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國子太學 學分製度
字數:3924 加入書籤
在徹底了解了軍事、經濟、外交以後,而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接下來在接下來便是在福寧殿召見了國子監司業權邦彥、丞蘇奕翔、主簿李智傑,同時召見了國子監兼任祭酒校長)蔡京,一般國子監祭酒校長)都是由朝廷大臣兼任,而具體管事的是司業。今日對於他們四人的到來,我便親自起身相迎,以表示對教育從業者的尊重,四人顯然是受寵若驚,連忙跪拜道:皇上如何大禮,令下官等惶恐。我便會心一笑,命人給四位賜座並對四人說道:教育是國之大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尊師重教乃是朕之責也,今日還得麻煩四位愛卿給朕好好說下目前朝廷的教育情況,今日朕願意當回學生。
四人都非常的惶恐,都紛紛表示不敢,並都說自己將盡力而為,客套完畢蔡京祭酒先自豪的說道:啟稟皇上, 國子監於太祖建隆三年在後周天福普利禪院的基礎上建成,太學建成之後,國子監成為管理全國學校的機構,負責訓導學生、薦送學生應舉、修建校舍、建閣藏書、刻印書籍等事務,其所刻書稱為“監本”,刻印精美,居全國之冠。元豐三年(1080),國子監內分立廚庫、學、知雜等三案,分管太學錢糧、文武學生升補考選等事務。
太學初創於慶曆四年(1044),是朝廷官學的主體。在慶曆新政的推行過程中,應國子監王拱辰、田況等人的要求,以錫慶院為太學,借鑒胡璦的湖州教法,邀請石介、孫複等大儒講學。大體而言,太學學生分為兩類,一為八品以下官員子弟,二為庶人之俊秀者。太學教學內容以偶經為主,但也有幾次調整,熙寧時,統習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後下官將黃老之學列為太學教材。大宋經過慶曆、照寧、崇寧三次興學,太學的規模達至最盛,每年共有學生3800人。太學的三舍法是在熙寧四年(1071),朝廷依王安石提倡的“三舍法”,將太學的學生分為外舍生大學預科)、內舍生本科)和上舍生研究生)。其中外舍生達到3000名,內舍生和上舍生分別是600名和200名。隨著學生的增多,原來設在國子監內太學已經容不下這麽多學生了,為此下官便上奏朝廷,在京師城南新建辟雍,學校校舍為一千八百七十二間,建築形製外圓內方,將太學的外舍生遷到新建的辟雍,從而朝廷的教育事業達到了曆代的高峰。畢竟前朝唐代的全國國子監學生加起來才五百人。
太學的主要課程是經義、策論、詩賦,學生可兼修法學(律學),為了讓學生增加體質,早晚都練習騎馬射箭。教學方式則采用分齋分班)授課。每齋基本為三十人,每齋設齋長班長)一名,由太學生充任。當然為了更多的給其他齋及有誌於學業的社會青年機會,每個齋在教授授課的時候,都可以來旁聽。
太學的齋又分為經義、治事兩個專業。經義齋的學生主修經史與學術,治事齋的學生則主修實務,如治民以安其生,講武以禦其寇,堰水以利田,算曆以明數是也。這分齋教學法是胡璦在湖州州學當教授時創設的,隨後被引入太學係統中。
太學生從外舍升人內舍,或者從內舍升人上舍,必須修到足夠的學分。這就是朝廷目前實施的升學學分製度,首先士子申請入讀太學,或者從地方州學升補到京師太學,都要參加人學考試,這叫補試,補試合格,才可錄取為太學生。
每個月,太學的外舍要進行一次考試。考試由太學內部的學官主持,這叫私試,孟月經義,仲月論,季月策,按10的合格率評分,其中合格的成績分為三等:第一等一般空缺,第二等的第一名給3個學分,第二名給2.5個學分,第三等的第一名給2個學分,第二、三名各給1.5個學分,第四、五名各給1.3個學分,其餘的各得1個學分。
每個季度,積分最多且沒有違紀記錄的若幹名學生,將獲得一次季度校定。到了年終,獲得三次以上季度校定且積分最多的若幹名學生,可以得到一次年度校定。
每年二月下旬,太學外舍還要舉行一次由禮部派員主持的考試,叫公試,初場以經義,次場以論、策“。公試合格的成績分為五等:第一等通常空缺:第二等約四十人取其一,即錄取率隻有2.5,入等的學生各給3個學分,第三等約二十人取一,錄取率5,入等的學生各給2個學分,第四、五等約七人取一,錄取率大約14,入等者各給1個學分。
具體升學規定是,凡入讀時間不少於一年,上年獲得年度校定、本年度公試得3個學分以上的外舍生大學預科),可以升入內舍本科),入讀時間不少於一年,上一年獲得年度校定且私試積分名列前三(積分不得少手8分)的三位外含生,可以免公試,直接升入內舍,入讀時間不少於一年、上一年獲得年度校定、本年度公試得2分的外舍生,暫時不能升級,但次年公試如果能再得2個學分,便可升為內舍生,人讀時間不少於一年、上一年未獲年度校定但本年度公試3分以上的外舍生,不能升舍,但隻要他在今年的兩次私試中各得3個學分,也可以升人內舍。
內舍生每個月也要進行一次私試,考題類型與評分標準如同外舍的私試。每個季度,積分最多的若幹名學生可得到一次季度校定,獲得三次以上季度校定的前十名學生可獲得年終校定,其中前三名(一年積分不得少於10分)的年終校定為優,另外七人的年終校定為平。
每年的九月,太學還要舉行一次上舍試,考試對象是上舍生與內舍生。按每三人取一人的合格率進行評分,合格的成績分為優、平二等。優等的第一名給10個學分,第二、三名各給9個學分,第四至第十名各給8個學分;平等的學生各給6個學分。獲得上舍試8個學分以上且在內舍讀滿兩年、年度校定為優的內含生,可以馬上畢業,賜進士出身,授予官職。
在內舍讀滿兩年、上舍試8個學分以上但年度校定為平的內舍生,可以升入上舍讀書,或者直接參加科舉考試的殿試,上舍試隻得6個學分、年度校定為平、在內舍讀滿兩年的內舍生,也可以升舍,或參加科考的省試,年度校定為優但上舍試不合格,或者上舍試為優,但未獲得年度校定(但須有三次以上季度校定)的內舍生,也可升舍進修。
在內舍未讀滿兩年的學生也是可以參加上舍試的,如果考試成績為優等,雖然不能馬上升入上舍,但可以積下至少8個學分。而在上舍讀書的學生,將不再參加私試,公試,隻每年進行一次上舍試。
對於那些積不到足夠學分升舍的學生,將清退到原來的地方州縣,另外外舍生三年未能升舍、內舍生六年未能升舍,將被勒令退學,也是遣回籍貫地。當然,他們還可以參加本州島島的科舉考試。
總的來說太學的積分一種複合型的製度,整個積分體係由月考(即私試)學分、季度校定、年度校定、年考(公試或上舍試)學分構成。不同的積分情況,決定了學生不同的出路,或直接升舍,或允許補考升舍,或留級,或退學。皇上,這就是目前朝廷的教學製度。
蔡京不愧搞過教育,簡要的說明了太學分為三個層次,外舍、內舍、上舍,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預科、本科、研究生,修到足夠的學分才可以升舍或畢業,又采取分班教學,一班三十人的小班,分“經義”“治事”兩個專業。我們不得不承認,放在900年前來看,這一教學製度是很先進的。
我今日作為教育行業的學生,當然便是點點頭,接著國子監司業權邦彥起身說道:啟稟皇上,太學其實僅僅是國子監直轄的幾所國立學校之一。太學之外,國子監還轄有多所學校,具體有國子學,國子學隻招收七品以上官員的子弟,為貴族學校。國子學最早出現在晉朝,是晉武帝設立來培養士族子弟的學校。大宋是繼承了晉朝的設置。
還有小學,這是國子監下屬的基礎教育學校,隻招收八歲至十二歲的兒童,成績優秀的學生畢業後可以升入太學的外舍。目前小學的學生有一千餘人。
另外還有其他的專科學校,其一便是律學,相當於法學院。大宋立國之初便置律學博士,授法律。至熙寧六年(1073),於國子監下設律學,分斷案、律令兩個專業,斷案專業主修刑名之學與案例試斷,律令專業主修法理大義。律學所需的古今刑書,可向朝廷申請配備,朝廷頒布的法令,也需要關送律學。每月,律學會舉行三次私試、一次公試。成績優秀的律學生畢業後可赴吏部授官。
其二是算學,相當於數學與天文學院,入讀的學生以天文、曆法、算術、三式法(指卜筮之法)為必修課,再選修一門文化課,如《論語》《孟子》,上舍的優秀畢業生可以授官。其三是書學,相當於文字學與書法學院,學生練習篆、隸、草三種字體,主修《說文》《字說》《爾雅》《博雅》《方言》五書,兼通《論語》《孟子》之義。公私試、三舍法同算學,隻是畢業生所授官職差降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