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太常之尊 那又如何
字數:9423 加入書籤
“遙想當年襄樊會戰時,若不是關大將軍指揮有方,我軍難以取得勝利。
那一戰的獲勝,令逆魏數年不敢窺視我朝荊州,關將軍真大丈夫也!”
一位頭戴綸巾的士子,搖頭晃腦地借著酒興說出了以上的話。
當這位士子的話音落下後,坐在他對麵的另一名士子,隨即接著附和道
“楊兄你有所不知。
關大將軍不僅戰功斐然,他之忠義更是名揚天下,就是那已死的逆賊曹操也敬佩不已。”
說完這番話後,這名士子便舉出了當年關羽“掛印封金,千裏走單騎”的典故。
酒肆之內是魚龍混雜之所,能來這裏喝酒作樂的當然不止是世家子弟。
商人,乃至於有些閑錢的販夫走卒,平時都會來酒肆內放鬆一下。
對於他們來說,關羽的名諱可能以前聽到過,但定然是記不太清的。
畢竟當世消息閉塞,加上他們大多要為生活忙碌奔波,以往實在沒機會,也沒心思去太多關注所謂的天下大事。
因此對他們來說,這兩名士子說的話,無疑是新奇且頗為震撼的。
莫說當世的人了,就算是消息靈通的後世人,在初次詳細聽聞到關羽為大漢立下的功勳,及對劉備的忠義後,又有誰會不心生向往呢?
漸漸地,許多商人與販夫走卒不再將兩位士子說的話當做一時的趣聞。
他們將聽到的關羽事跡牢牢記在心中,想著回到家中後用來好好教育家中兒女。
既然要將關羽當做自家兒女學習的榜樣,那麽不知不覺間,酒肆內的眾人心中也會升起對關羽的敬仰之情。
而在眾人心中的這種情緒越來越濃厚的時候,方才那位姓楊的士子,又借著酒興大聲稱讚關羽道
“關大將軍忠勇,從陛下啑血起義,夙定君臣之分,期複漢室,百折興王。
闞如虎嘯風從龍,夾之以飛,雄猛震於一世,號稱萬人敵。
曾報效於操,後致書而去!
矯轎義烈,上通於天,漢於是乎不亡!”
相比於方才的言論,眼下姓楊的士子說的話更加推崇關羽,直接引起了酒肆內眾人的一片喝彩。
而當姓楊的士子話音落下後,坐在他對麵的那名士子也不甘示弱
“維帝忠義昭天下,功業垂史冊,淩煙有祭,萬人仰視,今雖逝世,然威靈顯赫,千載一日!”
這名姓杜的士子,雖一句未提到關羽的名諱,可酒肆內在座的眾人都知道,他言語中誇讚的是誰。
當姓杜的士子誇讚完關羽後,酒肆內眾人的情緒更加熱烈起來。
隻是在酒肆之中,卻是有一人臉上的神色,顯得與眾人格格不入。
許慈臉上流露出憤憤不平的神色,自在酒肆中聽到兩名居心叵測的士子對關羽的溢美之詞後,許慈手中的酒就沒停下來過。
可不管再怎麽喝,許慈發現自己都無法忽略兩位士子的言論。
許慈不是與關羽有仇,受不了有人誇讚關羽,許慈是聯想到近來在長安城內的言論,知道兩位士子的“大逆之心”!
深受大漢祖製熏陶的許慈,在繼續喝完一杯酒後,終於按捺不住內心中的義憤情緒。
許慈直接將手中的酒杯狠狠擲於地上,然後起身朝著楊、杜兩位士子的坐席走去。
當下由於楊、杜二位士子的言論,他們的周圍早已經聚集起來一批人。
激憤的許慈年老體衰,他好不容易才從人群中擠到楊、杜兩位士子的身前。
但本來想憑借自己身份給楊、杜兩位一巴掌的許慈,在看到他們高大的身形後,許慈的心中登時改變了想法。
“啪”!
一聲清脆的掌聲響徹在楊、杜二位士子身前的桌案上。
看著桌案上那張布滿皺紋的手,楊、杜二位士子不禁將目光朝著許慈望去。
初看之下,楊、杜二位士子並未認出許慈的身份。
認不出,說明許慈算不上位高權重的人物。
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楊、杜二位士子的眼中,出現了玩味的神情。
這老者,知道他們是在為誰辦事不?
他以為自己是陛下,或者丞相嗎?
許慈盡管年老,可楊、杜二位士子眼中玩味的神情逃不過他的眼睛。
楊、杜二位士子的表現,更讓許慈心中的怒火旺盛起來。
“看你們二人裝扮,也算我大漢士子。
身為大漢士子,豈不知太祖之白馬之誓乎?
你們二人為關大將軍稱王一事造勢,這等行為與謀逆何異!”
許慈激憤地吐出了一大堆話,而且一開口就是一頂謀逆的大帽子扣在了楊、杜二位士子的身上。
若是常人可能會被許慈的這頂大帽子給扣的頭暈目眩,但楊、杜二人卻不會。
先不說他們的家世如何,就說憑他們自身的才學,足以駁斥許慈的這番言論。
年紀稍長一些的楊姓士子,看著眼前這位唾沫橫飛的老者,要不是大漢有尊老的國策,性情暴躁的他早就起身一拳掄過去了。
可盡管未對許慈進行物理攻擊,但楊姓士子卻不想慣著許慈。
“方才我與好友言語,在場眾人皆一字一句聽見了。
在場眾人皆可為我作證,我有一字提及“封王”一事乎?
陛下光複長安以來,就鼓勵在野士人多加頌揚忠於大漢之人,以向天下人彰顯正道。
方才我與好友所為,又有哪一點違背陛下之初衷?
難不成伱是以為,關大將軍不是忠義之士,不值得我讚揚嗎?
還是你認為陛下的詔令是錯的!”
楊姓士子口舌若刀,將許慈辯駁的啞口無言。
不僅如此,許慈還反被楊姓士子扣上了一個大帽子。
這讓許慈又氣憤,又著急,他的整張臉都變得通紅了。
隻是許慈卻又沒辦法為自己辯解一句。
在野士子為關羽造勢,然後在朝的一些臣子試探性地提出追封關羽為王之事,這是近來長安城內漸漸傳播開的一場**。
身為朝廷中人,許慈自然是知道兩者之間有著莫大的關聯,可他知道,不代表其他人知道。
從表麵上看,楊、杜二位士子就是純粹誇讚關羽而已,這有什麽錯?
言語上吃了虧的許慈,眼睛都快要冒火了。
可看著周圍人看向自己的異樣目光,許慈最後還是選擇落荒而逃。
隻是在離開酒肆後,許慈心中的憤怒並未減少,反而又增加了不少。
覺得自己為大義發聲的許慈,立刻就動起了一個心思——既然他無法阻止,那就去找能阻止這件事的人。
打定這個主意後,許慈快速地回到官署中換上官服,然後就朝著宮城的方向走去。
借助著己身太常的身份,許慈很快就進入宮城來到了尚書台之外。
可就在許慈要朝尚書台內走去的時候,他卻被尚書台門外的守衛攔了下來
“大將軍有令,國家重地,閑雜人等不得入內。”
守衛的話,讓許慈直接氣笑了。
眼下他是穿著官服的,九卿的官服常人豈會認不出?
身為堂堂太常,難道連尚書台都不能進入了嗎!
被氣憤衝昏頭腦的許慈,一手撥開守衛的阻攔,朝著尚書台內大步跨去。
許慈的舉動出乎了守衛的意料之外。
可守衛縱使有心阻止,礙於許慈的身份他也不敢下狠手。
在守衛的心有顧忌之下,許慈一路突破到糜暘辦公的大堂之外。
隻是到了大堂外後,許慈再無法繼續前進。
因為守衛大堂的是糜暘的親衛。
身為大將軍的親衛,除非是劉備或諸葛亮到來,否則天下間還沒有人能讓他們退縮的。
見大堂外的糜暘親衛死死阻攔著自己,許慈氣急之下不由得對著大堂內大喊道
“臣許慈有要事求見大將軍!”
似乎是怕大堂內的糜暘聽不見,許慈一連鼓起中氣喊了好幾聲。
而不出許慈預料的是,在他的高聲呐喊下,大堂內終於有了動靜。
隻見馬良、馬謖、董允、費禕、蔣琬等臣子陸續從大堂內走出。
那幾位俊傑在來到大堂外看到許慈時,他們的眼中都有著擔憂的神色。
馬謖更是想出言勸一下許慈,可還未等馬謖說話,他就被一旁的兄長馬良徑直拉走。
關羽封王風波背後隱隱有著糜暘的影子,這樣的大事若是諸葛亮不發話,不是他們可以輕易插手的。
待幾位俊傑都離開後,堂內的丁封出來對著許慈言道
“大將軍有請。”
聽到糜暘終於肯見他了,許慈暗暗鬆了一口氣。
他不是沒有注意到馬謖等人臉上的異色,可他並不懂那異色的含義是什麽。
眼下他隻想著匡正長安城內的不良風氣!
下定決心的許慈,跟在丁封身後,朝著大堂內走去。
不久後許慈來到了大堂之中,看到了坐在主座上的糜暘。
在許慈看見糜暘的同時,糜暘自然也看見了許慈。
糜暘是認識許慈的。
許慈,字仁篤,南陽人士。
許慈從師大儒劉熙,精通鄭玄經學,鑽研多門經學,是建安年間有名的學者之一。
當年劉備平定蜀地後,因地方曆經喪亂破壞,學問之事久廢不舉,於是聚集法典圖籍,淘汰各家學說,召許慈、胡潛同為學士,與孟光、來敏等一起掌典文獻古籍。
雖說許慈無治世之才,但鑒於許慈的名聲,懷抱千金買馬骨之意的劉備,對許慈卻是重用連連。
章武元年時,許慈被拜為太子少傅,成為劉禪的老師之一。
章武三年時,許慈代替去世的伊籍升任太常。
而由於在收複長安後劉備要在元旦告祭祖陵,故而許慈作為大漢朝內最了解漢家製度的人之一,成為最早一批被召來長安的大臣。
隻是糜暘也知道,與許慈淵博的學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慈的性格卻十分偏執狹隘。
以前許慈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不僅多次與眾多名士互相攻訐,還在劉備麵前上演過全武行。
也正因為許慈是這種性格,他才能做出今日硬闖尚書台的舉動。
近日來不是沒有人因城內風波來找過糜暘,可隻要是情商正常的人聽到守衛的話後,便會自覺的離去。
唯有許慈。
深知許慈性格的糜暘,對許慈談不上有什麽好感。
礙於禮節,糜暘倒是出言讓許慈坐下。
但許慈並未注意到糜暘有些冷淡的目光,他在入座後,便義憤填膺地控訴起來
“近來城內多有大逆言論流傳,難道大將軍對此一點都不知情嗎?”
“依慈之見,大將軍應盡快派人在城內抓捕那些進言追封關羽的人。”
“若再按城內的大逆言論發展下去,勢必會讓有些心懷不軌之人借機生事,從而動搖我大漢的根基。”
“況且陛下離開長安前,將一應國政委於大將軍之手,若陛下回來之時,見長安動蕩不安,大將軍有何麵目以對陛下?”
許慈越說越氣憤,而他自身糟糕的性格,也讓他沒意識到自己的話語,已然有了不敬之處。
許慈更加沒意識到,糜暘的眼色正變得越來越冷。
就在許慈喋喋不休的時候,糜暘以一聲冷厲的話語打斷了他的話
“故大將軍的名諱,也是你能直呼的嗎?”
在聽到糜暘的這句話後,許慈方才意識到方才自己的失言。
而也就在這一刻,許慈好似感覺到有股刺骨的寒冷正包圍著他。
明明大堂內生著取暖的火爐,那麽這股寒冷又是從何而來?
在看到糜暘冷冷的目光後,許慈找到了答案。
隻會閉門讀書的士人,哪裏能擋得住久經沙場的名將身上釋放出的氣勢。
在糜暘寒冷目光的注視下,許慈的身體不禁變得顫抖起來。
許慈並不知道糜暘還有如此冰冷的一麵。
近年來朝野上下皆傳糜暘有陛下之風,寬仁愛人。
在這種言論的影響下,許慈方才才會不自覺在心中降低對糜暘的敬畏。
可許慈卻忘記了一點,糜暘再如何寬仁愛人,眼下他也是一**政盡操於手的大將軍,是可以不拿出任何證據,就可以一言以定他未來的大將軍!
就在兩股顫顫的許慈,心中陡然升起的畏懼情緒越來越重時,他看到了糜暘在輕笑一聲後起身朝著他緩緩走來。
糜暘每靠近一步,許慈就感覺到他身上的壓力越大,好似現在朝他走來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座隻能仰視的高山。
來到許慈身前後,糜暘壓低身子靠近許慈,於許慈的耳邊糜暘輕聲說道
“孤對陛下有何交待,需要告訴你嗎?”
“另外,孤覺得孤的先翁理當被追封為王。
怎麽,你有意見嗎?”
許慈是太常,是九卿之一。
可對當下的糜暘來說,那又如何?
大將軍都殺過,何況一區區九卿。
今日一章。
大家可以通過書籍簡介最後一欄加群,畢竟想給我寄刀片,群裏找我更方便不是。
每逢大節日,我有時還會在群裏發紅包。
紅包不算很大,可畢竟是一點心意,因為我是把你們當作很好很好的夥伴的。
愛你們哦。
(本章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