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革新除舊 軍事體製
字數:3408 加入書籤
些文人非常在意祖製,也就是在思想上還是極其守舊和傳統。這突然來個大轉彎,雖然這是正確的,但是他們在內心也一下子難以接受的了。
而經過長年累月的曆史變遷,大宋目前的主要矛盾和威脅已經從原來的內部轉變為周邊外部少數民族的軍事入侵和騷擾,而且隨著大遼國被金國吞並,這種威脅和矛盾日益突出,原來我們還是可以遵守了上百年的檀淵之盟友好合約,一直保持邊界的和平和穩定,現在隨著金軍的咄咄逼人及處處為難,這種和平相處的氣氛已經被打破,隨著金人的逼逼緊逼,從而導致西邊的西夏也是對我朝蠢蠢欲動,既然外部形式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而我們還是堅持一百多年前的防禦軍事政策是否有必要這就成為一個關鍵問題所在。
半晌後還是蔡京太師出列低頭俯身拱手說道:啟稟皇上,剛才皇上之言,下官認為可行。下官雖然對軍事方麵沒有過多涉及,但是在其軍事的開支方麵,下官認為在目前募兵製的體製下,朝廷養給士兵養老這個政策,確實另朝廷背負了極其沉重的財政包袱。每年的軍事支出都是占全國賦稅收入近半數,這就極大影響了朝廷在其他方麵的支出,特別是戰事發生之際,幾乎集全國之財政大部分都用於軍事。而其他在經濟等方麵的建設和發展根本沒有多餘的預算,朝廷隻能出其他經濟政策,從而加重了民眾的稅賦負擔,造成了底層民眾進一步貧困,從而引發諸多地方性的騷亂,而對於騷亂,朝廷又是一味的招安,將其叛軍納入朝廷禁軍養其到六十歲,從而在經濟上形成了惡性循環,導致朝廷財政每年都入不敷出。
有了蔡京的輔助說明,有些人的態度也開始出現鬆動,畢竟蔡京的影響力在那裏,加上他所說的也都是現實,目前在殿內的都是朝廷重臣,他們對於目前朝廷財政的困難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經過蔡京這麽有理有據的分析,部分人還是被拉回到現實當中,畢竟沒有錢當這個家,誰也工作也不好開展,在所謂的祖製和道義中他們也逐漸回歸到現在的現實朝局中。
大宋兵事的主要問題不僅在於其獨特的募兵製度,還有其體製上的弊端,這點身為宦官和文官的他們此時也不敢言明,為了將軍事的問題徹底談透,我便聽完樞密院童貫、蔡懋的奏報後也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太祖定都“四戰之地”的開封,首都周圍無險可守,為了保衛首都的安全,勢必需要大量軍隊進行駐防。這在當時的曆史背景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決策,太祖在吸取了唐代定都長安遠離南方的經濟重心,其通過河運物質到長安又需要花費巨大的代價,所以定都汴京將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經濟中心通過汴河河運鏈接在一起,這就極大的將大宋推向了新的經濟發展高度。
一切奉蔡京的意誌宰相兼門下侍郎白時中也出列低頭俯身拱手說道:啟稟皇上,由於朝廷一直來推行募兵製度,我朝的軍隊數量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仁宗至和二年(1055),樞密院上奏全國士兵總數,太祖開寶年間(968976),全國據統計有士兵三十七萬八千人,其中禁軍有十九萬三千人。而慶曆年間(10411048),全國有士兵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其中禁軍有八十二萬六千人。短短不到八十年間,士兵數量就增加了兩倍多。皇祜初年,全國的軍隊又增加到了一百四十萬人。雖然士兵數量越來越多,素質卻越來越差。雖然經過神宗朝新政士兵數量有所減少,但是目前還有大約近一百二十萬人。
接著便是士兵與民眾之間的隔離,把“失職獷悍之人”收編入軍隊,且終生供養,這就刻意把“兵”與“民”分割開來。真正的軍民應該是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而不是將其二者徹底的分割開來,也就是要徹底打破已經完全不符合此時的募兵製。因為募兵製招募對象多為災荒饑民,並實行災年招募饑民為兵的養兵製度。還鼓勵營伍子弟接替父兄當兵,或以罪犯充軍,兵源缺乏時,也抓民為軍,一經應募,終身為伍。現在全國諸路募兵由長吏或都監施行,以“兵樣”或“木挺”為標準,選壯健者充禁軍,其短弱者充廂軍。新兵入伍,即在臉部或手臂刺字,以標明軍號,故招募又稱“招刺”。其家屬可隨住軍營。宋軍實行揀選製度,每年春秋按上、中、下三等標準進行訓練考核。壯健有武技者,可由廂軍升禁軍;武技出眾者,優給賞物,可補闕階官;武技不及下等者,馬軍降為步軍,又不及降為廂軍;老弱者或降低級別,或削除軍籍,或降充“剩員”和供軍中雜役。禁軍、廂軍以及土軍,一般六十歲退役,其衣糧供給減半。陣亡軍士家眷有撫恤,傷殘也有安置的規定。雖然非常的人性化,但是朝廷花費巨資卻養了一群流民和兵油子,其戰鬥力可想而知,另外嚴重限製了高素質人才和擁有專業軍事技術人才加入軍隊。
最後是軍隊之間的製衡。朝廷目前禁軍駐紮地一般分為京城和外地。作為國家最重要的正規軍,禁軍負擔著保衛京城、戍守邊疆、保護地方州郡之職,同時還有鎮壓民變和農民起義以及對周邊民族政權的防禦、征討等任務。為了既能夠完成各項“任務”,又不威脅到國家政權,朝廷在禁軍駐紮分布上也不符合目前的發展趨勢,按目前的京師禁軍駐紮軍隊來說,其在京師以及周邊超過幾十萬大軍駐紮,嚴重消耗了糧草物質不說,更將遠離了急需防禦的邊關,這就完全背離了現在的軍事防禦態勢,京師有再多的軍事也不能抵當邊關失守後敵人騎兵的長驅直入,精銳的禁軍除了部分防衛京師的安全外,他們應該到最需要的邊關去戍守邊疆。
特別是我朝利用文官製衡武將的弊端逐漸凸顯出來,“重文抑武”不僅體現在朝堂之上文官壓製武將,連在傳統上武將勢力範圍內的軍隊係統中,文官也要壓在武將之上。特別是在軍隊中加入了文官序列,並刻意拔高文官的地位,除在意識形態上製造重文輕武的局麵,還在職階的設置上以文官壓製武將。一般的做法是由文官出任正職,武將出任副職。朝廷在宋遼、宋夏交戰中,常常委派不能領兵打仗的文官出任正職,真正能夠領兵打仗的武將出任副職,這樣熟悉軍事技能的武將必須聽命於不懂軍事的文官,這就是典型的外行指揮內行,這樣的軍事指揮製度且有不敗之理乎?
更甚的是武將與士兵之間的製衡,為了割斷武將與士兵之間的聯係,軍隊中推行“更戍法”,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兵”,達到“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目的。“更戍法”表麵上宣稱是為了讓士兵更多地了解各地情況,鍛煉士兵,實際上是害怕武將與士兵在一起時間太久,兩者關係密切。事實上,“更戍法”除了應對早期的威脅外,當今國內安定,百姓對大宋認同度已經深入骨髓,到目前來看已經是一種十分不可取的戰術。況且每次更戍都要消耗大量政府的財力,同時“將”與“兵”由於相處時間太短,彼此之間不熟悉,發生戰爭之際,兩者配合不默契,極大地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朕簡單總結來說,就是朕以為目前朝廷在軍事方麵存在著其指揮問題,也就是行政體製問題,具體就是不懂兵事文官過分介入軍事。其次則是更戍法的弊端,軍隊經常性的全國大範圍內調動防守,不僅浪費巨大還嚴重阻礙了將士之間的磨合,嚴重影響了軍隊戰鬥力,再則就是募兵製的過時,要建立軍民魚水情的新興軍民關係,從全國各路甄選擁有各種軍事的人才,鼓勵其進入軍隊,提升軍事戰鬥力。最後便是對於京師及周邊駐紮大軍進行重新布防,調這些禁軍到東北、西北等需要真正防守的邊關去守護邊疆。不知諸位愛卿對朕的看法,有何更好的建議和意見乎?
聽我說完殿內便是陷入了一種短暫的寂靜,眾臣都在低頭折磨,這皇上到底是啥意思?雖然他們當中很多人也知道這些弊端,但是一旦變革他們便將失去很多利益,畢竟目前武將還得拍他們這些文官的馬屁,一旦武官重新掌握軍事,那他們這些文官也將徹底失去了再軍事上的發言權和統治權。另外一些人內心搖擺不定,雖然皇上說的是對的,但是畢竟這是上百年的祖製,所謂祖製不可違,他們這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