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辣椒
字數:3118 加入書籤
聽著李泰的話,朱元璋臉上的驚喜之色幾乎難以掩蓋。
他當然知道報紙,乃是利國利民之物,他隻是擔心這個可以掌控民意的東西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但是朱元璋萬萬沒想到,李泰竟然已經提前想到了這一點,直接將報紙內容的審查權交了出來。
而實際上以李泰的謹慎,怎麽可能不會想到這一點,眼看著丹書鐵券就要到手了,他肯定是不願意做任何有可能會引起朱元璋忌諱的事情。
“此法甚好,我這便進宮去稟報聖上!”
“那晚輩便先在這裏謝過四爺了!”
……
李泰也沒想到,這位四爺的動作這麽快,他才剛剛回到家中,給柳清薇講明了下一期報紙的內容,便已經有人來訪。
朱元璋找來負責報紙一事的,不是別人,正是內閣中最閑著的宋濂。
而且宋濂的身份也確實適合審查報紙,畢竟辦報說到底也是讀書人的事情,無論是更改了豎行的書寫方式,還是白話文,對於現在的大明文壇來說都是一種不小的衝擊。
而以宋濂文壇魁首的身份,得無數讀書人信奉,以他出麵來推廣報紙,想來阻礙應該會輕不少。
麵對這位聲名赫赫的大儒,李泰不敢怠慢,不說別的,便是那一日宋濂親自去了一趟趙寅給自己撐腰,雖然實際上並沒有什麽作用,但是這份情,李泰還是要擔著的。
二人第一次見麵時,李泰不喜歡宋濂酸腐,曾經出言譏諷,宋濂也看不慣李泰總是口出狂言,但是現在,二人確是相處的無比和諧。
李泰將宋濂請入家中,還特意下廚弄了兩個小菜,自從事情堆到一起,讓李泰忙的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之後,這份待遇就連李善長,朱元璋都未曾有過。
宋濂雖然嘴上說著什麽君子遠庖廚,不用太客氣了之類的屁話,但是見李泰對他這麽敬重,其實也說不出的暢快。
那日與李泰一辯之後,宋濂歸家便仿佛走火入魔了一般,不再研究什麽朱子經意,而是一次對了實學和墨家感起了興趣。
而這一研究,宋濂便立刻發現如今的學問風氣出現了大問題,孔子論學那一套,或許在上古先秦時期很用有,已詩書禮樂為教,可富國安民。
但是這一套其實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不管用了,而恰好,實學的概念便是起源於宋時。
北宋時,便有讀書人以儒學為體,化用實學,提出了‘人以佛、老之學,不切世用,為空為虛,而自視其學不離人事,為實為真’的概念。
自此實學正是作為一門學問出現在了讀書人的視野之中,甚至一致成為主流,直到朱熹的出現,再一次提出了以‘理’為實學,將好不容易走到正軌上的風氣,又一次給掰彎了。
原本宋濂根本沒有注意到這許多,隻是順著朱熹的方向一直努力,可當他成為當今大明文壇第一人之後,卻突然發現,前方的路似乎已經到頭了,原本宋濂還為此沾沾自喜,隻以為自己學究驚人,可知道那一日與李泰辯經,方才知道自己實則是誤入歧途。
這幾日在家苦心鑽研學問,雖然已經意識到自己乃至於整個文壇都誤入了歧途,但卻又不知該如何下手。
實學實學,講的是富國裕民,利國厚生。
而依著那一日李泰的解釋,或許工匠一事,確實符合實學特點,但是宋濂卻又覺得,並非如此,在家苦思了好幾日,也未得其法,直到朱元璋將他招了過去,與他講明了報紙一事,而後宋濂便恍然大悟。
他既然想不明白,那和不來問一問李泰呢,恰好和其說明報紙一事。
因此,等李泰端著炒好的小菜出來時,宋濂正在桌麵上鋪著兩張報紙。
“想不到聖上會讓宋先生負責此事。”李泰將菜肴在桌麵上擺好,隻不過不再是清淡小菜,而是一大碗紅薯粉,上麵澆了慢慢的辣子。
沒錯,辣椒在這個時候也已經傳入中國了,隻不過現在還沒人敢吃。
《遵生八箋》記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
辣椒在此時還叫番椒,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種出來看的,李善長府邸的花園中就種了兩盆,李泰還記得,他第一次看到李善長對著一盆辣椒觀賞的津津有味時,自己是一種什麽樣怪異的神情。
反正李泰是不會用辣椒這東西當盆栽養,他不喜吃辣,但是家中倒是常備著一些,恰好昨日李四跟他說,有一些紅薯已經結了薯。
紅薯生長期不長,大概五個月便是最佳收獲期,而夏季種植,則收獲期會縮短至兩到三個月。
如今地裏的紅薯已經種下去了差不多一個多月了,有一些長得快的紅薯已經可以采摘了。
雖然在沒成熟的時候就采摘還是會稍微影響一些紅薯的口感和營養。
但李泰穿越至今已經十多年沒有吃過這東西了,確實是有些饞了,加上現在也可以給這些佃戶們證明一下,他真的沒有騙他們。
紅薯這東西,不但產量多,好耕作,最重要的是真的能吃。
所以他便摘了一些,甚至還教了佃戶們做法,無論是煮粥,直接蒸烤,還是像李泰這樣,做成紅薯粉。
當然,指望這群佃戶們往紅薯粉裏倒這麽多辣子是不用想了,別說吃不吃得慣辣椒,就是做辣子放的油,他們便不舍得。
如今李泰不但給他們免租子,還給他們找工,發比市價高的工錢,他們的日子早就比以往好過了不知多少倍,偶爾家裏飯桌上還能見到葷腥。
但是隻是一頓飯,就放這麽多的油,對於他們的樸素節省的價值觀還是一個不小的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