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字數:3705 加入書籤
“是呀。所以義,宜也,利也,理也,能夠事事時時都做到合適、恰當、合理,就是隨時變通,就是能夠運用謀略智慧知識,而不是單單隻知道用蠻力的匹夫莽夫。在戰爭中我們也要懂得權變,而權變來源於謀略智慧知識和將士的勇敢之力統一,不是隻一味的施展莽漢的匹夫之勇,隻懂得逞強好勝,如果那樣必然不會取得勝利,智勇雙全,才可以勝利。殺身亦可以成仁,不要以為殺身不是仁義之道,以戰止戰有時候就是大愛!之仁。所以仁智勇三者才可以達徳,大愛無私,也可以在戰場上應用,偏於一端的廉潔和愛民都是私心,不是大愛之真正的仁義之道。勝者即是正義,敗者就是賊寇,不是沒有道理的!當然我不是讚成強權即真理的,隻是說有一定道理,在一定情況下,就是弱肉強食,就是勝者為王。”傲洪說道。
“傲洪長老說的好,所以我們要多交流,你們都是能夠一通百通的人,都是擁有開放性思維的人,我隻是具體的點出來你們就可以馬上想通了。”徳傲長老說道。
“我們還沒有真正做到權變貫通,不然不會有這麽疑惑。我們都還沒有得道,但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向上向前突破自己,希望自己不要固化封閉,也努力希望自己永遠保持開放性心胸。女媧頭領傳授的胎息之法我們還沒有修習呀,哪裏就能權變貫通了呢?不過我們都有一顆學而不厭的開放性心胸,這個倒是真的!”傲洪說道。
“能夠做到這個就已經是在得道的路上了呀!這個學而不厭,學不可以已就是開放的心胸呀,就是已經正心誠意了呀,就是已經有了靜心呀!如果沒有開放性,沒有清空自己,怎麽能夠學而不厭,學不已呢?這個就是乾陽進取之道呀!那我再繼續接著說,我們要想取的勝利,就可以在以下十四種情況下攻擊敵人:敵人剛剛集結,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敵人的軍隊人馬沒有進食,處於饑餓狀態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天候季節對敵人不利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地形對敵人不利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敵人倉促奔跑趕路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敵人沒有戒備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敵人疲勞倦怠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敵軍的將領離開士兵,敵軍處於無指揮狀態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敵人長途跋涉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敵軍渡河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敵軍忙亂不堪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敵軍行軍通過險阻隘路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敵人的隊伍行列散亂不整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敵人軍心恐懼不安的時候可以發起進攻。”徳傲長老說道。
“徳傲長老,你說的其他的我都可以理解,但是這個五危中的第四廉潔,可辱也;第五愛民,可煩也,我和廣成長老一樣也有些不太理解,這個廉潔和愛民不是為將、為領導的好品質嗎?為啥反而是導致戰爭失敗的危險原因呢?”伏羲對徳傲長老說道。
“伏羲首領這個問題提的好。無論好的品行還是惡的品行實際上都是偏極,都是有個人的主觀情感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情感去評價,而是以事實去判斷,這個就是真正的靜心,是真正的不偏不倚,才能發而皆中節,不然愛而不知其惡,惡愛不知其善,就會有所偏極,就不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做到判斷準確。”徳傲長老說道。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哦,現在我明白了,無論是愛還是廉潔都是執著,都是偏於一端。如果將帥領導事先在心中有了這個先入為主的概念,放不下來,不能達到完全的心靜就不會目明,那麽判斷和決策就有可能會失誤,就會導致失敗。所以說發而皆中節,應該如何就如何,是必須依據現實事實去判斷的,而不是心中先有一個理論信念概念,然後拿著這個概念理論去判斷千變萬化的戰場,這個豈不就是紙上談兵嗎?用對於雞的認識來判斷牛羊馬豬,甚至一切動物,以為這個認識就是一切,這樣能夠打勝仗嗎?所以靜心之法就是先要清空自己的固化的認知和經驗,然後看到什麽是什麽,而不是拿著一個去判斷評價所有。我理解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伏羲說道。
“伏羲頭領這個理解的不錯,所以一旦作為將領在戰場上有主觀情感,也就是剛剛女媧頭領說的沒有修習到真正的心靜,那麽你就不會有絕對的客觀,也就不能實事求是。那麽你的主觀情感必然影響你的個人判斷,所以你就不能完全理性決策,你的行為就會出現漏洞,那麽敵人就可以根據你的所偏,根據你的漏洞之弱點去攻擊你,你就會失敗。所以仁義道德雖然是好的品行,但是也不能陷入進去,陷入進去就是固化,就是落後,就不能隨時變化。為了說明這個理論,那我就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事件,就是我們部落之前和別的部落戰爭的事情,這個也是記錄在我們石牆上的,女媧頭領應該也是知道的,是我們部落的一個慘痛的教訓。”徳傲長老說道。
“是的,你就給大家說下我們部落的這段曆史吧,正好也可以讓大家明白為什麽廉潔和仁愛在戰場上也是會帶來危險的!”女媧說道。
“嗯好的,女媧頭領。那是我們部落開創以後的第三代首領魜領導的時期,當時有一個叫蠻的部落領兵攻打我們,我們雙方的軍隊在潛水相遇。我們的部落長老固知道我國的軍隊都是在仁愛善良這種理念熏陶教化出來的。遠不是蠻國那些從來沒有教化,生活在殘酷無情競爭環境中的對手,於是就勸首領道:“蠻國雖然是小國,但是他們的士兵都是勇猛異常,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家夥,咱們的士兵雖然同樣勇猛,但是因為我們是文明型部落,崇尚的是仁義,所以士兵都是擁有仁慈之心的,不會像他們那樣殘酷無情,我想咱們不如現在趁機派幾個長老,用法術功夫偷襲那蠻國的軍隊,先把他們的首領捉拿了,打敗以後再說,咱們也不要和他們講什麽仁慈了吧?”徳傲長老說道。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人的本性是天然就有的,本性來自於天性;人的情感是本性的本質,而人的是情感對於外界事物的反應。覺得自己的能夠獲得就去追求,這是情感不可避免的。認為能夠達到就去實行,這是人的智慧必然要做出的選擇。義,就是讓人們學會分清楚可不可,能不能,這個就是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而皆中皆之謂和。和就是合理、恰當、隨時順勢。這就需要學會變通,瑞特學會變通,就需要放下執念,需要心靜如水,這樣才可以照見萬事萬物的本來麵目,才可以見真實真相。所以我現在有些了解徳傲長老說的這個廉潔和仁愛也是不利於戰場取勝的!”伏羲說道。
“嗯,伏羲頭領說的好。但是魜頭領聽到這個話,當時非常生氣了,說:蠻軍雖說勇猛有餘,但仁義不足;我們叔山無智國的兵士都是得道之人,不僅僅勇敢而且仁義,仁義之師是戰無不勝的。大長老為什麽要長敵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呢?固還想爭辯,但魜頭領怒衝衝地不許他說話,我意已決,不要說了!魜頭領還命人做了一麵大旗,高高地豎了起來,旗上繡著仁義兩個醒目的大字。戰鬥開始,蠻軍呐喊著強渡泓水,向我軍衝殺過來。我軍負責軍事指揮的長老魚看到蠻軍一半渡過河來,一半還在河中,就勸魜頭領下令進攻,打蠻軍一個措手不及,魜頭領卻說,我們部落一向主張仁義治國,敵人尚在渡河,我軍趁此進攻,那還有什麽仁義可言?”徳傲長老說道。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呀!怎麽能夠這樣優柔寡斷呢?這樣的人不應該作為頭領呀,你們部落沒有選擇好領頭人呀!”傲洪長老感慨的說道,
“是的呀,蠻軍渡過河,見我軍沒有發起進攻,於是從容布陣,我們部落的魚長老又勸魜頭領,王呀,蠻軍立陣未穩,我們趕快進攻,還有希望獲勝,趕快下令吧!魜頭領指著迎風飄揚的仁義大旗,說,我們是仁義之師,怎麽能趁敵人布陣未穩就發起進攻呢!於是我軍仍然按兵不動。
楚軍布好陣,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我軍殺來。我軍被蠻軍的威風和氣勢嚇破了膽,不等短兵相接,一個個掉頭就跑。蠻軍乘勢掩殺,我軍丟盔棄甲,一潰千裏,魜頭領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仁義大旗則成了蠻軍的戰利品。”徳傲長老說道。
“哎呀,真是一個仁而不智的人呀,也是一個執一不化的人。仁義隻能教化民眾,不能在鬥爭競爭戰爭中使用,它也是有局限的。再說了,麵對外敵入侵,奮起抵抗就是仁義之師呀,還有什麽比這個更仁義的呢?”傲洪說道。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