵可調,想下令河南地方每個縣城征兵三十名,由於遭到眾多大臣的反對,而作罷最後導致京師城破。大宋就是有這種骨氣和氣節,換做另外一個朝代,恐怕直接衝到老百姓家裏抓壯丁了。那大宋目前上百萬軍隊是哪裏來的呢?
其一是通過募兵製度,提供豐厚的待遇吸引一部分有誌報效國家的青年壯丁來應征。其二便是各個將門世家的子弟兵推薦,基本也是屬於將官級別。其三是剿匪、平叛等抓獲的俘虜將他們納入軍隊,這個政策是具備爭議的,但是站在朝廷的立場來講,這是一筆十分劃算的買賣,中央的要求是天下太平,而由於各種原因造成地方性的百姓起義造反,官兵將其平定了,再將這些沒有生計了的俘虜納入軍隊,為了就是不讓他們繼續造反,為害一方。這樣既有利於朝廷的統治穩定,造反的人就這麽多,我都收了你,養著你。所以整個大宋雖然民間造反起義不斷,但是都是地方性的,沒有危及全國政權的大規模造反,這就這個製度所帶來的好處,當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其士兵成分複雜,總會有一些兵油子,畢竟朝廷的政策是養兵一輩子,那他們再和平的年代就整天混日子,鬆於軍備,染上了不少如賭博之類的不良習慣,導致軍隊的兵員素質很差、戰鬥力極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