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

字數:9677   加入書籤

A+A-




    聽到糜暘的話語後,諸葛亮的臉色微微變了下。

    諸葛亮的誌向,一直是致力恢複光輝的大漢盛世。

    所以對於大漢的一些祖製,諸葛亮是發自內心的不想違背。

    在大漢眾多祖製中,最出名的莫過於當年漢太祖的那句“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於這句白馬盟誓之下,糜暘當下提出的想法,可謂是“大逆不道”。

    但諸葛亮也隻是臉色稍微變了變,他並未出言訓斥糜暘。

    諸葛亮的此番反應,原因有二。

    其中一個原因是,早在之前劉備就曾私下對諸葛亮說過,想追封關羽為王。

    亦就是說,糜暘的提議其實是奉旨行事。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諸葛亮雖看重忠義,但他絕不是迂腐之人。

    自在荊州投效劉備以來,諸葛亮可是親眼目睹過劉備與關羽之間的情誼有多深厚。

    他們二人那般深厚的情誼,古往今來也是極為罕見的。

    加上關羽在生前,的確為大漢的複興立下了大功。

    人人都說當年是糜暘守住了荊州,但實際上當年是關羽率軍擋住了曹操親率的魏軍主力,否則的話糜暘是根本沒機會打出公安之戰的。

    而若是那一年大漢失去了荊州,那麽大漢複興的希望,是會直接破碎的。

    單單憑借這一功勞,關羽就可謂對大漢有再造之功,更遑論數十年來,關羽為大漢立下的其他功勳了。

    以上的兩大原因,讓諸葛亮心中生不起勸阻劉備的念頭。

    相比於諸葛亮的臉色微變,劉備的臉色可就豐富多了。

    懷念,欣喜,遺憾,堅定,種種情緒匯雜在一起,表現著劉備當下波濤洶湧的心情。

    劉備用欣慰的目光看向糜暘,他說道“難得你還記得這事。”

    當年關羽逝世後,劉備就對糜暘談及了他想追封關羽為王的心思。

    那時劉備想的是在他逝世後,讓糜暘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來推動這一件事。

    畢竟那時天下間誰能想到,短短數年間大漢就能收複了長安呢?

    時勢的變化,超出了天下人的預料,那麽原本的計劃自然也要相應改變。

    趁著糜暘收複長安聲望正隆的時機,來推動追封關羽為王一事,是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麵對劉備的感慨,糜暘臉上顯現鄭重之色道“先翁恩德,陛下恩德,臣一日不敢或忘。”

    糜暘的回答讓劉備很是滿意。

    可劉備心中還是存在著一些顧慮

    “你可知一旦你首倡這事,那麽無論是當世還是後世,你都會受到不小的非議。

    人言可汙人,亦可殺人。

    這件事亦無須現在即辦。”

    劉備的顧慮,完全是在擔憂糜暘。

    而劉備的話,亦是有道理的。

    誠然當下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可劉備從未逼迫過糜暘。

    從糜暘的個人利益來說,他完全沒必要在當下主動提及這件事。

    糜暘既然能收複長安,難道將來會沒機會收複洛陽,乃至於一統天下嗎?

    等糜暘一統天下時,憑借著那時他的威望,他想追封關羽為王,受到的阻力定然會比當下更少。

    或者再換句實際的話來說,等劉備逝世之後,若糜暘不願,那麽天下間還有誰能強迫他做他不願意的事呢?

    隻是,若這件事是糜暘願意的呢?

    劉備話中的深意,糜暘不是不知道,他知道這是劉備對他的愛護。

    可有些事,身為人婿,身為人徒,身為人臣,是一定要去做的。

    “縱使陛下不說,但臣又何嚐不知道,陛下想親手將九旒王冠置於先翁陵寢之上。”

    糜暘自幼為劉備養成,近年來又多得劉備傾心教誨,他深知劉備最想的就是,能在有生之年親自追封關羽為王。

    既然劉備想,那糜暘就一定要去做。

    去他的個人利益,關羽今年一定要被追封為王!

    在對劉備說完心中的想法之後,糜暘對著劉備鄭重一拜

    “請陛下放心!

    臣一定會將這事,辦的妥當!”

    糜暘的保證讓劉備臉上的欣慰之意更甚。

    世人經常疑惑他為何如此鍾愛糜暘,這不就是為什麽嗎?

    劉備與糜暘之間,不需要過多的言語,麵對糜暘的保證劉備輕輕地應了一聲

    “好。”

    應完糜暘後,劉備對著諸葛亮言道

    “孔明,朕想去扶風拜祭一下孝直的先祖,你就隨朕再走一遭吧。”

    諸葛亮一直旁觀著糜暘與劉備二人的對話,他當然知道劉備在回到長安後,為何又突然想去扶風一趟。

    可抱著看破不說破的心思,諸葛亮笑著對著劉備一拜道

    “臣樂意之至!”

    緊接著諸葛亮就起身將劉備扶起來,就在諸葛亮要攙扶著劉備朝外走去的時候,劉備對糜暘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遠的話

    “長安接下來,是你的。”

    說完這句話後,劉備便被諸葛亮攙扶走出了大堂。

    看著劉備與諸葛亮的身影漸漸消失在大堂之內,糜暘深吸了一口氣。

    接下來他要打一場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戰爭咯。

    “將杜恕,楊囂二人召來。”

    糜暘的命令飄到堂外,聽到糜暘的命令後,堂外的親衛立即就行動了起來。

    杜恕與楊囂二人,在得知糜暘要召見他們後,連忙就趕了過來。

    糜暘並未食言。

    在收複長安後,糜暘求請劉備免去杜恕服喪之期,並在事後征辟杜恕為大將軍主簿。

    而楊囂也在糜暘的斡旋下,成功被劉備封為聞喜侯。

    楊囂除去獲得侯爵之外,劉備感念於楊彪生前所為,還特地下詔征辟楊囂為侍郎。

    可以說在糜暘的作為下,杜恕與楊囂二人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未來可期。

    知道自己將來前途將一片光明的杜恕與楊囂,近來可謂是春風得意,當然他們對糜暘的忠心也在與日俱增著。

    當杜恕與楊囂來到尚書台後,他們被糜暘的親衛帶到了一處偏房之內。

    偏房之內糜暘早就在等著,在看到杜恕與楊囂二人到來後,他便讓二人入座。

    杜恕與楊囂見糜暘神情嚴肅,他們猜到糜暘是有要事與他們商量,於是他們在入座後就即刻拱手問糜暘道

    “大將軍急召,可是有事要吩咐?”

    糜暘並未馬上回答杜恕與楊囂的詢問,他先是開口對著杜恕與楊囂二人問道

    “你們可還記得故大將軍?”

    糜暘突如其來的詢問,讓杜恕與楊囂不禁一愣。

    今漢開國至今,大漢隻有過兩位大將軍,所以杜恕與楊囂一下子就反應過來,糜暘口中指的“故大將軍”是何人——關羽。

    可讓杜恕與楊囂不解的是,糜暘為何會突然提起關羽。

    隻是不解歸不解,世人皆知關羽與糜暘和劉備的關係,故而在微微愣神後,杜恕與楊囂口中就不斷吐出對關羽的讚美之詞。

    世家嘛,情商高一點也是正常。

    聽著杜恕與楊囂對關羽眾多的讚美之詞,糜暘微微一笑。

    糜暘將目光看向杜恕,似是不經意地詢問道

    “卿說孤之先翁有再造大漢之功,那卿認為憑借孤先翁的功勳,能否被大漢追封為王乎?”

    糜暘的聲音很輕,就像是與多年好友話家常一般。

    可他說的內容卻很是勁爆。

    當糜暘說的話傳入杜恕與楊囂二人的耳中後,他們二人當即就被嚇得怔住了。

    這一刻他們不但再吐不出任何讚美之詞,就連思緒也被糜暘的詢問震的停頓了。

    看著杜恕與楊囂二人睜大眼睛的樣子,糜暘並未催促他們給出答案。

    糜暘舉起手中的酒杯細細品嚐著杯中的美酒。

    而糜暘淡定自若的神情,更讓杜恕與楊囂二人心神震蕩,久久不能平靜。

    糜暘問的是能不能追封關羽為王。

    雖說隻是追封,但封異姓臣下為王,自漢太祖以後大漢四百年以來可以說是隻有一例——曹操稱魏王。

    但這個事例,卻不是正麵的。

    在大漢重新有複興的兆頭後,這個事例更加被世人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事。

    漢太祖白馬盟誓一事,身為漢臣的糜暘不可能不知道。

    那麽現在糜暘有此詢問是為何?

    大將軍不夠,齊侯也不夠,那麽!

    難道是他們的大將軍,也終於動了那一個心思?

    一想到這一點,杜恕與楊囂二人,就感覺到自己的身軀在顫抖著。

    他們當下說不清是激動的心情多一點,還是害怕的心情多一點。

    雖然說糜暘是詢問關羽能否被追封為王,但在曹魏政治環境中待久的杜恕與楊囂二人,還是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猜出了糜暘心中的真實想法。

    當下劉備與諸葛亮尚在,大將軍縱使有那方麵心思,也不能表露的太明顯。

    所以他們的大將軍是在以退為進,想用追封關羽為王一事試探下朝局。

    若是關羽被追封為王一事能夠順利通過朝議,那麽將來糜暘更近一步還是難事嗎?

    侯至公,公至王,王至

    這樣的事,杜恕與楊囂隻覺得太過似曾相識了。

    杜恕與楊囂二人越想越興奮,現在他們是激動的心情大於害怕。

    在興奮了好一會後,杜恕吞了吞口水,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四周,然後對著糜暘言道

    “此事事關重大,需從長計議。”

    說完這句話後,杜恕仔細回憶了一下當年他的父親杜畿,是怎麽勸曹操稱王來的。

    回憶清楚後,杜恕又吞了一口口水說道

    “故大將軍與車騎將軍情同兄弟,大將軍應當急召車騎將軍回朝,待車騎將軍回朝後,大將軍再與車騎將軍一同上書。”

    不愧是專門玩弄政治的世家,杜恕第一個提議就與糜暘心中的不謀而合。

    隻是別忘了,不止杜恕是世家呢。

    一旁的楊囂見功勞快要被杜恕搶光了,他連忙焦急地進言道

    “在車騎將軍回朝之前,囂會私下聯絡在朝在野的名士,先在朝野間營造輿論。”

    提出這個建議時,楊囂的臉上有著驕傲的神色。

    身為弘農楊氏的家主,他在關西的人脈誰能比的上。

    當然,為了保護好自己的大將軍,楊囂緊接著又說道

    “當朝野之間的輿論起來後,勢必會有人就這事問詢於大將軍。

    大將軍最好應當置身事外,不見、不批、不朝。”

    楊囂的提議讓糜暘眼前一亮。

    這個大舅子倒是沒白找。

    見糜暘一臉笑意的聽著自己與杜恕的建言,楊囂與杜恕的膽子不免越來越大起來。

    “陛下與丞相當下不在長安城中,這事雖要從長計議,但卻要緩事急辦,在陛下與丞相出手阻止之前,就要讓朝野上下遍布輿論。”

    “不僅如此,大將軍可用表彰建安以來大漢元勳的由頭,上奏陛下在長安城內修建一座高台。

    高台之上立一閣樓,專門擺放列位已逝元勳的畫像,而故大將軍定然是在第一位。

    借助這一舉措,城內會掀起一陣讚揚故大將軍的言論,那時吾等再因勢利導,好形成人言大勢。”

    “這點還不夠,要我說”

    在糜暘的有意誤導之下,杜恕與楊囂二人積極地就像自己要被封王一般,不斷地提出建議。

    聽著那些綿綿不絕的建議,糜暘繼續用鼓勵的眼神看著杜恕與楊囂二人。

    糜暘鼓勵的眼神,讓杜恕與楊囂二人心中的火燒的越來越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要是單純讓杜恕與楊囂二人為追封關羽為王一事獻策獻力,他們定然是不願意的。

    這件事風險太大了。

    可要是讓他們將這件事聯想到糜暘身上,他們及他們背後的關西世家,勢必會不惜一切促成這件事。

    因為就目前來說,糜暘與關西世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良久之後,杜恕與楊囂二人結伴走出偏房。

    看著外界的陽光,杜恕與楊囂二人臉上洋溢著怎麽也掩飾不住的喜色。

    互相一拜後,杜恕與楊囂二人,就馬不停蹄地朝外走去。

    輝煌的未來,要靠自己爭取!

    杜恕與楊囂二人離開後,偏房內隻剩下糜暘一人。

    糜暘知道杜恕與楊囂想歪了,可這是人之常情。

    縱使他告知二人他的真實心意,杜恕與楊囂會相信嗎?

    就像許多後世人總會認為,劉備攜民渡江是在將民眾當做擋箭牌一般,有些事是沒辦法解釋的。

    正因為如此,當世及後世一定也會有人指責他,認為他懷有不臣之心。

    可那重要嗎?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漢章武五年十一月末,漢大將軍糜暘上書天子請築高台,立淩煙閣。

    天子準奏。

    漢章武五年十二月,淩煙閣成,故大將軍關羽畫像位列眾多元勳第一位。

    而就在當月,長安城內出現了一些很是“大逆不道”的言論。

    敬請朝廷追封關羽為王!

    當月一場於後來塑造大漢五大異姓王的事變,在長安城內緩緩拉開序幕。

    今日一章。

    昨晚白酒啤酒摻著喝,讓小弟緩緩。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