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行政體製 吹風會議
字數:3587 加入書籤
而朝廷經過上百年的統治,目前全國已經民心大定,從而在民間已經不具備反對朝廷的民意基礎,加上在軍事上的製約,老臣以為目前可以適當的在經濟和行政上給予一定形式的放鬆,以達到激活地方行政的能力和提高地方政府的從政意願。為各個地方政府放權,也是激發各地方政府的主人翁意識,為各自行政區域的經濟發展擔負起責任。這也是從發展經濟的角度來考量。具體如何定奪還請皇上明鑒。
為何是他們三人其實原因也非常簡單,梁師成號稱京師隱相,他的門生故吏遍布朝野,也就是經過他推薦在朝廷為官的人數不在少數。而蔡京在老爺子時期執掌朝政幾十年,在此期間更是形成了眾多黨羽,而王黼是老爺子留下來的重臣之一,在老爺子的最後時期都是他在執掌朝政,所以勢力也是不可小噓,也就是說,他們三個人要是意見一致,那任何政策執行下去必然是非常順暢的。關鍵是梁師成是堅定的擁護我的,從我是太子期間就一直我的堅定支持者,加上宦官的身份,要是沒有了皇權的庇佑,他簡直是一文不值,再說了這麽多年暗中把持朝廷官員任命,也是私底下得罪了不少人,昨天禦史台就放出風聲,最近國子監的太學生醞釀著彈劾朝廷大臣,別小看了古代的大學生,他們的力量是足以影響朝局走向的一股力量,所處此時他更需要皇權的保護。
聽完三位朝廷重臣的意見,我心裏明白行政體製改革已經具備了基礎,但是如何細化成為了關鍵所在。既然想讓各個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而盡心盡力,那就必須給予一定的的權利,過多的限製很容易導致責任不清晰,做事拖拉,從而影響整體政令的下達執行及地方政府的主人翁意識。要想馬兒跑,必須得讓它吃點草,思索到這裏我便對三位大臣說道:三位愛卿所言都在理,朕的意思是,還是那句話,任何政策的製定都是要充分考慮其當時的曆史背景還有其特殊的處境,而朝廷一直以來實現的強幹弱枝的政策也是基於維穩的角度來考慮,這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前代的曆史教育太過於慘痛,強大而興盛的大唐帝國在地方節度使的叛亂中瞬間分崩離析,如此血淋淋的教訓,朝廷實現加強中央而弱化地方這在當時是絕對正確和合理的。
當時就如剛才蔡太師所言,目前天下太平已久,百姓也安居樂業,地方政府不具備大規模叛亂的民意基礎,加上之前中央對地方政府的各種節製,導致地方政府長期依賴於朝廷中央,這也在官員的潛意識中不具備對抗中央的意識。有了這二個基礎,那此時朝廷放開在經濟上、行政上對地方政府的節製,這樣是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為了以防萬一,朝廷可以再軍事上進一步壓製地方政府的管製空間,將廂兵、鄉兵、番兵的統治權進一步收繳中央,而讓地方做好民生事務,從而活躍地方的經濟,同時也將發展經濟作為地方政府行政長官的主要考核指標,作為其升遷的重要依據。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六月二十八,在這登基皇位一個月之際,我召集了宰相王黼、檢校太傅梁師成、太師蔡京三人在福寧殿商議朝廷行政體製改製吹風會。要徹底解決困擾大宋帝國多年的三冗問題,畢竟先從行政體係改製下手,畢竟目前的官員數量太多了。達到了可怕的近五萬人。這幾萬人每天的吃喝拉撒耗費了朝廷大量的銀子,關鍵是很多部門都是政出多門,重複管轄的情況非常嚴重,更多的是很多職位都是為了現實分權及監督,重複的設置官位,這就導致了嚴重的冗官問題。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涉及到部衙太多,官員太多,而且都是涉及到他們自身的利益,所以需要非常的謹慎。朝廷要是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之前,要是強行推進恐怕會引起反彈,所以在此之前還是跟朝廷的幾位大佬商議下,先試探下他們的意見再行決定。
在我表達了我的意思後,三位大臣便齊聲道:謹遵皇上旨意。我見行政體製改革的基礎穩了,便囑咐道:三位愛卿回去跟列位大臣好好溝通,首先是朝廷中央部衙可能要進行縮編或則增擴,另外就是在地方的行政體製上,也可能稍微做改製,這一切都是配合為了給地方經濟的發展。具體行政改製商議,朕決定擇日在內朝會議上商議,爾等回去也仔細斟酌一番,有好的意見或者建議,改日具體在朝會上奏報,今日就到此。三人若有所思的點頭,隨即俯身拱手行禮跪拜退去。
梁師成當然非常明白我的用意,聽我說完便首先開口道:啟稟皇上,三冗問題是個曆史遺留問題,自從太祖時期就開始慢慢形成,經過一百多年的沉澱,目前冗官問題確實非常的嚴重,從最初的一萬多人,到了目前的近五萬官員數量,老臣以為也是到了解決的時候了。不知王宰相、蔡太師認為如何乎?梁師成的聰明之處,就是順著我的話而展開,將問題更加透明化、具體數字化,進而將球拋給了他們二人。這簡直是神助攻的最好表現之一。
這次宰相王黼抓住機會搶先啟奏道:啟稟皇上,既然皇上提到這個問題,老臣也發揮下個人意見,造成朝廷目前冗官問題嚴重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最主要的還是朝廷在行政體製方麵設計過於重複所導致,既然實現了三省六部製度,而又設置三司衙來執掌全國的財稅,那尚書省的戶部設置就過於重複,再比如樞密院為全國的最高指揮機構,有設置三衙門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殿前都指揮使,再加上尚書省的兵部,以上種種都是過於的重複設置,上到朝廷中央,下到地方路、州、府、軍、監、縣,要是都這樣的重複設置,那朝廷的官員數量就顯得非常的龐大。從而老臣認為,要想徹底解決冗官的問題,首先要務就是要理順朝廷的行政體製體係。從而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困擾大宋帝國一百多年的頑疾。
而宰相王黼和太師蔡京曆來是政見不合,這在朝堂中已經人盡皆知,而最近由於蔡京得到我的恩寵,王黼由於之前搞的花石綱,我特意地冷落了他,所以他們越來越水火不容,畢竟朝堂的黨派爭鬥有時也是非常殘酷和無情的。但是作為君主,利用他們二個人之間的矛盾,左右平衡,才是製衡朝臣的最佳手段,要是一家獨大,容易形成架空皇權從而威脅到皇上的權威性。
在三人簡單的例行行禮後,我便直接跟他們說道:三位愛卿,今日召諸位前來,是關於朝廷三冗問題中的冗官,朕想要徹底將此問題解決,就是將目前的朝廷行政體製進行改革,從而從朝廷中樞開始逐步減少官員數量,而由於目前官吏眾多,涉及麵甚廣,所以在著手推進之前,想聽聽三位愛卿的意見。一席話便直接開門見山,明確告訴我的目的所在,他們也非常清楚,對於解決三冗問題我的立場是非常堅定的,軍事方麵的改製正在逐步的推薦,這就是在徹底解決冗兵的問題,既然冗兵問題已經在進行中,而冗官問題也勢在必行,隻要二者能夠順利搞定,那最後的冗費問題就自然而然的解決了,畢竟冗兵和冗官導致了冗費問題的產生。兵員數量精簡了,官員數量下降了,那費用自然就省了很多。
王黼的這番陳述是非常貼切的說明了朝廷目前的主要問題,原因就是怕各地方政府做大,威脅到中央政權,所以呢一個方麵在軍事上,將地方政府優秀的兵源禁軍大部分都調入京師周邊及邊疆,而在經濟上都采用上供的方式,將地方政府稅收的百分之八十都通過轉運司轉運到京師,而在行政方麵,除了地方長官知府、知州以外,還另外設置了通判副職,一來是製衡地方長官的權利,防止其在地方一手遮天,二來是通判有監督地方長官之責,可以彈劾地方長官等等,還有加上其他的限製,那就在經濟、軍事、行政上對地方長官有了有效的監督機製和分權,以達到服從中央政府的政令及削落地方政府的目的。這樣過多的官員設置,自然就增加了官員的數量,畢竟全國的州、府、縣數量是巨大的。
其實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官員數量的增加,是加重了朝廷的開支,但是可以最大限度製約地方政府,要是簡化其地方政府的行政體製,那就必須充分給地方政府放權,所以沒有任何政策是完美的,隻是二頭取其輕而已。而此時蔡京針對宰相王黼的發言接著奏報到:啟稟皇上,朝廷重複設置官員是為了夯實中央對地方的統治,自太祖太宗以來,曆代君主都按照這個祖製執行,主要是自吸取唐末的教育,地方政府做大從而危及中央政府,就像唐代的節度使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造反,從而耗盡了當時唐朝中央的資源,從而加速了唐帝國的滅完,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朝廷才不斷地在地方行政製度上設置官員,以達到製衡地方的目的。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