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大慶殿內 登基大典

字數:4014   加入書籤

A+A-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五月二十七,在內侍的帶領下我沐浴完畢便前往大慶殿準備接受登基大禮。大慶殿是皇宮的正殿,是皇宮內最為雄偉壯麗的殿宇,整個殿堂平麵呈“工”字形,大殿有九間房屋組成,在邊上東西二頭各有五間挾屋,東西走廊各有六十間,大殿前麵的台階是沙坨,大殿後麵有齋宿殿,宮殿階前的平地廣大開闊,可以容納數萬人,庭院還列置法駕儀仗,兩座鍾鼓樓互相對峙。將天子的車駕、僅仗全部陳列出來,也占不滿整個殿庭。庭中有兩座樓相對峙,稱為“鍾鼓樓”,樓上有太史局的屬員測量檢驗刻漏。每一時、刻雞人吟唱報時,敲一聲鼓,於是就有一個穿綠衣服的人手執牙牌去奏報時辰。每到某一刻,就說“某時幾棒鼓”,每到某一時,就說“某時正”。大慶殿舊名“崇元”,太祖乾德四年(966)重修,改名“乾元殿”,太宗太平興國(976979)、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因火災而先後改名“朝元”“天安”,仁宗景祜年間(10341038),方改名“大慶殿”。凡元旦、冬至、聖節稱賀大禮、冊封尊號等都在此舉行。
    下午時分我便到達大慶殿後麵的齋宿殿,根據慣例晚上我將在此歇息,待明日舉辦的登基大典,而此時我身邊圍著東宮侍衛、皇城司護衛、開封府府派過來的兵卒等眾多護衛,從裏到外把真個大殿護衛的連一隻鳥也飛不進來。到了晚上,皇宮內殿除了儀仗和衛隊之外,又用頭戴鑲著織錦邊小帽、身穿錦絡所縫寬衫的兵士,分別手執銀襄頭黑漆杖子的喝探兵士,十多人編為一隊,聚集站立在一起,一共有幾十隊,各隊中有一個人高聲喊道:是與不是?眾人答道:是。那個人又高喊道:是什麽人?眾人答道:殿前都指揮使童貫。各隊輪流喝叫,不停歇。
    同時又在宣德門外設置警場,擔任警戒的禁軍稱為“武嚴兵士”。警場中設置畫鼓兩百麵,號角的數目與之相應。那些號角都用彩帛做成像小旗尾一樣的裝飾物,係在上麵。兵士都戴著小帽,裹著黃色刺繡抹額,身穿黃色刺繡寬衫,內穿青色窄襯衫。下午三時到五時分、三更時分,分別擊戒嚴鼓。每次擊鼓之前,先鳴號角:號角鳴罷,一個軍校手執一根長而柔軟的藤條,上麵係著朱紅色拂子,擂鼓者看著拂子,隨著拂子或高或低的舞動,用鼓聲的高低來應和拂子的指揮。警場是大宋帝王舉行登基大禮前夕,在宮內大殿、太廟等處齋宿,設“夜警晨嚴”之製,由衛兵奏樂嚴鼓,警夜清場,謂之“警場”。也指負責警夜守鼓的衛士。拂子即拂塵。
    而此時在大慶殿裏頭的鍾鼓樓內的測驗刻漏士卒,每一時、刻雞人吟唱報時,敲一聲鼓,於是就有一個穿綠衣服的人手執牙牌去奏報時辰。每到某一刻,就說“某時幾棒鼓”,每到某一時,就說“某時正”。
    測驗刻漏就是觀測檢驗漏刻,古代的一種計時器,壺底穿孔,壺中注水,水中立一有刻度的錯形浮標,壺中之水浦漏漸少,箭上度數漸次顯露,視之可知時刻。古人認為漏刻的發明時間可追溯到傳說的黃帝時代,“昔黃帝創觀漏水,製器取則,以分晝夜”。春秋末期,齊國將領司馬穰直在軍中“立表下漏”以待莊賈,日中而莊賈違令不至,即被處死,可見漏刻在當時已有較為普遍的使用。在曆史發展中,漏刻發展出不同的結構形製,所用工作物質有水、水銀、鐵丸等,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宋代以壺漏、香漏、晷表及輥彈漏刻為四大計時工具。司天機構使用的是水漏,這種刻漏製作精良,計量精密,代表著當時的最高計時精確度。每時、刻作雞唱:每到整時整刻,負責報曉的吏人引唱報時。宋代十二時辰製,是將一天均分為十二個時辰,二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分別用子、醜、寅、卵、展、巳、午、未、中、西、皮、玄十二地支來合名。宋代百刻製,是把一晝夜的時間均勾分為一百等分,每份稱為“一刻”。由於一年之中晝夜長短變化,宋代時時製“冬至晝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百刻計時製的原理就是在一晝夜中,把滴下的水量均分為一百個刻度的距高,以水流滿一個刻劃的時間為一刻。
    宋代把宮廷中專管更漏之人稱為“雞人”。宋代雞唱由唐代雞人發展而來,宋代太更局有“雞唱三人”。唐代時有雞唱詞,五代逐漸廢棄,止唱和音。北宋仁宗景德四年(1007),司天監上書請複用舊詞,“送詔兩製詳定,付之習唱”。每當大禮、禦鼓、登樓、入閣、內宴、晝改時、夜改更時,雞人就會吟唱,如五更五點後發鼓時候的雞唱詞為:“朝光發,萬戶開,群臣謁。平旦寅,朝辨色,泰時聽。日出卯,瑞露睇,祥光繞。食時辰,登六樂,薦八珍。禺中巳,少陽時,大繩紀。日南午,天下明,萬物睹。日映未,飛夕陽,清晚氣。晡時申,聽朝暇,湛凝神。日入西,群動息,嚴肩守。”平常時改刻、改點則不用。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五月二十八早上,四香及眾多侍女為我穿戴整齊禮服,在眾人的擁簇下便來到了大慶殿門口,隻見門口擺滿了信幡、龍旗、相風鳥、指南車、木輅、象輅、革輅、金輅、玉輅等儀仗車輅,一直延伸到外麵的禦街,禁衛兵士裝束齊整,精銳騎兵數萬人,圍繞在皇宮周圍。信幡是宋代題表官號、用為符信,是一種用各種不同圖案和顏色製成的旗幟。有青龍幡、朱雀幡、玄武幡、白虎幡、黃龍幡,五幡齊全而以詔天下四方。龍旗是宋代大駕鹵簿中的一種旗幟,宋初為隸屬於前隊殳仗中的儀仗,徽宗政和時期(11111118)從鹵簿隊伍中獨立出來,組成專門的龍旗隊,列於朱雀旗隊後麵。相風鳥也是亦作“相風烏”,是宋代天文氣象中觀測風向的儀器。常用作帝王儀仗,上載長竿,竿的末端雕刻烏鴉圖案,垂鵝毛筒、紅絲帶,下承以小盤,周邊繞裙,繡鳥形。指南車是大宋用來指示方向的車,相傳為黃帝所創,後來東漢張衡、三國魏國馬鈞、劉宋祖衝之、後趙魏猛和解飛、後秦令狐生等均造過指南車。原本多為軍事用途,自晉代以後,皇帝車駕錄簿多用指南車為前導。純木頭本色,兩邊畫青龍、白虎,四麵西花鳥,重台,勾間,樓拱,四角垂香囊。上有仙人,車雖轉西手常南指。木輅、象輅、革輅、金輅、玉輅既是天子五輅宋代帝王所用的物種車子。
    而此時宋徽宗老爺子也在在眾人的擁簇下滿臉笑容的向我走來,後麵便跟著眾多的朝廷大臣,有太尉兼樞密院副使童貫、執政兼樞密院使蔡懋、太師蔡京、宰相兼門下侍郎白時中、執政兼尚書右丞宇文粹中、執政兼尚書左丞張邦昌、宰相兼中書侍郎李邦彥、檢校太傅梁師成、執政兼禦史中丞趙野、宰相王黼、蔡攸太保、威遠節度使朱勔、太尉高俅、宦官譚稹、大內總管李彥等數百人。
    宰相、執政官與百官都穿著禮法規定的等級服飾,而他們所戴的頭冠各有品級。宰相、執政官、親王加戴貂蟬冠,九梁,侍從官七梁,其餘官員從六梁到二梁各有不同,禦史和諫官貂蟬冠上增加離角。所謂的“梁”,指的是冠前額梁上排列金桐葉。所有官員皆穿峰紅色豔服,鑲著黑邊,頸部根戴方心圍領、內穿裏衣,身係配玉,腳穿前部做成雲頭形快的朝靴,根據官品手執相應等級的簡板。其餘那些管事人員,全都頭裹介幘,身穿紅色袍服,也有等級差別。隻有閤門、禦史台的人加佩方心圓領。到殿內當值的人發給黃色方形號牌,其餘當值之人發給黃色長形號牌或紅色方形、長形號牌,每種號牌都有各自能去的地方。
    蟬冠,是以貂尾和附蟬為飾的冠冕。最初為胡冠,以金鐺和貂尾為飾,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時將其引入趙國,作為將士的冠服,因而屬於胡漢文化融合的產物。秦統一六國時,采納了趙國的這種冠服,並將其改製為以蟬紋和貂尾作裝飾的帽子,成為皇帝近侍的專服,“貂蟬冠”因而得名。至漢代,貂蟬冠又被文人賦以雅致幽遠的文化深意,被認為寄托著古代帝王對臣工精神境界和政治才能的誠勉和期待。此後,貂蟬冠一直被視為貴族身份等級的象征。魏晉南北朝時期被大肆濫用,極度混亂。隋文帝曾對官中穿戴貂蟬的製度進行整頓,嚴格限定使用範圍。宋代貂蟬冠又稱“籠巾”,屬於除天子外級別最高的冠服。其形製在前代基礎上發生了變化,宋代“招蟬冠”“船蟬冠一名‘籠巾’,織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橫。飾以銀,前有銀花,上輟代帽蟬,左右為三小蟬,街玉鼻,左插招尾。”與前代相比,宋代穿蟬冠的裝飾物更為講究,蟬飾由原來的一個增加到四個,穿戴貂蟬的權貴範圍也有所擴大,按照官品等領戴不同梁數的冠。
    方心曲領:套在宋代朝服領上的飾件,上圓下方,形似瓔珞,是宋代朝服最為顯著的特點。曲領,是附在領上的裝飾帶,一般以白羅製成,作為飾物佩帶,附於衣外胸前部位,起到雍頸壓領、平整衣領、端嚴有禮的作用。北朝至隋唐時期為半圓形,襯於內衣的胸前項下,使曲領部位豐滿凸起。帝王及七品以上官員服中單皆用,在朝列位及舉行禮儀大典時更需佩飾。唐代以後此領曾失傳,宋代始將方心曲領製成項圈下垂方心式,上圓下方體現了天圓地方的觀念。
    隨著刻雞人吟唱報時道:吉時已到!便聽到周邊響起了歡快而優雅的鼓樂聲,我在內侍的引導下,在老爺子和百官的注視下便完成了複雜而又簡單的禪位程序。隨即便是鞭炮徹響整個大慶殿及皇宮內城,我便在跟老爺子一起來到大典門口,向殿內眾人揮手致意,從此我便是這大宋的主宰人,望著大典內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不免升起了一種天下之大,唯我獨尊的念想,此時此景值得一生去回味,同時也代表著老爺子徹底卸下了大宋目前這個千瘡百孔的負擔,而我正想利用這個機會置死地而後生,絕對不能也不會讓靖康之難的曆史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