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限製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

字數:6004   加入書籤

A+A-


    六月三十日,經過半年多的艱難談判後,《限製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終於在塞浦路斯正式簽署。
    並且,五方都同意由國際聯盟組織正式公布此條約,以加強國際聯盟組織的公信力。
    最終分配份額為:
    英國,戰列艦六十萬噸,巡洋艦四十萬噸,航空母艦十三萬五幹噸。
    美國,戰列艦四十五萬噸,巡洋艦二十八萬噸,航空母艦八萬一幹噸。
    華夏,戰列艦四十一萬噸,巡洋艦三十三萬噸,航空母艦二十萬噸。
    法國和意大利,戰列艦二十萬噸,航空母艦八萬一幹噸。
    巡洋艦上有一定差別,法國巡洋艦二十二萬噸,意大利巡洋艦十八萬噸。
    目前,除去航空母艦之外,美國和英國的戰列艦總噸位都遠遠超出了規定份額,需要退役並拆除部分軍艦。
    法國的總噸位其實也超出了規定,但是在條約正式簽署前,法國海軍公開了軍艦退役計劃。
    直接一口氣退役三艘伏爾泰級戰列艦,噸位反而空出四萬噸,根據條約規定,法國將能建造一艘四萬噸級戰列艦。
    同時,在未來五年內,法國還將陸續退役兩艘科爾貝級戰列艦,替換為四萬噸級戰列艦。
    意大利海軍就窮了一些,意大利本來就更窮,目前意大利王國海軍總噸位才十八萬噸,雖然拿到了噸位和替換名額,但是沒錢替換。
    加上巡洋艦的差距,在未來的地中海爭奪中,法國拿到了先機。
    華夏帝國海軍得到了亮眼的輔助軍艦噸位,不過代價是,主力戰列艦噸位隻有英國的60%多一點。
    英國要布控三大洋,華夏帝國也要布控兩洋,在力量上,有些捉襟見肘。
    看起來,好像吃了大虧。
    不過這樣的分配,也讓美軍失去了發展航母的機會,美軍計劃將兩艘三萬多噸的戰列艦改成航母,是戰列艦不是戰列巡洋艦。
    加上蘭利,美軍的航母噸位就用光了。
    最起碼未來十年,美軍不會有發展新航母的機會,改裝航母的性能,也遠低於同噸位原裝航母。
    而華夏帝國,可以再補充三到四艘,三萬噸級的大型航母,在未來能占據先發優勢。
    哢嚓哢嚓……
    鎂光燈閃爍,將各國代表親切握手的一刹那定格下來,代表們嘴角的微笑,仿佛預示著和平的到來……
    …………
    七月,北亞地區進入最炎熱的時期,受西伯利亞氣團影響,即便是葉卡捷琳堡這個高緯度城市,現在也相當炎熱。
    七月份,葉卡捷琳堡最高溫度維持在三十度以上,加上周圍森林水係密布,人就像是裹在蒸籠裏一樣,沒一會兒就得汗流浹背。
    嗡嗡嗡~~
    一架15式雙發偵察機沿著西伯利亞鐵路,飛進了烏拉爾山脈,開始了枯燥的偵查任務。
    這樣的任務,空軍已經持續了一年多,把這裏翻了個底朝天,誇張的說,鐵路沿線的每一棵樹,飛行員都了然於心。
    “第十六號地區一切正常,轉向向北,偵查第二十二號地區。”機長謹慎的對比了數次地圖和照片之後,拿出了這次偵查的二號任務。
    15式雙發偵察機乘員有五人,機長、副機長、機械師兼電報員、以及兩個機械師副手兼機槍手。
    因為沒有合格的高空偵查設備,偵察機執行偵查任務時,不能飛的太高,有被敵人飛機攻擊的風險,所以特意配備了兩挺機槍。
    一個在飛機腹部,一個在機尾部,主要目的是驅趕敵軍戰鬥機,為偵察機拉升或逃跑爭取時間。
    現在的飛機升限都不高,戰鬥機主要戰術突出靈活性,主要在五幹米以下戰鬥。
    “聽二隊的劉星說,最近俄國人的小動作不小,不會又打起來吧?”副機長在轉向完成的空隙中,和機長聊天。
    “何止是俄國人,咱們的動作也不少,最近過來的人北方口音都挺重的,顯然是為了冬天作戰做準備的。”機長盯著儀表盤,眼睛一動不動。
    “冬天打?天寒地凍的,還沒打就先減員,這還是在工事中,俄國人敢發動進攻嗎?”
    副機長想到了去年,他們抵達時的樣子。
    作為飛機,還是航程較遠的雙發偵察機,他們來到西北亞,不是飛過來的,而是坐火車來的。
    這裏的冬天風太大了,氣溫也太低,飛機既不能保證操縱安全性,也不能保證保暖問題。
    抵達之後,因為連日下暴雪,機場也停止了運作,所有飛機禁止升空。
    他們隻能在機庫中將飛機組裝好,然後看著白茫茫的一片吹牛打屁,無所事事。
    至於出門?去年,凍掉耳朵的,可不止一個人,甚至還有夜間外出上廁所而凍死的士兵。
    那種殘酷的天氣,讓他想不出,什麽人才會在冬天發動進攻,想不開嗎?
    “左側發現異常,雲層邊有幾個黑影,猜測是俄軍的飛機。”機械師走進駕駛艙,對二人說道。
    這打斷了準備給副機長講解曆史的機長,他拿起望遠鏡,往左側望去。
    短暫搜索後,在非常遠的雲層邊,發現了兩個黑點。
    天上飛的隻有兩種東西,第一種是鳥,第二種是人造飛行器,看那兩個黑影的高度,大概率不是鳥。
    而飛行器,他們左側是烏拉爾山西側深處,是俄軍的實際控製線後方。
    “回到位置上,準備拉升高度。”機長並不慌張。
    不過就是俄軍的飛機來驅逐他們而已,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不止一次了,偵察機都熟悉了如何應對這些俄軍的飛機。
    拉升!
    拉升!
    還是拉升!
    拉到五幹米,不行就六幹米,再不行就七幹,八幹米,15式偵察機依舊能夠正常運行。
    隻是螺旋槳飛機,飛的越高,反而越慢,越廢油,航程也就會縮短。
    俄軍的戰鬥機,主要是一些英法美德進口的一戰戰鬥機,例如ju21,升限隻有5600米。
    在這個高度,距離夠近的話,以大仰角的飛行姿態,理論上是能攻擊到保持在七八幹米高度的15式偵察機的。
    但是,難度很高,如何保證在升限高度維持大仰角飛行就是一門功課,更別說還要發起攻擊了。
    而且在升限邊緣,飛機的操縱會很笨重,15式偵察機也是有機槍的,高打低,還是不靈活的目標,占據巨大優勢。
    除了機械故障,目前15式偵察機還沒有戰場損毀記錄。
    “6000米了,戴上麵罩。”機長按下警示燈,機艙中數個指示燈變紅,提示所有人戴上氧氣麵罩。
    6000米高度空氣已經很稀薄了,再往上,就必須戴上氧氣麵罩才能正常活動。
    包括發動機,渦輪增壓器得全速運轉,才能吸納足夠維持動力的空氣。
    甚至即便渦輪增壓器發出蜂鳴聲,排氣孔也會冒出黑煙,或者火光,這是燃燒不充分的燃料。
    “俄國人的飛機過來了,福克d7和ju21混編,一共四架。”偵察機保持在6500米的位置,機長用望遠鏡觀察著俄軍飛行編隊。
    四艘俄軍戰鬥機,在低空跟著他們屁股後麵飛,這是俄軍驅逐他們常用的方式。
    夠不著,就跟著,不讓偵察機下降高度,在高空大功率飛行,消耗燃油。
    等燃油消耗量過大,偵察機也隻能撤退。
    至於下去打?偵察機的靈活性可不如戰鬥機。
    “後麵還有,左側,還有幾個陰影。”副機長瞥了一眼,因為位置原因,他看不清,但是能看到左側舷窗,透過舷窗,肉眼直接看到幾個黑點兒。
    “今天怎麽來這麽多,不太對勁。”機長聞言,看著新來的飛機。
    這一波又來了六艘飛機。
    以往,俄國人都是兩艘或者四艘一起行動,這次加起來,都有十架了。
    對付一艘夠不著的偵察機,完全沒有必要,沒有任何必要。
    “坐穩了,拉升到極限高度。”機長正了正身體,開始檢查各項儀表,確定他們的狀態。
    在這個航空工業野蠻發展的初期,極限高度對於飛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他必須要確定每一個係統的狀態。
    不然萬一掉鏈子了,飛機下降到危險高度,麵對十架戰鬥機的圍攻,笨重的偵察機有九條命也不夠打的。
    “你懷疑俄國人有了能飛到六幹米以上的飛機嗎?”副機長手上沒停,握著操縱杆。
    在電子飛控出現之前,開飛機是一個非常累的活,光那個沉重的操縱杆,就不是普通人能操縱的了的。
    飛行員肉搏打贏陸軍士兵,那是常態。
    “安全第一。”機長點了點頭。
    “節流閥,最大,坐穩了。”機長將節流閥推到底,發動機全力運作,伴隨著顫抖,飛機速度提升了起來。
    隨著操縱杆被拉起,飛機開始緩慢爬升。
    “回去了兩架?”一邊爬升,副機長一邊注視著身後的飛機。
    十架飛機中,並沒有機長擔心的可以爬上六幹米的飛機。
    匯合以後,有兩架飛機返航,另外八架依舊跟著他們。
    “俄國人有鬼。”
    機長和副機長對視了一眼。
    俄國人的飛機沒有裝無線電接收和發射裝置,交流依舊靠手勢,飛行姿態,信號彈等。
    不論哪一種,發揮作用的距離都不能太遠。
    “燃油剩餘7-48%,我們能追一段距離。”副機長點了點頭。
    “左轉,跟上他們……”.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