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北巡的風聲
字數:4433 加入書籤
大明公務員第八十四章北巡的風聲第八十四章北巡的風聲
何夕細細一想,也在情理之中。
清丈天下,需要太多的數學人才。而今全國,有體係化的算學人才培養的。也隻有國子監與工理書院了。國子監是當初何夕加上去的。而工理書院,不懂數學的人,搞什麽科學啊?
何夕對這個消息,又是高興,又是無奈。
高興是,清丈天下定然會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兩個學校能參與其中,也是重要的資曆。今後國子監體係在大明影響有更大。未來真能做到,所有官員出自學校。那麽他這個國子監派係的首領,權力可就大太多了。
還有工理學院。在此之前,很多人看都是一個工匠的學校,根本不是正道。而工理學校,能參與如此國家大事之中,雖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還不如國子監,但是也不會將工理學院看成歪門邪道了。
這對何夕來說,就是一個重大的利好。
中國人是最現實的人。對神佛都是神佛給什麽好處。才會信服,對學問也是如此。民間沒有官方那麽多彎彎繞繞。對於百姓來說,有用沒有用。就是衡量學問的最高標準。
有用沒有用,一是指有沒有實際技能。老百姓對一技之長,是很追求的。所謂家有千金,不如一技傍身。而今工理學院數年之內,依據在南京周圍打響了名聲,而這一次清丈,更是會讓工理學院將名聲傳遍天下。
二就是能不能當官。
畢竟對於老百姓來說,當官才是最大的好處。而今工理書院,為朝廷辦事,真正辦成之後,少不得一些人會賜官身,或者幹脆調入衙門之中。畢竟而今明初還不是讀書人一家獨大的。各種出身的官員都有。
雖然說將培養好的技術人才,派去當官。是嚴重的浪費人才。畢竟而今大明技術人才缺口太大了。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太符合中國人學而優則仕的觀念,而符合這個觀念之後,就有了大量百姓追捧。
將來的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對何夕最大的問題是,他源源不斷的人才庫,給斷了。
何夕說道:“你準備了什麽方案?”
何夕知道黃子澄絕對不會是那種隻提問題的人。一定有預備的解決方案,或者說需要何夕支持的地方。
黃子澄說道:“而今隻有一個辦法。卻需要老師來決定?”
何夕說道:“什麽事情?”
黃子澄說道:“我研究過,這一批高麗來的人,其中有很多人可以一用,而且高麗人大多不通漢話,唯獨那些人懂高麗話,也懂漢話。”
何夕說道:“你知道你在說什麽嗎?”
黃子澄說道:“知道。”
何夕知道黃子澄說的是什麽人。就是從高麗遷來的高門大戶子弟。不得不承認,雖然高門大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讓他們在素質上比一般人要高。
如果沒有變故的話,這些人將來會是高麗,或者朝-鮮的高官大臣。但是而今卻成了遷民,更是有很多人與大明有著血海深仇,如果沒有大明,他們與他們的家族,萬萬不會變成這個樣子的。
而今啟用這些人。是用風險的。
很大的風險。
但是,同樣的問題。也擺在麵前,高麗人大多不懂漢話,這麽多人的遷徙,翻譯肯定是不夠用的。而這些人世家子弟,自然是最好的翻譯。這就是很多世家大族,屢滅屢興的原因。
讀書人在這個時代,就是少數的。
何夕沉默了片刻,說道:“你隻要有把握,不出事,就去做吧。總要給出路。不然,這些人沉淪下僚為危害更大。”
黃子澄說道:“大人所言極是。其實,我也與一些交談過,發現並不是所有世家大族都受到高麗王室的好處,世家大族之中,更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受到大族的好處。而今他們從家族之中脫離出來,能自力更生,隻要有出路,他們也不會亂來。當然了,有一批人我盯死了,已經決定,讓他去撫順挖煤了。”
何夕一愣,看著黃子澄。
曆史上那個道德君子,估計是不在了。而今黃子澄商議人情練達的幹吏。很多時候,自然有懷柔之處,但是該行雷霆手段的時候,也不會手軟的。
挖煤很苦。也很危險。
撫順其實還好。撫順煤礦是露天了。後世撫順的露天煤礦,是挖開了幾十米的土層之後,才挖開的。而今的所有露天煤礦,在後世不過是一個苗床而已。隻是後世煤炭開采量,是這個時代遠遠不能相比的。沒有大規模機械開采之前,即便挖上幾十年上百年,也未必比得上後世挖一年。
故而而今還沒有到需要挖井的地步。
當然了,何夕對煤礦上的保障還是可以的。
再加上露天開采的原因,死傷很少。但是高麗的世家大族子弟是什麽樣子。不敢說五體不勤,但也決計承受不住煤礦上重體力勞動。很有可能死在煤礦之下。
而今,即便不死,在黃子澄的語氣之中,何夕也嗅到了打入另冊的味道。他們不管有多少才華,在原來的曆史上何等風光,估計都要一輩子挖煤了。
何夕對黃子澄這種手段很滿意。
並不是讚同這種手段處理事務,而是對人。
黃子澄是正統儒家教育出來的人。他內心之中仁者愛人思想很重,不能說不好。但是有時候不能過於迂腐,否則就是腐儒了。所以,黃子澄做出這樣的事情,是真正想明白了。隻是小仁乃大仁之賊。
如果是藍玉做這樣的事情,何夕就要皺眉了。
藍玉從小在戰場上長大,見得殘酷的人事情多。不將人命當回事情的時候太多了。如果藍玉讓何夕提意見。何夕定然要藍玉多讀一些儒家的書。化解一下藍玉身上的殺氣。也明白什麽叫做規矩。或許將來能有一個好下場。
何夕說道:“糧食夠嗎?”
黃子澄說道:“夠的。朝廷每年海運就會運輸超過百萬石糧食到遼東。而且這一次也有萬餘匹戰馬,通過海路販賣到遼東。一旦這路子走通了。我遼東除卻木頭,藥材,之外,就又有一個重要商品。南方商人帶來的糧食隻會更多。不會少的。”
何夕早就有規定,來遼東買東西,隻能運糧來,即便不全部是糧食,也必須有大部分是糧食,否則不能交易。
這些糧食更是何夕在遼東做事最大的籌碼。
何夕說道:“去年收成不好,今年春耕怎麽樣?”
去年因為戰事的原因,幾乎所有男丁都支前了,耕種都是女子小孩子老人做的。自然糧食減產。不管外來糧食多少,本土造血功能是最重要的。
黃子澄說道:“今年春耕沒有問題。而且從所有遷過來的百姓都在開墾土地,我保證,三年之後,遼東的田畝能翻三倍有餘。遼東一定能成為北方糧倉的。”
何夕歎息一聲,說道:“真能看到那一天就好了。”
何夕抽出一張圖紙,正是遼河的地圖,但是上麵有幾十道不同走向的河渠,卻是而今遼東沒有的。這是何夕找了很多水利專家,與實地情況結合,得出的方案。
將遼澤之中挖掘出河道。讓原本平地數尺水的遼澤的水,聚集在河道之中,成為遼河的支流。治理這些沼澤地,以排水為第一。隻要水能排出去,下麵的事情就好辦了。
隻是何夕不知道,這個計劃需要幾年。
“老師,有一個小消息,不知道您知道不知道。”黃子澄猶豫了一下說道。
“什麽消息?”何夕問道。
黃子澄說道:“陛下有意北巡,而且會來遼東。”
“什麽?”何夕一驚,說道:“我怎麽不知道啊?”
黃子澄說道:“這僅僅是傳言,不保證真實,反正風吹得遍地都是。”
何夕知道,有時候小道消息比正式消息更準確。看來,他也要打聽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