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大儒宋濂
字數:3400 加入書籤
天的朝會上,依然是由李善長提出來的內閣製度。
這一次依然有人反對,隻不過聲音卻小了許多,畢竟昨日在暖閣,胡惟庸、汪廣林之流都已經認清楚現實,且他們三人都是第一任內閣大臣。
內閣共設立一位首輔,五位內閣大臣,這首輔自然由李善長擔任,而其他文官見已經塵埃落定,再無反駁的餘地,突然便開始爭搶起內閣大臣的人選。
你來我往,唇槍舌戰,不知爭論了多久之後,朱元璋方才正式擬定了人選。
除了楊憲、胡惟庸、汪廣林三人之外,另有翰林院學士宋濂還有開國元勳誠意伯劉基二人。
隻不過太議院尚且還沒有開始組建,如今天下初定,今年才重新恢複科舉,想要有第一批能來殿試的進士還要等到明年。
今日退朝時可以說是近幾日朱元璋最為開心的一天,從今天起,算是正式廢除了相權,而他身為皇帝的權柄將無限的放大。
隻是等他回到暖閣打算批改奏折時,卻有人通報剛剛被任命為內閣大臣的宋濂求見。
這讓朱元璋有些疑惑,這才剛剛退朝,若是有事,何不在剛剛上朝時上奏?
宋濂乃是真正的大儒,雖然在朝中不過是一翰林學士,但在大明文壇的地位卻是極高,曆史上同樣被牽連進了胡惟庸案,但結果卻是身為韓國公的李善長都難逃一死,而宋濂不過是被貶官歸鄉。
同時,此時的宋濂更是太子朱標的老師,如今李善長雖然名義上乃是太子少師,但這隻是個虛名,實則自至正二十年,宋濂便一直在教導朱標。
因此,朱元璋此時對宋濂也很敬重,急忙宣人進見。
而宋濂進來後第一句話就將朱元璋給問住了。
“李善長其人,雖有才幹,卻貪戀權柄,絕不會主動將握到手中的權柄分出,內閣製度絕不是他能想出來的,還請陛下明示,究竟是那位能人想出此等精妙的製度?”
朱元璋頓時愕然,他也沒想到宋濂竟然這麽輕易的看出內閣製度是出自他人之手。
隻是要不要將李泰的身份說出來卻又讓朱元璋有些猶豫起來。
李泰一日不願出仕,那朱元璋便一日不想暴露身份,畢竟還想時不時的去和李泰取取經。
而多一人知道李泰的存在和其才學,便會讓朱元璋身份暴露的可能性大上一分。
朱元璋這才有此顧慮,而宋濂何等聰明之人,見朱元璋猶豫,便也不再問,而是轉了話題說道:“陛下,老臣此來實則另有他事!”
“愛卿請講!”
朱元璋對於宋濂還是很重視的,見宋濂不再問李泰,微微鬆了口氣,笑著說道。
“我已有兩日未曾見過太子殿下,請問陛下,太子殿下身在何處,若是無心學業或對老臣才學不滿,老臣年紀老矣,正想要辭官回鄉,陛下可另請名師!”
宋濂突然吹胡子瞪眼的說道,身為一代大儒,對於朝中政治漩渦或許可不放在心上,但對於自己學生的學業卻不可能不過問。
宋濂其實根本不想出仕,其中絕大部分的原由就是看不起朱元璋是個泥腿子,而非士族出身,這也是封建時讀書人的通病。
可對於自己的弟子朱標宋濂卻是喜歡的緊,仁厚老實,尊師重道,宋濂認為其絕對是一塊璞玉,這些年他也一直小心雕琢。
可這幾日朱標卻無聲無息的消失了,接連缺了他好幾堂課,這讓他實在惱火。
朱元璋也是再一次愕然,朱標此時正在李泰的農莊裏居住,倒是忘了宋濂這一檔子事。
若是換個其他人,敢以辭官為條件威脅朱元璋,朱元璋早就把那人給砍了。
可宋濂卻不行,作為大明文道魁首,乃天下讀書人的信仰。
朱元璋之所以敢肆無忌憚的殺官,便是天下數不清的讀書人等著出仕,殺了一批自然還有下一批,朱元璋絲毫不愁沒有讀書人幫他治理國家。
可要是把這位全天下讀書人的信仰給砍了,朱元璋懷疑今年剛剛恢複的科舉,會來應試的讀書人恐怕直接要少去大半。
當然,朱元璋大可以將宋濂趕走,若是他辭官便將其軟禁在京師。
可朱元璋同樣知道宋濂脾性,雖有才學,卻有些迂腐,且極重名聲,說不得要自殺以明誌,到時候反倒又是朱元璋留下一個逼迫大儒的壞名聲。
思慮了許久,朱元璋隻得歎了口氣,說道:“名壽莫要多心,如今標兒正和一位奇人在一起,省身養性,過幾日自會去尋你!”名壽乃是宋濂的表字。
宋濂卻是不信,隻是狐疑的看著朱元璋,他好不容易將朱標培養成一個他士大夫眼中合格的仁君賢君,可不能又被朱元璋給掰回去了。
朱元璋無奈,隻得說了實話道:“罷了,名壽,那位奇人便是提出內閣製度之人,那位奇人絕非庸碌之士,你若不信,大可親自去看,但卻要答應朕,不可在那奇人麵前透露標兒身份!”
“這是為何?”宋濂不解。
“說來話長,隻是名壽此番前去,若是能勸其出仕,朕定有重謝!”
宋濂聞言,心中莫名的升起一絲危機感,朱元璋竟然如此重視他口中那位奇人,他雖不在乎功名利祿,可誰還沒有幾分好勝心。
朱元璋既然認為有一奇人比自己更適合教導朱標,宋濂自然而然的打算看看到底是何人能有這般能耐。
……
農莊,朱標和李泰正在田野間跟著莊上的佃戶們一起栽種番薯。
番薯這東西被李泰認定為是國之重器,可以換他老李家全家老小性命自然是有原因的。
除了畝產足夠高以外,更難得的便是番薯完全不挑生長條件,適應性極強,耐旱耐瘠,不怕蟲害,可以說隻要種到地裏,就完全不用再操心了。
如今李泰莊裏的土地,將近七成都是上好的良田,種番薯甚至都有些浪費,畢竟番薯根本不需要這麽好的土地。
可李泰為了更好的見到成效,便也不再算計這些細枝末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