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贈予溫柔

字數:8067   加入書籤

A+A-




    公元1934年,英軍侵占雲南班洪和班老等佤族部落共管地區滄源佤族自治縣的銀礦。
    當地班洪部落首先聯合本族十餘部落進行反擊,十餘村寨雖遭敵軍炮毀,仍堅持鬥爭。雙江、瀾滄、耿馬等地的漢、傣族人民組成千餘人的“義勇軍“,趕赴班洪地區支援。
    在當地漢、傣等族人民的武裝支援與全國人民的共同聲援下,經過長達半年的抵抗,終於擊退了英國侵略軍,收複了失地。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班洪事件。
    而在班洪事件發生的過程當中,佤族班洪王等十餘個部落首領共同向全國發出《阿佤十七王敬告祖國同胞書,其中提到“阿祖阿公之源源相傳,守土有責,倘自我失之後世,相傳之繼,亦自我而不與之,上難以見冥靈之阿祖阿公,更何顏於後世耶!”
    裏麵的阿祖阿公,便是指諸葛亮。
    公元3世紀,章武四年十二月,位於西南永昌郡的永壽、哀牢、不韋等地區,生活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少數民族,漢人將他們叫做僄、越、閩、濮、鳩、僚人。
    他們是後世雲南彝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傣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的先祖。
    其中最大的部落叫做卡那曼卷族,其首領自稱為葫蘆王,在後世他們的民族有另外一個名字——佤族。
    班洪事件的佤族首領祖先,便是卡那曼卷族。
    曆史上諸葛亮平定南中,與卡那曼卷族的首領葫蘆王簽訂盟約,要求其歸順蜀漢朝廷,鎮守邊關,永不反叛。
    並且盟約中葫蘆王承認自己的領地屬於季漢轄區,有人侵擾佤族部落,漢軍則出兵支援。卡那曼卷族作為永昌夷族總王,統治夷族各部,王位世襲,絕不更換。
    如此代代相傳,即便是一千多年後,在發生班洪事件的時候,佤族首領依舊是以諸葛亮的名義,號召全國同胞奮起抗爭,給予他們馳援。
    此刻位於永壽境,後世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一帶,卡那曼卷族的首領葫蘆王朵思,正在部落中查看諸葛亮給他寫的信。
    雲南的茶馬古道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開通,當地貿易不斷,據記載當時西南少數民族就已經有了身毒人的身影,可見這裏的文化和消息也不算特別閉塞和落後。
    事實上由於常要與漢人打交道,西南少數民族首領往往都會漢語,因此葫蘆王朵思並不是文盲。
    “大王。”
    就在這個時候,朵思的部將衝了進來,說道:“北麵部落的孟獲孟優大王來了。”
    “嗯”
    朵思思索了一會兒,對身邊親信說道:“孟獲孟優與我們同為西南夷族,應該互相守望。但漢人自有天威,且諸葛丞相並不是要將我等趕盡殺絕,而是共治南中。若是不助孟獲,則失了道義。若是助的話,與諸葛丞相為敵,殊為不智。”
    親信說道:“既然如此,大王何不好好招待一下孟獲孟優,但不提出兵的事情,讓他們自己走便是。”
    “孟獲在南中素有威信,與七郡夷族都是朋友,要是就這麽把他打發走了,恐怕不是一件好事,我應該留他們在族中款待,自己領兵北上去麵見諸葛丞相,若是能戰便戰,不能戰便退回來,也好給他們一個交代。”
    朵思這麽說著。
    孟獲交友廣泛,在南中是威信非常高的夷王。雖然他現在兵敗,而且到哪哪遭殃,但南中人還是信服他,如果不能給孟獲一個交代,他朵思也不好意思再在南中混。
    所以朵思認為,出兵還是要出兵的。自己帶著兵馬北上去迎接一下孟獲,然後把孟獲安置在他的地盤休息,再去與諸葛亮會麵。
    要是覺得打不過諸葛亮,那就歸順,如果能夠打得過的話,自然還是擊敗對方南麵稱王比較好。
    當下朵思確定了方案,就立即領兵北上。
    此時孟獲和孟優從博南逃到了不韋,就是後世雲南保山一帶。
    等到十二月底,朵思見到了孟獲孟優,寬慰了二人一番,便自告奮勇,領兵北上進攻諸葛亮。
    孟獲孟優也想助陣,但朵思借口說他們剛打了敗仗,急需要休整,等到戰事不利的時候,再出兵也不遲,把他們留在了不韋。
    恰逢此時諸葛亮也追至博南。
    到章武五年初的時候,朵思就帶著數萬大軍,於博南會見了諸葛亮。
    雙方相談甚歡,諸葛亮帶著朵思視察了漢軍威嚴,朵思發現漢軍氣勢洶洶,身上頭盔、甲胃齊全,武器鋒利無比。
    相比之下自己部落武器裝備落後,多以生鐵熟鐵器做刀刃,跟漢軍的武器裝備比起來,天壤之別。
    朵思自知就算漢軍與他們正麵拚殺,自己也絕對殺不過,因此決定不戰而降。
    他對諸葛亮說道:“漢軍,天威也,南人不能阻。但孟獲和孟優是我的朋友,他們現在在我部落做客,若是將他們交予丞相,有失道義。”
    諸葛亮並沒有為難朵思,笑著說道:“若是葫蘆王願意與我簽訂盟約,世代守護大漢邊疆,我願意等葫蘆王將孟獲孟優禮送出境之後,再舉兵擒他們。”
    朵思便說道:“那就按照丞相的意思辦。”
    當下二人簽訂盟約。
    這份盟約就是後世班洪事件中,班洪王昭告全國同胞中提到的,阿祖阿公責令他們世代守衛華夏邊疆的來源。
    盟約簽訂之後,朵思便鄭重發誓,回去後必定代代令族人遵守諾言,永不叛漢。
    自此永昌郡又平。
    等到了建安五年一月底,孟獲孟優又接到了噩耗。
    朵思北上進攻諸葛亮,大敗而歸,已經與諸葛亮簽訂了盟約,現在諸葛亮的大軍已經往不韋殺來。
    得到這個消息,孟獲與孟優隻能聽從朵思的建議,往東南的興古郡方向逃離。
    如今南中七郡,建寧郡的夷族首領孟獲被趕得東奔西走,其餘諸郡夷族基本降服,就隻有興古郡的蠻夷尚未接觸了。
    孟獲一路往東南逃了一千多裏,去了興古郡賁古縣,他的路程大概就是從後世雲南保山市逃到了雲南蒙自市和個舊市這一帶,足足有六百多公裏。
    建寧郡位於南中七郡的最中央,與其它六郡每郡都接壤,所以孟獲才交友廣泛,南中地區夷族到處都有他認識的人。
    在禍禍了白族祖先白崖僰人族首領龍佑那以及佤族祖先卡那曼卷首領葫蘆王朵思之後,他又想起一個人來,那就是盤踞在興古郡句町、宛溫一帶的濮人、僚人首領句町王。
    史料記載,“興古郡句町縣,故句町王國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母,漢時受封迄今”。
    這一代句町王名叫母突骨,與孟獲交情頗深。
    此刻孟獲急急忙忙繼續往東,向著宛溫地區,也就是後世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硯山縣以北,丘北縣以南這一片行動。
    然而還在路上,就遇到了諸葛亮的伏兵攔截。
    諸葛亮與朵思簽訂盟約之後,就退兵回了建寧,並沒有立即派兵追趕。
    因為他料到孟獲走投無路,必然去興古郡。
    所以沒有必要追在孟獲屁股後麵,幹脆回了建寧,建寧到興古可近了許多,漢軍以逸待勞,在賁古以北的采山,也就是後世個舊市一帶又將孟獲生擒。
    “進去!”
    王平這次下了大力氣,把孟獲和孟優難兄難弟退入帳篷裏,搞得二人幾乎是跪在了諸葛亮麵前。
    馬良也很生氣,說道:“孟獲,這已經是第六次擒你了,丞相寬容有雅量,因你在南中素有威望而屢次放過於你,然你不思丞相恩情,一直不加悔改,這一次你服不服!”
    “我不服!”
    孟獲大喊道:“說好的等我聚集齊兵馬,咱們堂堂正正打一場,結果我還沒有到,你們就半路伏擊我,又用這等詭計,怎麽能令我心服口服!”
    諸葛亮皺眉道:“孟獲,我已經正麵擊敗了葫蘆王,你卻逃走了,這難道是你的信義嗎?”
    孟獲高呼道:“可是我並不在軍中,若不是我親自指揮,就說明是葫蘆王指揮有誤,我若是在的話,必然不會敗的。”
    “唉。”
    諸葛亮長歎了一口氣,說道:“那我再放你一次,你此去興古郡,準備好兵馬,與我決戰吧。”
    孟獲大喜道:“好,這一次若是你在戰場上正麵擊敗於我,我絕不會再叛,南中蠻人,也永遠唯丞相馬首是瞻,但若是丞相敗了,漢人就離開南中,南中是我們的南中!”
    “一言為定。”
    諸葛亮點點頭,雖然傳聞興古郡的句町王驍勇善戰,但他並不覺得夷人能夠翻起什麽浪花來。
    隻是南中物產豐富,有大量的鐵礦、銅礦、銀礦、金礦,木材資源也極多,如果能夠讓蠻人服從,幫助漢人開采礦石,以滋養國家,必然能大力支持北伐事業。
    所以南中的夷人不能以殺為主,而應該安撫為上。這樣讓夷人們心服口服,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地遵從官府,不至於屢次發動叛亂。
    當下孟獲又一次被釋放,帶著弟弟孟優和幾千殘兵敗將,灰溜溜地往宛溫而去。
    等到章武五年三月,孟獲終於到了宛溫,見到了母突骨。
    得知孟獲的遭遇,母突骨當即拍著胸脯表示,一切都包在他身上,要是諸葛亮趕來,他的數萬藤甲兵,必然要讓其有來無回。
    孟獲大喜,當下立即與母突骨兵合一處,厲兵秣馬,枕戈以待,等著諸葛亮的到來。
    四月初,後續糧草到齊之後,諸葛亮大軍正式殺至宛溫。
    雙方於平原上對壘。
    具體位置大概在後世雲南丘北縣樹皮鄉一帶。
    這裏地勢較為平坦,兩側丘陵起伏,草場豐茂,群山環伺,林木森森。
    諸葛亮排兵布陣,母突骨一聲令下,率先發起進攻。
    孟獲身穿犀皮甲,騎赤毛牛。藤甲兵渾身藤鎧,塗著鬼臉,披頭散發,像野人般朝蜀營撲來。
    初時見這藤甲,諸葛亮還不以為意,畢竟用藤條做的甲胃,有什麽防禦力?
    然而雙方一個照麵,漢軍就吃了虧。
    箭雨揮灑下去,根本傷及不了藤甲兵分毫。而且藤甲輕便,漢軍鎧甲較重,近距離廝殺,藤甲兵占據上風。
    很快雙方糾纏在一起,漢軍雖然英勇,可刀槍竟破不了防禦,反被藤甲兵衝破中陣,略顯潰勢。
    “哈哈哈哈哈。”
    見此情形,孟獲得意大笑,對孟優、金環三結、董荼那、阿會喃等人說道:“漢軍也不過如此,這次正麵交戰,我們大勝了。”
    “哈哈哈哈。”
    眾人亦是大笑起來,仿佛已經勝券在握。
    而遠處觀戰的諸葛亮見到這一幕,頓時皺起眉頭,下令道:“鳴金收兵!”
    “叮叮當當!”
    山坡上頓時響起了金鉦的聲音。
    漢軍便在諸多將領的指揮下,有秩序地開始撤離。
    孟獲和母突骨一路追至漢軍營壘,這才罷兵。
    到了傍晚,諸葛亮召集眾人議事。
    馬良說道:“丞相,已經查清楚了,那甲胃名為藤甲,乃是把藤入水浸泡半月,又晾曬三日,然後油浸一周歲再取出來曬幹,最後塗以桐油編製而成。”
    “此物刀槍不入,比鋼鐵鎧甲還堅硬,要是我們都穿這藤甲,豈不是無敵?”
    王平驚訝不已。
    諸葛亮卻搖搖頭道:“若是這物沒有缺陷,確實無敵,但凡事必然沒有這般圓滿。”
    “不錯。”
    馬良說道:“我們與當地友善的攸樂族人詢問過,這物雖然輕便且刀槍不入,但因是油浸泡而成,所以極為怕火易燃,一旦焚燒起來”
    諸葛亮眉頭緊皺。
    眾人都看著他。
    過了片刻,他長歎道:“若是如此,也隻能用火攻了。火攻傷天和,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說罷對眾將士道:“為免火攻焚燒四方山林,我需要找一植木較少的地方,待我查看這裏的地形之後,再做決議吧。”
    “唯!”
    眾將士聽令。
    當下諸葛亮便開始視察周邊山穀地形。
    數日後,很快在采山以北發現了一穀,夷人稱其蛇盤山,山穀草木較少,毒蛇橫生,因而人跡罕至。
    此地確實不錯,諸葛亮坐在四輪車上,俯瞰著山穀,歎息道:“便選此作為伏兵之處吧。”
    於是就打算回去,準備魚膏油脂,到時候開戰之時,羊裝敗退,將敵人引入蛇盤山。
    但就在此時,山穀下方忽然來了數十人馬,一路馳騁,為首之人居然是正在建寧的庲降都督李恢。
    諸葛亮見李恢過來,很是不解,就在原地等著李恢過來。
    很快李恢就到了近前,更讓諸葛亮吃驚的是,他身後竟有馬岱、李越等沉晨麾下的騎將。
    “丞相!”
    李恢快馬過來,到近前翻身下馬,向諸葛亮拱手行禮。
    諸葛亮問道:“爾等怎麽來了?”
    “丞相。”
    李恢說道:“大都督說,丞相往南中,南中夷人多在山嶺之間,易用火攻。然火攻有失天和,必損壽矣,此損壽之事,就由他來做罷,遂遣五千重甲騎兵來助丞相。”
    “曉卿”
    諸葛亮感動的目光看向北方,雙目已是動容不已。
    他總是這樣。
    將傷痛留給自己,溫柔送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