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南人,永不再叛
字數:7839 加入書籤
茫茫曠野之上,鐵蹄卷動著風雷。
雲南雖然多丘陵山地,但也並非沒有平原草場,後世出名的草場旅遊區都有幾十個。
諸葛亮與母突骨對峙的宛溫就屬於平原和山地丘陵的組合,北麵是一片山地,山坡高度最高不過四五十米,平均在十米高。
東西有狹長的草原平地,一排排帳篷、木屋坐落在平原上,與之相對的是西麵大地聳立著三座防禦設備嚴實的營盤。
南中蠻人打仗沒有章法,布置營壘的技術更是差得十萬八千裏,他們的營地亂哄哄地建立,要是諸葛亮不怕折壽,下點狠心的話,方圓幾十裏都能被他燒完。
但上天有好生之德,放火燒山實在是太損陽壽了,因此諸葛亮之前遲遲不能下定決心,這才拖到現在。
不過即便如此,母突骨的藤甲兵雖然厲害,卻也攻不破諸葛亮精心布置的營壘。連司馬懿都攻不破,更別說孟獲母突骨這類南中目不識丁的蠻人。
所以雙方現在誰也奈何不了誰。
上午食時三刻,蠻人們胡亂在嘴裏塞了一些幹糧,然後在母突骨和孟獲的帶領下,烏泱泱地跑出來,漫山遍野,毫無陣型地四處亂竄。
孟獲在營外挑釁搦戰,他以為諸葛亮又打算用詭計,故意閉門不出,等待他們鬆懈之後才會出來。
所以孟獲打定主意。
一是如果諸葛亮繼續這麽搞,他就會讓母突骨小心,千萬不要鬆懈。
二是就算諸葛亮這樣打敗了他,他也絕不會服。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他也不怕諸葛亮再用詭計。上次輸是因為龍佑那士兵戰鬥力不強,現在藤甲兵刀槍不入,還怕他做甚?
因此孟獲怡然不懼,過來挑釁。
隻是出乎他意料的是,這次諸葛亮竟然沒有再做縮頭烏龜,而是大開營門,漢軍緩緩出營,排列出陣勢,與他們對峙。
孟獲見此大喜,對母突骨說道:“漢軍自尋死路,我們這次必然可以大勝了。隻要擊敗漢軍,我們便是南中之王,句町王,我們一起共治南中。”
“好。”
母突骨被畫了圓圓的大餅,當即一聲令下:“兒郎們,殺!”
“都都都都都都都都。”
“嗚嗚嗚嗚嗚!”
“殺!”
隨著尖銳的骨哨和悠揚的骨笛聲響起,漫山遍野的藤甲兵接到了命令,怒聲高吼,向著漢軍殺來。
漢軍不為所動,嚴正以待。
很快雙方迅速相遇,這次諸葛亮把一部分穿了全身鎧舉著鋼盾的士兵站在了最前麵。
兩邊如洪水般衝在一起,雖然藤甲兵防禦力不錯,可他們太輕了。
撞過來的一瞬間,根本撼動不了漢軍重陣,很多人幹脆就被撞得人仰馬翻,然後在亂軍中活生生被踩死。
漢軍後方的槍兵則不斷往前刺,刀槍不入不假,問題是他們不像漢軍那樣有頓項和麵甲可以保護脖子跟臉,以至於還是有不少人被捅穿了麵門而死。
第一波遭遇戰藤甲兵顯然吃了個大虧。
不過他們的優勢就是輕便防禦高,正麵擊不破,母突骨就下令從側翼發動襲擊。
當下藤甲兵們亂糟糟地開始向兩翼進行分散突擊。
便也在此時,遠處營寨高櫓之上觀戰的諸葛亮輕聲道:“騎兵出擊!”
“騎兵出擊!”
傳令兵揮動著旗幟,不遠處一處山坡上,便奏響了悠揚的號角長鳴。
“嗚嗚嗚嗚!”
這號角聲與南中蠻人的號角截然不同。
帶著一股蒼涼的氣勢,就好像涼州那廣袤無垠的大草原,萬騎奔騰引得大地都在顫栗。
“轟隆隆!”
就在這個時候,大地真的開始顫栗了。
北麵丘陵山坡上,青色的草間,不知道何時出現了無數身影。
他們緩緩來到山坡之上,隨著為首之人放聲怒吼,數千重甲騎兵,爆發出驚天恐怖的殺意,從坡上俯衝下來,向著藤甲兵側翼撲去。
孟獲和母突骨看著目齜欲裂,想要退兵,但顯然為時已晚,騎兵們勢如閃電,借著俯衝之勢,一頭撞入他們陣中。
“砰砰砰砰”!
就聽到無數聲巨大的碰撞聲音響動。
那看似堅硬的藤甲畢竟隻是藤甲,而不是鋼鐵,遇到這甲具騎兵,如遭重擊,紛紛藤甲破裂,很多人口吐鮮血倒飛出去。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因為重甲騎兵和重甲步兵的廣泛使用,導致鈍器發展迅猛。
如錘子、骨朵、鐧、鞭、狼牙棒等等。
就是因為銳器砍不動鎧甲,但鈍器砸上去,雖然還是破不開甲胃,可力量會穿過甲胃,直接把人的五髒六腑或者腦袋給震碎。
藤甲的防禦力能夠抵擋銳器,不代表藤甲真有鋼鐵的硬度和堅韌,不僅人被重創,甚至藤甲俱碎。
重騎兵們勢如破竹,像鑿子一般將藤甲兵的陣型給鑿穿,他們手中的武器也不是環首刀,而是換成了小金瓜錘,錘頭就拳頭大小,但揮舞間,一錘一個藤甲兵。
反而藤甲兵的生鐵、熟鐵刀刃根本破不了他們的防,連馬匹上都是鎧甲,不管砍人還是砍馬,就隻能聽到叮叮當當的脆響而已。
馬岱穿著甲胃,手裏小鐵錘左右揮舞,旁邊有個藤甲兵還想砍馬腿,正伏著身往馬腿上戳。馬岱對著那藤甲兵的腦袋上就是一記正義鐵錘,頭上藤甲帽立即凹陷下去,那腦袋都快碎成八瓣,血漿混合著腦漿迸濺。
“意。”
血漿和腦漿濺在馬岱身上,將他的鎧甲染得紅紅白白的,讓他很是嫌棄。
旁邊騎將李越喊道:“馬將軍,有點惡心。”
他身上也是白白紅紅的。
馬岱翻著白眼道:“那也沒辦法,刀砍不進去,大都督說讓我們帶上錘子以防萬一,錘子不就是這樣的嗎?”
“算了,繼續錘吧。”
李越跟敲地鼠似的,左右不斷扭動身體,找準敵人目標就當啷錘下去,很快他們身邊就躺了一地。
不隻是他們,所有重甲騎兵都是這樣。
他們一路鑿穿了藤甲兵的陣型,隨即就在陣中砍瓜切菜般嘎嘎亂殺。
藤甲兵遇到了重甲騎兵,就相當於李鬼遇到了李逵,真正的刀槍不入與虛假的刀槍不入比起來,可謂天壤之別。
很快藤甲兵就被殺得潰敗,馬岱一聲呼喝,選擇了追擊,沿途屍體成片,死傷了無數人馬。
亂軍之中,孟獲倉惶逃竄,但諸葛亮早就在他逃跑的路上安排了伏兵,他與母突骨再一次被王平給逮住了。
“滾進去!”
王平把他五花大綁,下了死力氣一推,態度一次比一次差。
孟獲被推得跪倒在地上。
諸葛亮卻並沒有看他,而是先看向母突骨,說道:“句町王,你願降否?”
母突骨想起了自己的士兵們腦漿迸裂,慘無人道的景象,悲憤說道:“你們歹毒至此,我誓死也不願降!”
“說我們歹毒?”
馬良指著他大怒道:“我告訴你,這是戰場上堂堂正正地擊敗了你們。要不是丞相覺得把你們殺光有失天和,早就一把火把你們燒光了,不要以為藤甲無敵,遇火易燃的問題你應該比我們更清楚!”
“什麽?”
母突骨大驚道:“你們怎麽會知道藤甲的弱點。”
馬良喝道:“軍中魚膏油脂都已經準備,隻要你們敢來,必然一把火給你們點光。丞相宅心仁厚,不願意令你滅族,難道你還要繼續負隅頑抗不成?”
母突骨一時間頹然不已,跪倒在地上磕頭道:“丞相天恩,母突骨絕不會忘記,我願降,永興南人,絕不再叛。”
“如此,簽訂盟約吧。”
諸葛亮微微點頭。
雖說重甲騎兵衝入藤甲軍中造成的後果也很殘忍。
但這是戰場上正麵強襲取得的勝利,至少不像一把火給敵人燒光那樣太失天和,總歸是獲得了勝利。
母突骨服了,簽訂了永不再叛的盟約。
而且諸葛亮還正式以朝廷的名義封母突骨為句町王,統率興古郡的所有夷人部落,每年不需要繳納糧食賦稅,但必須在興古郡開挖礦石,向朝廷進貢金銀、香料、木材等物。
因為不是漢朝的王,而是部落名義上的王,所以諸葛亮並不算逾矩。
甚至不止母突骨,諸葛亮之前也已經以朝廷名義,正式封賞阿納、濟火、龍佑那、朵思等人為當地夷王。
特別是濟火,還賜予將軍的稱號,納入了漢朝將軍體係裏,可以與牂柯郡當地的漢族官員共治牂柯,這便是為了彰顯他主動歸順而得到的崇高身份。
雖說他們都隻是各郡最大的夷人部落首領,並不能代表南中七郡所有的夷人。
但他們勢力強大,就足夠了。
諸葛亮與他們簽訂盟約,封賞他們為地方夷王,讓他們為漢朝朝廷效力之後,他們就成為了朝廷的藩屬。
如此他們就會聽從朝廷的命令,以漢朝的名義要統率各郡其它夷人部落。
如果那些夷人不願意歸順,那他們就會與當地的夷王進行鬥爭,這樣一來,叛亂自然也成為了夷人們的內部矛盾。
朝廷把他們聯合起來一致對外的矛盾,轉化為了內部矛盾,從此就再也不用擔心夷人叛亂的問題。
這就是諸葛亮研習沉晨那麽多年的經書總結出來的奧義。
等與母突骨簽訂盟約之後,諸葛亮才看向孟獲,沉聲說道:“孟獲,這是第七次擒拿你,而且是在戰場上堂堂正正地將你擊敗,你心服口服了嗎?”
孟獲嘴唇蠕動了一下,沒有說話。
王平嗬斥道:“孟獲,你說之前都是用計拿你,還說丞相不是堂堂正正將你擊敗。但這次丞相不僅在戰場上擊敗了你,還又一次將你生擒,你還有何話說?”
馬良則沒那麽耿直,而是笑嗬嗬地說道:“王將軍,不要這麽說嘛。我相信孟獲既然是建寧夷人首領,而且在南中夷族部落中有那麽大威望,肯定不是毫無信義之輩,孟首領,莫要忘了你的誓言啊。”
“丞相,這孟獲我看他就是個食言而肥之人,如此不忠不義不信不仁之徒,留之何用?不若將他七次被擒,卻屢次不顧信義的事情傳遍南中,令南中夷人都知道他是個無信無義之人!”
張嶷嚷嚷著說道。
他這麽說孟獲還沒急,孟優先急了,喊道:“南中誰不知道我兄以信義著稱,你們怎麽能汙蔑他呢?”
“汙蔑?”
王平冷笑道:“那我問你,之前他屢次找借口倒還說得過去,這次是不是堂堂正正擊敗了你們?”
孟優無言以對,隻好低下頭道:“是。”
“既然如此,那為何還不降?”
“我兄長”
孟優看向孟獲,哀聲道:“人不能言而無信,降了吧。”
孟獲在南中朋友眾多,交友廣泛,就是因為他急公好義,以信義在南中夷人部落裏令人稱頌。
後世著名《水滸傳中宋江就號稱小孟獲。
要是孟獲這次再不投降,不僅人望皆失,也會讓他身敗名裂。
所以孟獲處境已經極為堪憂。
“丞相!”
孟獲長歎了一口氣,緩緩向諸葛亮跪下道:“孟獲前番幾次不知道丞相天恩,自以為可以打敗漢軍,今日見漢軍神威,方知道自己何等愚昧。丞相能不用火燒藤甲兵,便是對南中夷人最大的恩情,若是孟獲再不歸順,還有何麵目活下去?”
“你願意歸順了?”
諸葛亮問。
孟獲沉聲道:“南人,永不再叛!”
“好。”
諸葛亮微點下頜,長舒了一口氣,輕聲道:“既然如此,孟獲便隨我回荊州吧。你的部落就交由孟優,你看如何?”
“遵丞相令!”
孟獲這次老實了許多。
他的歸順也頓時讓所有諸葛亮部將都鬆了一口氣。
現在南中七郡,幾乎全都平定,諸多夷王部落,也都歸順朝廷。
自此整個寧州,就全都歸入漢土。
由於南中山高水深,且瘴氣叢生,不太適宜居住,因此諸葛亮將這裏定位為礦產、香料、木料等物資來源。
治理上漢朝官員隻治理縣城以及周邊,山裏的部落則由夷人自治。
這裏物產豐富,土地富饒,由當地夷人幫忙開墾,送至各郡縣,一部分當作是稅收,如果超出稅收的部分,朝廷也會用蜀錦、糧食來交換,以此彰顯朝廷公平,而非剝削當地土著。
除此之外,也能利於永昌郡的茶馬古道商貿的興盛,讓寧州漢人漸漸多起來,才能夠將這裏永遠歸於漢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