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

字數:4724   加入書籤

A+A-




    不久前江東重臣張昭,被孫權以“不敬”的理由,罷黜一切官職。

    在張昭這位元老托孤重臣失去一切職務後,後來居上的陸遜,就隱隱間成為了當今江東眾臣之首。

    可自大朝會開始之際,位列眾臣之首的陸遜,就一直未發一言。

    站在前列的陸遜,距離孫權並不遠,孫權能夠很清晰地看到他臉上的神色。

    方才孫權也一直在觀察著陸遜的神色。

    孫權對陸遜是抱有厚望的,他不希望陸遜如其他大部分朝臣一般未戰先怯。

    讓孫權感到慰藉的是,陸遜並沒有辜負他的厚望。

    隻是孫權也一直未從陸遜的臉上,看出其他什麽異樣的神色,例如棋逢對手般的激動?

    平靜,陸遜從始至終,他的神色就如一汪清水般平靜。

    這一點,孫權是感到不解的。

    而現在正是孫權解開心中疑惑的時候了。

    因為這一刻大殿內的所有人,由於孫權的話,都將目光注視上陸遜的身上。

    這份沉甸甸的盼望,陸遜沒辦法不接,也不可能再繼續做出一副無動於衷的模樣。

    在眾人期望的目光下,陸遜手持芴板緩緩來到大殿中央。

    迎著孫權期待的目光,陸遜開口朗聲說道:

    “臣以為,糜此來,是為東征。”

    陸遜的第一句話,直接為糜的東行定下了基調。

    而他的這句話,也讓大殿內眾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陸遜作為當前東吳軍方的第一人,更是東吳能攻下合肥的第一功臣,他對局勢的判斷,給朝臣帶來的影響是不同凡響的。

    一時間,滿殿朝臣心中緊張的情緒被無限放大,好似下一刻糜的兵鋒,就會觸及到他們的頭頂一般。

    不過孫權這時的心情,反而平穩了下來。

    因為孫權察覺到陸遜在說這一句話時,他的臉色依舊平靜。

    孫權深知陸遜不是妄自尊大的人,他在認為糜是為東征而來時還能保持鎮靜,說明他的心中已經有了謀劃。

    果不其然,陸遜緊接著又說道:

    “然臣以為,糜並不會急著動刀兵。”

    當陸遜的這句話傳遍大殿後,殿內眾人包括孫權的臉上都浮現了詫異之色。

    很快班列中就有一位大臣出來問道:

    “伯言此言何意?

    既然伯言認為糜賊懷狼子野心而來,而以糜賊往日表現,他又豈會率六萬精銳而安居,臨荊襄萬裏疆土而息戰乎?”

    出來表達不解的大臣是為步騭。

    步騭字子山,徐州臨淮人士。

    步騭早年遷居到江東避亂,擔任孫權主記,後任海鹽長。

    由於是孫權的親信,步騭的升遷過程相當快。

    加上步騭本人的才能不俗,在鎮撫交州及平定各地叛亂方麵,都曾立下過許多功勞,故而孫權在稱帝後,就拜步騭為右將軍。

    以步騭的過往來看,他無疑是一位知兵的人。

    而建安二十四年以來,天下間凡是知兵之人,誰又沒有對糜深入研究過呢?

    步騭就是目前東吳朝內,出名的“糜通”之一。

    以步騭對糜的了解,步騭認為糜身上有著年輕人那種顯著的銳氣。

    遙想建安二十四年至今,不過七年左右的時間,可糜卻接連打出了公安之戰,西城之戰,襄樊會戰,梁州會戰,及關中會戰等著名戰役。

    由此可見,糜絕對是個閑不住的人。

    像這麽有銳氣的人,陸遜卻說他在率軍到達荊州後,不會馬上對江東發動進攻。

    步騭自然是不信的。

    不止步騭不信,很明顯朝內許多人也對陸遜的看法表示質疑。

    而麵對步騭的疑惑,陸遜在對著禦座上的孫權一拜後,便轉身麵對群臣說道:

    “兵有先聲而後實者,按常理而言,今糜因北伐之勢以乘吳,易使人震恐,正席卷之時也。

    然北伐之後,漢軍將士疲勞,不可便用;

    加荊州殘破許久,水軍不治,糜所帶六萬軍士,大多為梁益勁卒,兵疲之下,陸戰尚且不豫,況水戰乎?”

    當陸遜說完以上的話後,見朝臣中還有許多人臉上帶著忐忑的神情,他便又接著說道:

    “關中之役,非小戰也;糜雖勝,然破軍殺將,致倉廩空虛,百姓流離,數年難以恢複元氣。

    反觀我軍,休養數年,合肥一役,折損甚微又擴地千裏,正是兵精氣盛之際。

    故彼有乘勝之勢,我卻有天時之優,一勝也。

    再者:

    彼革新軍製,五兵雖利卻將易兵新,軍力未複,二勝也。

    彼擅陸戰,我精水行,大江蕩蕩,護我疆域,三勝也。

    洛陽、黃河、義陽、江陵,彼各當有守,勢分為四,而我軍專力為一,四勝也。

    從會稽至吳郡,稻田萬畝,若彼趣江夏,熟稻千頃,為我之後,可支數年,五勝也。”

    “我軍有此五勝,以糜之才,又豈會因一時銳氣,而驟起大兵乎!

    縱糜似當年曹操目空一切,執意東征。

    我軍有此五勝在,臣亦有信心,令糜步當年曹操之後塵!”

    當陸遜洋洋灑灑地說完心中韜略後,滿殿眾臣的臉上都流露出震驚之色。

    就是孫權也難以掩飾內心驚訝,不自覺地在禦座上站起身來。

    “操雖拖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不知怎麽的,聽完陸遜的獻策後,孫權的思緒不禁飄回到十數年前的那個午後。

    那一年曹操率二十萬精銳南征,那一日殿內氣氛亦如今日這般沉重,不安。

    可就在眾臣皆束手無策之際,卻出現一白衣綸巾之英雄。

    他就如今日的陸遜一般,臉帶沉穩的為殿內的孫權及眾臣分析時勢,辨明利害。

    “僅請精兵三萬,瑜願為將軍破之!”

    最後那人更是以一句豪氣蓋天的話,為上百江東君臣定下了抗爭的基調。

    “公瑾......”

    孫權控製不住地,喃喃念出了那人的名字。

    同時孫權看向陸遜的目光,也變得愈發熱切。

    不僅孫權,當年曾參與過那場決定江東生死存亡議會的大臣們,現在他們都用一種懷念,驚喜的看著陸遜。

    難道陸伯言,真能與公瑾相比乎?!

    當這個想法在心中浮現時,眾臣心中的不安感瞬間被驅散了不少。

    不知過了多久,當孫權從震驚和緬懷的情緒中回過神來後,他對著殿中的陸遜問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