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大明戰神李景隆
字數:2932 加入書籤
“李景隆,你叫李景隆?”
聽見那小將爆出來的名字,李泰先是一愣,隨後便瞪大了眼睛,滿臉詫異的看著眼前的小孩。
“怎麽,你聽過本大爺的名號?”
李景隆看見李泰這震驚的樣子,還以為是被自己的名字給鎮住了,頓時又是一陣得意,眉毛都快要翹的飛上天去了。
“聽過,嗬嗬,何止是聽過,如雷貫耳啊!”
李泰此言不摻半點虛假,完全是真情實意的說著,畢竟大明戰神李景隆的名號誰能沒聽過呢。
李景隆此人也算的上是皇室宗親,其父親李文忠本是朱元璋的侄子,而後甚至還曾將李文忠收為義子,改姓朱,隻不過後來又改了回來。
李文忠能耐不小,至正十七年,方才十九歲的李文忠便已舍人的身份,領著朱元璋的親軍攻打池州,接連攻下青陽、石埭、太平、旌德四個縣。,而後過了一年,便又連用鄧愈等人打進了浙江,升任親軍都指揮,不過弱冠的年紀,手下兵馬已有五萬之數。
至正二十二年到至正二十七年,正是朱元璋到處東奔西走,或是攻打蒙元殘部,或是與張士誠陳友諒爭鋒,而李文忠便鎮受在江南之地,偶有出兵援助,且將江南守的萬無一失。
若論功勞,李文忠自然無法和徐達、常遇春之流媲美,但可見也是一個人才,就在今年的第一次北伐,與徐達分道北征,率領十萬人出野狐嶺,到達興和,降服興和守將。進兵察罕腦兒,擒獲平章竹真。
此次封爵大典,李文忠便被封為了曹國公,位列六公之一。
這份能耐,不說是千古名將,但在這個時代,毫無疑問也是一個軍事中頂尖的人物。
而李景隆便是李文忠的兒子,隻是論名氣,卻是比他父親的名頭還大,乃是靖難時期第一功臣,被稱為大明戰神。
當然,他作為靖難第一功臣,其實卻是站在建文帝如今還未出生的朱允炆這一邊的……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難,大敗洪武為數不多活下來的大將耿炳文,而後揮師南下,打著清君側的名號,直取南京。
而朱棣在黃子澄的建議下,啟用李景隆,統帥五十萬大軍,人強馬壯裝備精良,迎戰朱棣不足五萬人的部隊。
甚至於因為過於重視李景隆,朱允炆還親自在江邊給李景隆餞行,行“捧轂推輪”之禮,賜“便宜行事”之權。
而李景隆的表現是什麽樣的呢,十比一的人數差距,原本應該是一場沒有任何懸念的戰爭,在李景隆精妙的微操之下,五十萬大軍乃至於輜重和補給被朱棣全部吃下,讓缺糧缺人缺馬缺裝備,反正什麽都缺的朱棣一下子富裕了起來。
如此離譜的敗仗,朱允炆竟然覺得不是李景隆的問題,而是認為李景隆之所以用兵不順,是因權柄太輕,便授以“專征伐”之權,賞賜黃鉞弓矢,又東拚西湊給李景隆弄出來六十萬的人馬,再一次迎擊朱棣。
而結果不出所料,五十萬打五萬都打不贏,如今朱棣也是兵強馬壯,自然更是不在話下,李景隆軍隊大敗而歸,建文帝方損失慘重,而朱棣卻是士氣正虹,一路南下打到了應天府。
這時候最離譜的操作來了,朱允炆竟然還不懲罰李景隆,還命他看守城門,那時的建文手下還剩不少人馬,更有應天府的堅城固守,隻需要堅持到朱棣糧草耗盡,此危機便可以解除。
可等到李景隆上位之後,竟然不耗費一兵一卒,甚至連一支箭都沒有射過,直接嗬穀王朱橞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
此種戰績,可以說朱棣能打贏靖難之役,李景隆功不可沒,同時李景隆‘大明戰神’的名號也便就此流傳開來。
此時李泰一臉好奇的看著眼前這位未來的大明戰神,有心想要問一問他到底是怎麽做到,五十萬人打不過五萬的,但是李泰也知道即便是問了也得不到答案,畢竟又不是誰都像他,知曉未來才會發生的事情。
“你總是盯著我做什麽?”
許是李泰看的時間太長了,小李景隆隻覺得渾身不自在,頓時有些不滿的說道。
“無事,無事,還請這位小將軍在前領路。”李泰想起來了正事,急忙開口說道。
李景隆輕哼一聲,隨後便轉身朝著軍營中走去,李泰和趙武亦步亦趨的跟在其身後,皆都好奇的打量著四周,隻可惜現在好像不是操練的時候,整個演武場空無一人,而前方的李景隆則用這還在變聲期的聲音說道:“聖上說會有人拿印信來三千營調走三千兵卒,我這便帶你們去營地。”
李泰卻是笑道:“此事暫且先不急,這位小將軍,能否問你幾個問題?”
“說!”李景隆停下腳步,不解的看著李泰。
李泰是真的不懂練兵,即便是想要將後世軍訓的模式照搬過來,卻也總要知道這個時代的練兵是什麽樣,而後方才好製定方針,而眼前的小李景隆,其便是出身武將世家,且觀李景隆這一言一行,雖然都是在拙劣的模仿著大人,但看起來也是想必也是在軍中長起來的。
既然如此,李泰何不先問一問李景隆呢,想到這裏,李泰便笑著問道:“這位小將軍,我想問一問,你可知道如今的大明軍隊,打仗的戰陣是什麽樣的?”
李景隆卻是輕哼一聲,又是滿臉得色的說道:“這種問題你可考不倒我,如今的大明戰陣最為常見的便是弓弩手居後,百步之內即拋而射之,火銃兵居側,六十步內即可齊發藥子,前方站著刀牌手,一手舉盾,一手拿標槍,腰間藏刀,先舉盾牌防禦敵方箭矢,敵進三十步,可投標槍禦敵,兩方遭遇後立刻拔刀應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