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國軍編製 民兵戰力
字數:3530 加入書籤
由於朝廷的募兵,更多的是為了維護社會治安,防止百姓造反,就使國家在招募士兵時不太考慮被征者的各種素質,很多遊手好閑者甚至地痞流氓之類都進入了軍隊。遇到天災人禍,朝廷募兵的對象更是那些可能對社會產生危害的不良分子,這些人把社會上的一些壞的習氣帶到軍營中,於是,軍隊中充滿了市井氣和流氓氣,嚴肅的軍紀逐漸遭到破壞。至此民間流傳甚廣的民謠是: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由於朝廷一直是實行招撫政策,很多接受招安的盜賊都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朝廷官員。像北宋末年的宋江等人,在接受招安後被任官,趾高氣揚地行走在大街上,引起路人的驚愕。宋江等三十六位首領被授官,他手下的士兵自然被編製為朝廷軍隊。根據宋朝募兵製度規定,士兵且被招稱,便校“仰食於官”,即便是年老體弱後也不會被淘汰,成為終身的職業兵。如此一來,士兵中就既有精銳的少壯士兵,也有那些不堪戰鬥、飽食終目的老圍病殘之人。這樣的軍隊要是臨陣對敵,戰鬥力肯定大受影響。而且天長日久士兵的士氣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下官以為皇上剛才所言從軍隊行政體製上,招募方式上及選拔範圍等方麵進行全方位的改製是非常有必要的,也隻有具備強大的軍事,才能守護好大宋的每一寸疆土,才能保護好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居民,正所謂居安思危,忘戰必危也。
執政兼尚書右丞宇文粹中見二人的發言是否非常符合皇上的心意及引起注意,為了討歡心,加上自己的夫人乃權相蔡京的外甥女,不管於公於私也得應該站出來,便出列低頭俯身拱手說道:啟稟皇上,下官非常讚同剛才蔡太師及白宰相的看法,自太祖建國初期,為了防止士兵素質下降,曾特意製定了一些規定,比如士兵不允許穿著絲綢等製作的華麗衣服,每次發放軍餉和軍糧,士兵必須親自去領取,不允許讓他人代領,以防止出現軍隊中吃空餉的情況發生。還特意規定住在城西的士兵要到城東倉庫領糧食,住在城東的士兵要到城西倉庫領糧食,目的就是要士兵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後來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士兵的訓練形同虛設,素質急劇下降,仁宗時期的蘇舜欽就不無憂慮地對範仲淹說:現在諸營士兵不肯用心操練,將校與士兵中整日賭博、飲酒的很多,隨意出入軍營,整日遊蕩於市井,以賣弄技巧繡畫為職業,穿衣打扮完全不似士兵,眾人都習以為常。禁軍驕惰到何種程度,歐陽修就曾不無擔心地上奏朝廷:如今士兵當值,讓別人替自己攜帶武器,禁軍發糧餉,雇人替自己扛糧食。這樣的士兵,怎麽肯辛苦作戰呢?
鐵麵禦史趙撲到過陝西,看到當地禁軍雖然很多,平時卻很少進行軍事訓練,而主帥和一些官員私自役使士兵為自己勞作,或者五七百人,或者千餘人,這些士兵連規定的校閱都不參加。他在上奏中發出這樣的質疑,萬一出現緊急軍情,國家讓這樣的軍隊參戰,這和讓毫無軍事訓練的市人參戰有什麽區別?大臣田況在上奏中提到,與西夏作戰的北宋騎兵最高番號“龍衛”中的一些士兵甚至不能披甲上馬。至於其他低級別番號的騎兵,邊騎馬邊挽弓,隻能挽五六鬥的弓,每次教習射箭,都往空中射箭,由於沒有力氣,射出去的箭離開馬前二十步就已經墜落在地上。以西夏軍隊的堅硬鎧甲,縱使能夠射中,也不能射穿,況且未必能射中。
作為朝廷騎兵中高級別番號的龍衛士兵,戰鬥力都已經大打折扣,可以想象低級別番號的禁軍,戰鬥力會差到何種地步。正因為如此,朝廷在與周邊民族作戰時,往往敗多於勝。當時西夏軍隊深知北宋禁兵不堪一擊,對我國軍事主力禁軍毫無畏懼,每次交戰碰到禁軍都感到很高興,因為他們知道禁軍戰鬥力極差。相反,由一些常年生活在邊境上的普通百姓組成的非正規軍隊土兵,戰鬥力反而遠遠強於禁軍。有時候宋軍將領為了讓西夏軍隊上當,就故意把禁軍和土兵的旗幟、番號進行交換,讓西夏軍隊在進攻土兵時誤以為是禁軍而掉以輕心。雖然宋軍通過這種戰術取得了勝利,但作為朝廷軍事主力的禁軍,在統一全國的戰鬥中還曾英勇善戰,經過短短幾十年,竟然衰落到這種地步,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說到了點子上,童貫的老臉有點掛不住了,畢竟他執掌軍隊二十年以來知道這些事,隻是礙於自己的地位和取悅之前的老爺子,往往報喜不報憂而已。而此時眾位大臣將軍隊的老底揭開了,他此時也不得出列說道:啟稟皇上,下官亦是深有體會,在上次北上收複燕京的行動中,京師的禁軍由於常年疏於軍事訓練,有些士兵甚至都不會騎馬,好不容易騎上戰馬,卻因為害怕從馬上掉下來,兩隻手死死地抓住韁繩,有的士兵幹脆連弓箭都拉不開,或者射出去的箭沒有一點力道。
宣和四年(1122),劉延慶統率十萬軍隊,外加投降的郭藥師常勝軍,浩浩蕩蕩殺奔遼朝的燕京。當時燕京兵寡將弱,主要依靠蕭幹統領的不到一萬遼軍。由於實力對比懸殊,劉延慶自以為遼軍肯定望風而逃,所以軍隊行進毫無紀律,結果被蕭幹半路劫殺。初戰失利,劉延慶慌了手腳,趕緊下令閉關不出。後來郭藥師偷襲燕京失敗,蕭幹派兵虛張聲勢,佯作進攻狀,劉延慶不辨真偽,連夜燒營而逃,軍餉物資統統丟棄。得知我軍不戰自退,蕭幹趁機追擊,我軍又敗,最後倉皇逃回雄州。
等等諸多事件都已經充分說明對朝廷軍隊改革勢在必行,正如聖上所言,當初製定的很多防禦型政策及策略已經很不適應現在的社會發展和周邊防禦態勢的改變,是時候該做出調整了。
見樞密副使都這麽說,那正使蔡懋也站了出來,此刻要是再不表態,怕會引起皇上的不快,還有目前這大殿內的局勢已經比較明朗,幾乎還沒有反對的聲音,要是再晚了,估計他這個大宋朝廷名義上的軍事最高行政長官恐怕也是做到頭了。蔡懋也是行禮說道:啟稟皇上,下官也是非常讚同皇上剛才的軍事改製,正如剛才蔡太師所言,朝廷養軍隊耗費十分巨大,拋開禁軍等朝廷原先就有的軍隊先不說,光常勝軍和義勝軍就是目前朝廷沉重的負擔。
常勝軍起源於遼朝末年天祚皇帝時期,其初創時被稱為怨軍。遼朝末年,女真崛起,阿骨打領導女真族人民反抗遼朝的殘暴統治,為此遼朝屢次派兵彈壓。然而,遼朝軍隊屢戰屢敗,傷亡慘重。因此,天祚皇帝下令招募遼軍死難將士的後裔及一些流離失所的老百姓充兵,組成了怨軍。遼朝統治者企圖雇傭這些人為親人報仇雪恨,攻打女真,恰恰相反,這些雇傭軍反倒變成了統治者的一個極為沉重的包袱。贍養這支軍隊的費用姑且不論,怨軍經常打家劫舍,犯上作亂,弄得遼朝統治者非常頭疼。
宣和四年(1122),朝廷根據跟金國的海上之盟約大兵壓境遼邊境,金朝軍隊在遼朝北麵節節勝利,南邊我軍聲勢浩大,已兵臨燕京城下。常勝軍首領郭藥師自知燕山府難守,於是率部投降我朝。遼朝滅亡後,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的約定:宋金聯合夾攻遼朝後,宋朝收複燕雲+六州之地,燕雲之地的漢族歸屬宋朝。契丹、吳等民族則遷徙到金朝的統轄區內。常勝軍士兵均屬這些民族,理應歸屬金朝。但在常勝軍的歸屬問題上,朝廷和金國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原來以為常勝軍鎮守遼朝涿州時,應該屬於遼朝的精銳部隊,其軍事實力極為強大,但士兵數量有限。郭藥師投降後,常勝軍在朝廷的竭力扶植下,其力量迅速壯大起來。朝廷放手讓郭藥師在燕山地區招兵買馬,因而常勝軍的人數很快增加,與此同時,朝廷還將燕山府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降將郭藥師。雖然朝廷曾派遣王安中出任燕山府知府,但大權旁落,燕山府的實權被牢牢掌握在郭藥師之手,目前看頗有尾大不掉之勢。
由於朝廷對常勝軍的寬容態度使常勝軍更加驕橫跋扈,肆無忌憚。他們在燕山地區大肆劫掠百姓財產,使燕山地區民不聊生,於是這些地區的人民對朝廷頗有意見。目前朝廷將防禦燕山地區和抵抗金軍入侵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常勝軍身上,使河北地區的邊防形勢更為惡化,這對朝廷來說,無疑是致命的現實。常勝軍的存在加重了朝廷的經濟負擔,使冗兵冗費問題更加嚴重。同時使河北、河東、京東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罕見的摧殘。原來朝廷計劃用燕山地區富民田宅養活常勝軍,但事實上目前看是不可能的,朝廷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