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稅糧
字數:3056 加入書籤
隨著朱元璋和李善長的到來,這事情自然就這麽虎頭蛇尾的解決了,並沒有再出現像是上一次有人用火炮炮轟衙門的事情發生,甚至於大多數人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這麽一件小插曲。
但是,大多數人不清楚,可隻要參與進今日之事的人,有一個算一個,今夜肯定是注定無眠了。
此時已是亥時,明朝雖無宵禁,可過了酉時確是已然不能出城了,李泰回不得莊子,因此出了布政司衙門後,隻得回韓國公府。
隻不過並非李善長父子二人歸家,隨行的還有朱元璋。
明朝又不用防備漢人,可沒有什麽皇帝不出深宮的規矩,朱元璋住在宮外時常有的事情。
三人回了韓國公府,李泰本還想回自己廂房直接休息,順便懷念一下自己兒時長大的床鋪之時,卻又被朱元璋給拉住,非說要與其秉燭夜談。
其實李泰在朱元璋說要雖李善長二人一起回韓國公府時,他便已經猜到,這老頭子恐怕又要拉著自己問東問西了,就是為了怕麻煩,所以李泰才急匆匆的想要休息,誰知道還是沒有逃過這一劫。
李泰無奈,畢竟在他眼中,朱元璋這位四爺可以說是幫了他一個大忙,這個人情他就算是不想認都不成。
而且今日楊憲解釋了朱元璋的假身份,給朱元璋又按了一個自己其實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的人設,這讓李泰不得不更加重視這位奇怪的四爺。
其實早在前幾次,李泰便懷疑過朱元璋身份,畢竟他前腳說了什麽,沒過幾天朱元璋便開始徹查貪腐,改製內閣,以及雖然還沒有開始施行,但已經又消息流傳出來的商稅改製和攤丁入畝。
現在看來,楊憲給出的這個人設,倒是還完美的給這些事情有了一個解釋。
既然四爺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可以隨意進出宮廷與朱元璋交談,那朱元璋從善如流,也實屬正常。
因此在李泰看來,這位四爺,大可以當做是一個在朱元璋麵前的傳聲筒,畢竟李泰想要改變大明,說不得第一個要過的便是朱元璋這個大明皇帝這一關。
所以說,無論是於情還是於理,李泰都知道今晚肯定是逃不掉了,隻得被朱元璋拉到桌前,靜靜地聽著朱元璋說話,有趣的是,此次談話,李善長卻並未陪同,而是將二人帶回府後,便有急匆匆的離去。
而朱元璋和李泰二人,一開始還隻是些尋常的話題,以及今日之事,知道朱元璋幽幽的歎息了一口氣,李泰便知道,這是終於說到正題上了。
“四爺,我安然無恙的出來了,為何還要歎氣啊?”
李泰一副全然不知道朱元璋想要幹什麽的語氣問道。
而朱元璋則又是長歎一聲方才言道:“泰兒,我歎氣非是關於你,而是關於淮南一地千千萬萬的百姓啊。”
淮南,依照現在大明的行政劃分,乃至直隸之地,所謂直隸,洪武初年朱元璋建都應天府,而後規劃應天府、蘇州府、鳳陽府等十四個府級單位,幾乎將整個江南地區劃到區域之中,統一歸六部直接管理。
而主要原因便是江南是在是太過富庶,整個劃分的直隸地區,經濟繁榮,賦稅居大明之冠,甚至超過半數,文化昌盛,崇文重教,半數以上官員皆出自江南貢院。
這樣的地方,朱元璋自然是不放心任其自己發展,因此規劃直隸,直接由中央監管。
而淮南一地,一般便是指廬州府以及安慶府,這兩地與應天府同樣位處江南,雖比不上京師富庶,卻也算的上是個好地方。
因此,當李泰聽見朱元璋因淮南之地而歎氣時,自然有些疑惑,問道:“江南之地,自古富庶,百姓不說富得流油,但至少比起其他地區的百姓來說,稱得上是安居樂業,不知是發生了何事讓四爺歎氣?”
“淮南一地,突然大旱,半年來滴雨未下,那裏的農戶此次夏收,顆粒無果,災民遍地,在富庶的地方卻也是撐不住啊!”
朱元璋說著,又是歎息一口氣,隨後便期待的望著李泰,希望他能同往常一樣,給出一些讓朱元璋眼前一亮的辦法。
卻不料李泰則疑惑道:“既然如此,淮南又不算遠,朝廷開倉賑災不就可以了麽?”
而朱元璋則歎息道:“事情若是真就是那麽簡單可就好了,如今國庫空虛,想要調糧賑災,確是實在是無米為炊啊。”
李泰聞言又是驚奇道:“如今剛過夏收,按理說國庫之中應當豐盈才對,怎會空虛到如此地步?”
“雖然夏收已過,但國庫之中所收賦稅不夠足額的三成,如今北邊戰事又起,這些稅糧需要全部調到北方當軍餉,就這些還不一定夠呢。”
朱元璋說話的時候,頗有些愁眉苦臉的,因為這些都是實話,他真的快被這窮的叮當響的大明快要愁死了。
這也是為何,朱元璋在從李泰口中聽到商稅改製和攤丁入畝時會這麽激動,並且沒有過多商討,直接強勢下令開始實施,這種苦日子朱元璋可算是過的夠夠的了。
“三成?”
聽見這個回答,李泰更是震驚萬分,甚至大聲喊了出來。
如今還沒有土改,大明的賦稅製度還是依靠人頭征稅,因此稅收基本都是有定額的,而天有不測風雲,收不足稅款的事情經常發生,大多數的時候差不多能收個七八成便已經算是不錯了。
可是三成?
李泰是無論如何都想不到這個數字。
而看見李泰如此激動,朱元璋卻是罕見的老臉一紅,因為這事還真是他的鍋,言道:“沒錯,隻有三成,聖上初登大統,體訓民情,曾下令免除了很多地方幾年的賦稅,所以所收稅糧,這幾年皆都是隻有三到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