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第 42 章
字數:6203 加入書籤
夏金良到後的第二天, 陳主薄梁主簿等人也帶著部分書吏從肅城趕來了。
河原地盤大,不便臨時組織人手,安置百姓的事情自然還是交給已經在燎原做過一遍的官員才更有效率。
書吏們都是在肅城招募的。
偌大一個郡, 雖說曆代科舉不興,無法與中原地帶的才子們進行競爭,但書吏隻是辦事員,不需要滿腹經綸,隻要那種會讀書寫字算數的就行。
其作用跟民間的賬房差不多。
李洵給的待遇很豐厚, 書吏每旬可休兩日, 領一千五百文的報酬,工作時還包三餐膳食, 每季發兩套工作服, 年節還另有賞賜。
不僅那些原本的賬房,預備賬房們爭著來應聘, 就連有意科舉卻家境貧寒的秀才們也想來應征。
李洵讓周應亭好好挑選, 側重於辦實事的能力,倒是挑選出不少可用之才。
這些人在燎原就主持過一次田地統計與分田事宜, 已經是熟練工了。
他們一來,便在兩位主簿的帶領下,找出北戎府衙中的記載, 很快查清了當地的耕地數量, 房屋數量,並且分出一部分人,將所有百姓的情況重新登記造冊。
郡城及其所轄地域的統計工作,隻花了三天便全部完成。
第四天, 李洵便讓人在各大施粥處貼上了分田分宅的告示。
範大牛與範小牛父子, 已經從采石場被遷移到了城內, 如今每日也在施粥處領粥度日。
養了幾天病的範小牛已經痊愈,有了幾分活泛氣。
這一天,他們才剛來,便看到那告示欄前頭圍了很多人,從裏頭擠出來的,個個滿麵笑容,像是發生了什麽大喜事一般。
“這可真是太好了!我得馬上就去登記,趁著冬天還沒來,把東西種下去,來年就有收成了!”
“都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咱們的福氣可不就在郡王這裏麽!”
“是啊,做夢都沒想到會有這種好事!”
範小牛立刻好奇地上前去打聽:
“這位大哥,發生什麽事了?你們都在說什麽啊?”
被他拉住那人眉飛色舞地告訴他:
“大好事,郡王下令要給咱們分田地呢!家中不論男女,每人五畝,由戶主去抽簽,抽到哪裏便分哪裏,郡王府給發種子還借農具和耕地的馬,一年隻交兩成稅!除此以外別無他稅!”
範小牛不太明白這是一種什麽樣的概念,旁邊的範大牛卻驚呆了:
“每……每人五畝,還隻交兩成稅?還提供種子,農具和馬?我是不是聽錯了!”
河原被割讓出去前,他已經九歲了。九歲的小子在平民百姓家已經當半個大人用,因此家中的一些事情他基本上也都聽大人們時常說起。
那時候他們家從地主家裏佃田地,一般是收五成租子,若是種子耕牛農具也要地主家拿,那便得交七成租子。
除此以外,朝廷每人每年還要征收一百多文的人頭稅,以及其他花樣繁多的各種稅,每年每人至少要交兩三百文。
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地種地,交了稅和租子,也僅僅隻夠填肚子而已,節衣縮食都存不下幾個錢。
聽說南邊肅城那些地方更慘,他們地裏的畝產低,甚至連肚子都填不飽!
可現在,郡王讓他們有了自己的地不說,還隻交這麽點稅,那以後家裏得多富裕!
他很想相信這事是真的,卻又不敢,呐呐問道:
“會不會是官老爺們搞錯了,以後又要改……”
他們問話那人一拍他肩膀,非常篤定地道:
“放心吧,護衛營的軍爺們都說了,在燎原也是這麽分的地,不可能搞錯的!”
範大牛愣了好一會兒,臉上才露出一陣傻笑來,拉著兒子道:
“太好了,咱們家要有地了!兒子,咱們以後好好幹,家裏就有吃不完的糧!”
範小牛愣愣道:
“爹,每人五畝地很多嗎?為什麽大家都這麽高興?”
他從出生開始家中就已經是北戎軍營的奴隸,被鞭子趕著給北戎老爺們幹活種地,對一畝地是多大,能產多少糧食一點認知都沒有。
範大牛笑嗬嗬地用他能聽懂的形容,給他解釋了每人五畝地,他們能得多少糧食,範小牛也跟著喜笑顏開。
這個少年的眼中滿是蓬勃的朝氣,盛滿了希望:
“爹,做大啟的子民可真好啊!生病了不用被活埋,每天能吃兩頓飯,還能有自己的田地!”
一個路過的老頭卻極不讚同地插言道:
“放屁!做大啟的子民好?要不是郡王,你以為咱們能過上如今的好日子?”
這話引起了周圍其餘年紀稍長的百姓們的共鳴,紛紛附和道:
“是啊,若沒有郡王當家,咱們一輩子也不可能碰到這麽好的政令。還分田分地兩成稅,做夢呢,那些當官的不把你骨頭裏榨出三兩油才怪!”
“可不是麽,以前那些當官的當兵的對咱們老百姓動輒打罵嗬斥,郡王手下那些官和兵對老百姓又是什麽態度,簡直一個地下一個天上!”
“我可是聽人說了,咱們郡王來北疆統共也就大半年,卻老早就惦記著咱們這些河原百姓在北戎蠻子手下受苦,派伍指揮使潛伏到河原打探軍情,一早就計劃著要救咱們於水火呢!
河原可是大啟主動割讓給北戎蠻子的,那麽多年了,大啟皇帝管過咱們河原嗎,還不是隻有郡王才記掛著咱們!”
這話叫周遭的百姓們感動不已,有些人甚至抹起了眼淚。
難怪郡王占領河原後對他們這麽好,原來在他們還不知道的時候,郡王就已經為他們做了很多事了。
“以前聽人說愛民如子,我隻當是句空話,如今見了郡王,才知道有人是真的會把咱們老百姓的所需所想放在心上!”
“我回去得跟家裏的小子們好好說清楚,得讓他們知道,沒有郡王,就沒有如今的好日子!咱們家世世代代都得牢記郡王的大恩大德!”
“對,我也要教育家裏的晚輩,以後得好好效忠郡王!”
聽著眾人的議論,如同範小牛這樣的年輕人們,心中也是感慨不已。
原來,他們能如此幸運並非是因為大啟收複了河原,而是因為收複河原的是郡王。
不是做大啟的子民好,而是成為郡王的子民才會這樣好!
希望以後郡王一直統治河原才好!
分田地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同時進行著的,還有種子的發放,農具與馬的租借。
河原百姓苦於北戎的奴役太久,如今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建立自己的家業,聽說大麥能越冬,來年能有收成後,他們便憋著一股勁,想抓住秋耕的尾巴。
如今動作最快的那一批人,已經出城前去耕種。
除此以外,百姓們還可以在城中分得住宅,每兩人一間,一間一年隻需繳納一百文租金,且第一年免費,直到百姓在所分田地的村落建立自己的房屋,來官府退租為止。
商業上,商人們也可前往府衙進行登記。
商人們不分土地,也不可買賣土地,但可保留手中現有的貨物,每月以二十稅一繳納營業稅。
李洵帶來的軍隊,以及大量招募的勞工們手中有錢,也讓郡城的商業漸漸穩定下來。
兩位主簿來了之後,這些政務基本上不用李洵操心,他隻需要偶爾抽查監督,其餘重心便再次轉移到軍務上來。
如今整個河源郡城,護衛營加上燎原守軍總共八千餘人。
比起先前的三千餘人守城,是要從容很多。
但如今他已經占下了肅城,燎原,河原三地,總共掌控的兵馬才一萬四千多人,要守衛這遼闊的土地,人數還是太少了。
尤其是如今占下河原,錢,糧,武器甚至馬匹都多不勝數,擴軍一倍也完全養得起。
所以如今除了繼續練兵,也得把大規模招兵提上日程了。
雖然如今郡城百姓對他很感激,但如今人們的認知,入伍便是終身製,單靠一腔意氣還不知道能招募到多少人,還是得讓百姓們親眼看到參軍的好處。
思索一番後,李洵覺得有必要好好舉辦一場表彰大會,在全城百姓麵前,展示本次斬獲的敵軍首級,讓這次立功的士兵們公開接受犒賞。
如此,既能增強現役士兵們的榮譽感,讓他們獲得應有的讚譽尊敬和物質上的獎勵,也讓其餘適合當兵的百姓們明白,加入他的軍隊,可以殺敵報仇,保家衛國,還可以讓自身獲得光明的前途。
不過,如今的百姓們忙於秋耕,怕是沒心力思考入伍的事,表彰大會也得放到秋耕結束以後才能有足夠的觀眾。
叫來林樂慶提前開始籌劃與準備,李洵又把重點放在練兵與防務上了。
防務上,肅城的兵器製造與運輸是重中之重。
已經過了這麽多時日,也不知道楊進祿那邊,關於火藥的顆粒化進程怎麽樣了。
李洵思躊著此事,正打算派人回去問問,卻沒想到先接到了來自肅城的急報。
送信的信差是留守郡王府的護衛,跑進來的時候氣都沒喘勻就立刻道:
“郡王,肅城出大事了,周郡守說請您務必及早定奪!”
說著就奉上一封有著紅色封泥的信封。
李洵拆開一看,裏頭是肅城代理郡守周應亭的親筆信。
李洵率軍支援燎原後,隻在肅城留下少許護衛營士兵,軍政事務全部交給周應亭定奪。
但這一次的事確實事關重大,周應亭做不了主,所以才送信來請示。
昨晚他收到了驛館傳來的消息——
朝廷派來的欽差大臣到了,已經在驛館下榻。
周應亭信中說,已經想辦法讓人盡量在驛館拖住那位欽差,但具體如何應對,還需讓他示下。
這事李洵早有預料,一直讓驛館的人留意著,以便有所準備。
但先前他未曾預料到自己能有這麽好的機會,今年就打到河原。
事涉前任郡守與欽差,如今肅城隻留周應亭一人支撐局麵,恐怕難以應對。
他得立刻趕回肅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