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必讀 本書為何以“孝”開頭

字數:2230   加入書籤

A+A-




    兩漢以“孝”治國,核心價值觀就是一個“孝”字。任何的法律、道德、風俗都大不過一個“孝”字。
    當然漢代“以孝治國”政策產生的原因是多樣的,包括曆史原因、現實原因、發展原因等等。
    本書不科普“孝”的曆史和原因,但這個政策在當時有一個重要影響便是“孝”是對人道德評價最重要的一個方麵,凡不孝者,連活著的權利都沒有。
    陳蕃任樂安太守時,郡內有一個名叫趙宣的人,父親去世,他把父親埋葬以後,自己住在墓道中,服喪二十多年,名聲震動州郡。地方官把他推薦給陳蕃。陳蕃與他相見,問及妻子兒女,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是在服喪期間出生的。陳蕃大怒,遂致其罪。孔融任北海相時,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孔融於是將此人殺了。
    而司馬芝因為孝順,連強盜都不殺他。
    以孝治國的核心體現,是在選官製度上。
    前196年,漢高祖劉邦下求賢詔,令從郡國推舉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漢代察舉製度的先河。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於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詔郡國每年察舉孝者﹑廉者各一人,形成“舉孝廉”製度。
    這是在兩漢時期當官最高大上的一個方式。與其他當官途徑相比,類似於進士和同進士的區別。
    不過這條政策也導致了很多人矯偽飾行,沽名釣譽,請托權貴,以獲取孝廉的美名。
    有一個叫許武的人,被推舉為孝廉。他考慮到兩個弟弟還未顯名,為了使他們出名,同他們商議後,便召來全宗族的人,把家產分為三份,他自己的那一份皆是肥田廣宅,兩個弟弟所得家產既少又差。但兩個弟弟一點都不與兄長爭執,宗族和鄉裏的人都稱讚兩個弟弟的謙讓而責備兄長的貪鄙,結果兩個弟弟被推舉為孝廉。事後,許武又召集宗族的人,向他們說明真相,並說:“我現在的產業比分家時增加了三倍,現將所有的財產全部分與兩個弟弟”。於是許武的名聲大振,後被調至中央任長樂少府。
    所以我一直認為,臥冰求鯉的王祥的後母朱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之一,用她自己一個人的名聲,讓王祥、王覽兄弟二人名揚天下,並建立了琅琊王氏這個大家族。
    二十四孝,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的,與這也有很大原因。
    比如“埋兒奉母”、“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湧泉躍鯉”、“刻木事親”,其故事性已經假的不能再假,完全背離了科學規律,但就是為這個時代所推崇。
    而一個人到底“孝不孝順”,主要還是社會輿論說了算。所以掌握著社會輿論的世家大族,憑此控製著選官製度。
    這些人相互表演,又相互吹捧,所以上升通道完全為世家大族所壟斷。
    所以穿越到兩漢時期,沒個孝子的名頭,真不好意思出門。而一個孝子的身份,是你未來走向成功最重要的基石。
    附:東漢末年三國)度量衡
    古代的度量衡,各個時代、各地亦有相差,或者說本身就存在誤差,現在亦無統一數據。筆者此處隻提供一種,作為閱讀參考,未必準確。
    長度:
    1寸為2.34;10寸為一尺,23.4;10尺為一丈,234;10丈為一引,23.4;
    1步為6尺,1.4;1裏為300步,420;
    重量:
    24銖為1兩;16兩為1斤;30斤為1鈞;4鈞為1石,約30kg左右正好相當於現在的一半)。
    容積:
    10升為1鬥;10鬥為1斛,約為20。
    理論上1斛相當於1石,物體因為密度不同,導致相同體積,重量不同。而且古代大鬥、小鬥之分,有資料1斛相當於130斤,有資料1斛相當於3040斤,相差天壤地別。所以雖然東漢稱呼糧食都用斛,但為了方便閱讀,文中用石。
    麵積:
    100步為1小畝,約196㎡;240步為1大畝,約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