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脫因帖木兒

字數:4379   加入書籤

A+A-




    大明公務員第二十八章脫因帖木兒第二十八章脫因帖木兒
    脫因帖木兒老了。
    他也知道他老了。
    馮勝都感到了自己身體的虛弱,感歎自己不負當今之勇了。脫因帖木兒更是如此。隻是,而今局麵之下,元朝沒有相,也沒有將。他隻能勉力支持。希望能將大元朝廷支持下去。
    脫因帖木兒從來不覺得自己是第一流的人才。不過是兄長的跟班而已。
    而今他最常想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兄長還活著,他會怎麽辦?
    這也是脫因帖木兒,最終決定,與自己的老對手在這裏碰一碰的原因。
    其實,他並不是為了能取得多大的勝利。而是為了勝利本身。
    雖然殘元已經破敗成而今的局麵,整個中樞沒有十萬騎兵了。但是脫因帖木兒在一次又一次戰敗之中,重新站起來,在王保保的教導之下,單純論個人才能,他其實並不弱馮勝多少。
    但是說這個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戰場從來不是一個兩個人的才能決定的。
    脫因帖木兒其實也知道,明軍在東北建立衛所的可能性不高,不是不想,是不能。沒有足夠的人力,什麽事情都做不來。
    隻是,自從洪武十四年之後,相安無事近十年的明朝大舉北上。幾年下來,元朝這邊,就沒有打過一個勝仗。士氣凋零之極,否則也不會出現納哈出這個級別的將領投敵。
    更是雪上加霜。
    元廷內部就有議論,要不要堅持下去,能不能堅持下去。
    上上下下都在這樣議論,脫因帖木兒終究不是他的哥哥,有著毋庸置疑,讓皇帝都驚懼的威望。在這一件事情,也顯得很無力。但是脫因帖木兒與他的家族,一輩子都在與大明作戰。
    是決計不會投降的。
    脫因帖木兒已經感覺到了,大元正在最虛弱的時候。熬過這一代人,大元就有可能浴火重生。
    原因在於什麽?
    就在於多難興邦。
    大元剛剛退回草原上的時候,其實中樞還是中原的一套。但中原的那一套根本不適合統治草原。才有屢戰屢敗的情況。而時間是最大偉力,而今二十年過去了,當年在中原就身居高位的大臣,已經不錯了。
    皇帝都換了兩個了。再加上塞外的寒風,最不待見老人的。
    當今的故人已經不多了。
    而更多從小在草原長大的小輩們漸漸雄起了。
    這些小輩們恢複了先祖的傳統,從小騎羊。長大習騎射,在朔風之中長大,受得了冰天雪地,啃得了比石頭都硬得牛肉幹。喝得了馬尿。不是酒,是真的馬尿,在騎兵長途奔襲的時候,有時候馬尿就是唯一的水源。
    雖然脫因帖木兒知道,這不是他們這些長輩想要的。畢竟,誰不想孩子們安安全全的長大的。但是這些孩子們是承受了遠超過中原的夭折率。不知道多少孩子都沒有長大。
    是大自然挑選出來的勇士。
    他們之中,一定有能夠成功駕馭草原的人才。
    而今他現在能做的,就是撐得住。能讓他們好好地長大。
    其實,現在的元朝很難說是一個遊牧王朝,他有很多中原王朝的特性。同時,也對遊牧生活很不適應。這種情況下,限製了蒙古人發揮遊牧民族的特性。脫因帖木兒的看法,並不能說。朱棣北伐最大的敵人,瓦剌馬哈木,算起來,就是元朝退出-中原之後出生的。
    隻是元朝的中央朝廷沒有等到那個時候,卻不是現在的脫因帖木兒所能想到的。
    “大人?”一個蒙古將領走了過來,說道:“剛剛得到消息,明人在鬆花江上築城了。”
    脫因帖木兒說道;“在什麽地方?”
    這個蒙古將領說道:“大人,就是鬆花江上遊,剛出長白山出來,距離遼河最近的地方,也就是明人造船轉運糧食的地方。”
    這個地方,從後世地圖上來看,應該在長春市境內,但是實際上,古今差別之大,不知道該如何描述了。所以隻能圈定一個範圍,而不是具體地點。
    脫因帖木兒陷入沉思之中。
    他首先想到的,這是不是馮勝的陷阱。
    他與馮勝老對手了。對對方的風格,用兵習慣,都不需要再熟悉了。故而,他才不敢輕易相信,大明準備在這裏築城。而今即便是,他也未必要下手。
    他要再等一等,再看一看。
    脫因帖木兒說道;“繼續探查,看明人退兵了沒有。對了,派幾個人遠遠地盯著這裏。看他們是真築城,而是假築城。”
    ------
    三根繩子綁在一塊原木上,三人同時用力,就將原木給高高地拋起,然後重重地落在地麵上,這就叫打夯,用來建立地基的。也是修建城池的第一步。
    在何夕的安排之下,葉旺調集了兩個衛所。在這裏修建一個城堡。大抵長寬都一裏的四方城,與外麵的鬆花江碼頭相互聯係,成為大明在鬆花江流域第一站。
    藍玉看著這樣的場景,對何夕說道;“我看你是來真的。”
    大軍已經開始撤退了。而藍玉是撤退的第一批。原因很簡單,藍玉功勞太大了。總要讓給別人的。藍玉留在後麵也不可能有仗打的。藍玉索性就先走一步。
    故而第一批通過遼東回到大明境內。
    也是何夕建立起的糧道,讓馮勝改變了計劃。決定沿著鬆花江南下,進入遼東。然後回到北平,再決定如何回到各軍駐地。
    何夕說道:“永昌侯說得對。我正有此意?不知永昌侯意下如何?”
    開發東北,是何夕一直以來秉承的目的。這一次鬆花江之行,讓何夕更加感覺到了東北的富饒。雖然而今的東北,並沒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但是廢物的黑土地,足夠讓人垂涎三尺了。
    雖然說,何夕也知道,大明整個北方都缺人,嚴重缺人。但是朱元璋不是已經有了計劃了。高麗五百多萬人的。足夠做很多事情了。
    麵對如此捉襟見肘的勞動力。何夕不知不覺地,也不覺得朱元璋的計劃,有什麽不好的了。
    隻要給他人,何夕不管這人是從什麽地方來的。甚至何夕覺得,與其在高麗為人奴婢。還不如來大明當自由民的。
    藍玉說道:“我有什麽意見?當然沒有意見。放心吧,高麗的人丁,我給你弄過來。”
    藍玉這一句話,好像是看透了何夕的心思一般,讓何夕渾身一震。讓何夕說不出話來。
    藍玉見何夕的樣子,哈哈一笑,說道;“上次我回京的時候,陛下親自交代了,在此戰之後,任我為征東將軍。有這個口風在,我才在一直觀察你。覺得你這個人還行。怎麽樣,你什麽時候準備好?我已經等不及了。”
    何夕說道:“怎麽可能準備好?這一場大戰下來,遼東幾乎每一個男丁都動用了。今年春耕,隻是老弱病殘在做。我已經盡可能消減人手了。還配很多新農具,下麵才保上來,大抵不會影響太大。”
    “其他方麵就不用說了。今年估計是打不了了。”
    藍玉說道:“你要抓緊了。因為,我如果沒有猜錯的話。明年還有一場大戰。”
    何夕有些奇怪的說道:“明年,我怎麽沒有聽到風聲?”
    以何夕的地位,前線動兵,他一般是知道的。最少不會隱瞞。
    藍玉冷笑一聲,說道:“不是你放出的風聲?你如果不說元廷的位置,這一戰或許能晚上一陣子,但是你既然提醒了,誰不想立這個不世之功?”
    “你放心吧,明年太平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