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攻心之策

字數:2043   加入書籤

A+A-


    郿縣不過魏罃路途上的一段插曲,停留幾日並收攬三族人心後,魏侯的車駕繼續向前。又是一段旅途過後,由眾多魏軍精銳所護衛的魏罃終於抵達了此行的目的地,已經落入魏國之手的秦國都城雍城。雍城城頭,原本的黑色秦旗已經被拿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麵麵赤色魏旗。風中飄揚的烈烈魏旗之下,一隊披堅執銳的甲士默默矗立,站在他們前方的則是上將軍龐涓、司馬孫伯靈。當視野之中浮現那一條赤色長龍,龐涓的雙眼便是一動。“來了。”片刻之後,當魏侯車駕在兩人麵前停住,龐涓與孫伯靈當即上前一步躬身而拜。“臣龐涓,拜見君上。”“兩位愛卿,快快請起。”聲音響起的瞬間,魏罃已然來到了兩人麵前,此時他的臉上盡是一片喜悅的笑容。“寡人從來都以為無論上將軍還是司馬,都是天下之間極擅用兵之人。”“此番對秦大戰交托於兩位之手,寡人並無半點懷疑之心。”“當司馬率軍抵達雍都,當上將軍擊破秦軍主力,寡人心中更是堅定了一件事情。”“有上將軍在,有司馬在,我魏軍當所向披靡。”充滿稱讚的語氣越發高昂,魏罃看向麵前兩人的神情也是越發熱烈。如同龐涓、孫伯靈這樣的良將,天下之間又有多少君主不愛呢?而龐涓、孫伯靈在聽到魏罃的這一番稱讚,臉上也是不約而同地浮現了一抹激動。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自古身懷大才之人都夢想著得遇明君,建立一番留名青史的功業。眼前能夠果斷放手、任兩人放手施為的魏罃,在龐涓、孫伯靈心中同樣是一位明君英主。“龐涓,必當為君上肝腦塗地。”“哈哈哈……”笑著將麵前行禮的兩人扶起來,魏罃帶著幾分爽朗說道:“哪裏說得上什麽肝腦塗地,寡人可是舍不得兩位愛卿如此。”“此次對秦之戰,上將軍、司馬都是居功至偉。等到大戰結束之後,相信寡人的封賞同樣不會讓兩位失望的。”“多謝君上。”“莫要說謝,這一切都是兩位應得的。走,隨寡人一同入城。”說話之間,魏罃已然來到了兩人身旁,一手一個拉著龐涓、孫伯靈二人向著城內走去。三人行至半路,當看到雍都城牆之上張貼著的羊皮,魏罃的腳步卻是停了下來。“兩位愛卿,這是?”“啟稟君上,這是司馬的提議。”聽到魏罃詢問起,龐涓當即上前應道:“雍都剛定,城內人心浮動,司馬一入城便建議末將張榜安民。”“另外司馬還建議末將,當嚴令我軍將士,不得滋擾生事。”龐涓訴說這一番話語的時候,魏罃始終注視著他,雙眼之中一抹欣賞之色隱隱浮現。兩世君臣,魏罃對於龐涓的秉性可謂了解非常。若是在他之下,他可以說是豪邁非常;但若是在他之上或者是隱隱對他有了威脅,不滿也就隨之而起了。基於龐涓的這種秉性,魏罃對於這一對師兄弟的任用可以說花了一番心思的。師兄龐涓坐鎮邊疆,獨領一方軍務,讓他盡情施展他的才能而少受掣肘;師弟孫伯靈處於中央,謀劃魏國對外的一切軍事行動,充分發揮他戰略上的才能。兩人分處兩地,又不互相統屬,這樣能夠盡可能避免矛盾的產生。從現在龐涓的這一番主動為孫伯靈表功的話語,魏罃知道自己這樣的安排至少現在起到了不錯的效果。等龐涓將事情稟報完畢之後,魏罃的目光又移向了一旁的孫伯靈身上。“君上,兵法有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臣以為我魏國若是想要關中秦地安定,當用攻心之策。”輕輕點了點頭,魏罃雙眼之中一抹思忖之色浮現。“攻城,攻心。”……雍城,原本的秦宮之內,魏罃獨自一人安坐在小亭之中。片刻之後,一陣鎧甲碰撞聲響起,幾名魏軍押著一個人來到了他的麵前。“君上,人帶到了。”看了一眼來人,魏罃的目光順勢望向了那些魏軍士卒。“好了,你等先行退下吧。”“喏。”等到幾名魏軍士卒離開,那個被押來的人仿佛絲毫沒有一個作為囚徒的覺悟,自顧自地來到魏罃的麵前坐了下來。“魏侯,就不怕我突然暴起?”聽到他說起這話,魏罃的雙眼之中先是一陣寒光,然後臉上瞬間便是有笑容綻放。“哈哈哈……”“長公子,信不信就在你暴起的瞬間,埋伏於此的甲士將你亂劍斬殺。”“緊接著就是我大魏武卒繼續西進,數百年秦國社稷至此毀於一旦。”“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長公子你。”“哈哈哈……”對麵同樣響起了一道笑聲,緊接著隻見那名犯人,也可以說是秦國長公子贏虔麵露嚴肅之色。“魏侯今日將嬴虔押來不是想要說這些吧?”那日兩軍陣中,眾多魏軍士卒將體力幾近枯竭又身受重傷的嬴虔團團圍困。迷糊之間,嬴虔能夠清晰地感受到,生命力正在飛速地流逝,他也已經做好了為秦國而死的準備。可是等到嬴虔蘇醒過來,他才發現自己不僅沒有死,而且回到了自己在雍都城內的府邸之中。在府邸之內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軟禁之後,今日贏虔終於得以進入宮中,見到了眼前這位之前從未謀麵的對手,魏侯魏罃。注視著對麵一臉肅然的嬴虔,魏罃臉上笑容之中多了幾分欣賞之色。雖然作為對手,但是魏罃絲毫不否認眼前嬴虔的優秀。不僅僅是他,他的父親嬴師隰、他的兄弟嬴渠梁以及上一世令他屢屢受挫的嬴駟,無一不是天縱奇才。莫非上天實在是偏愛秦國,如何秦國君王乃至於公室重臣如此不俗?將思緒拉回到現實,麵對嬴虔就聽魏罃說道:“長公子身為秦人,應當知道襄伯立國吧?”“先祖之事,後世子孫怎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