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北巡

字數:4117   加入書籤

A+A-




    第八十五章北巡
    何夕不用打探,不數日。陛下北巡之事,已經傳遍天下了。
    朱元璋北巡的路線,乃是巡運河北上,到開封,然後過黃河,一路到北平,在北平停留一段時間,然後再定行止。或許朱元璋的心中早有預案。隻是還沒有宣之於口。
    清丈詔下達之後,江南地域,並不是很太平的。但是太子親自出鎮蘇州。而且江南重地,之前是張士誠所有。當初大明打下這裏之後,就狠狠震動了一番,二十年來,餘威尚在。
    並沒有什麽大問題,縱然有一些人用各種辦法暗中抵製,反抗。但是朝廷隻算粗不算細,反正你們這裏報上來數目,與熱氣球估測出來的不一樣。那就一定有問題,打回去重做。一次兩次不行。第三次,就會由京師戶部調遣精兵強將。去代替他們清丈了。
    太子當國有年,自然有自己的班底,也有自己的手腕。在這一件事情上,太子也是樂意去做的。隻有小亂,沒有大事。蓋因太子也知道,同樣一件事情,落到他手中,與自己父皇手中,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處理方式。
    朱元璋這才放心北巡。
    這一次朱元璋北巡,帶了一個很大的班子,其中最重量級的人物,不是別人。就是韓-國公李善長。
    聚寶門外的碼頭之上,無數龍鳳旗幟,遮天蔽日,朱元璋的龍舟相當之大。大到將外秦淮河給堵住了。必須在兩岸安排纖夫,才能拉動龍船。但這一條船,也隻能走長江一段,到了揚州,進入運河,就要換船了。
    雖然說朱元璋做事並不奢靡。但是很重視體統,他之所以要這樣的排場,並不是,他想要這麽大的排場,而是皇帝就應該有這樣的排場。他排場小了。不會有人覺得,朱元璋勤儉節約,愛民如子,隻會覺得大明朝虛弱無比,連排場都撐不起來。
    後世有很多老板,用大半身家弄一輛好車的邏輯是一樣的。
    用不來多少時間的龍舟尚且如此。其他排場更不用說。出動了整個長江水師護航。更動用京營數萬大軍。前呼後擁。
    這還僅僅數出行的排場,此刻太子帶著整個南京城的文武百官,來送行,更是堵塞了聚寶門內外。連南京城東南方向好幾個城門一並封鎖了。不許進入。
    朱元璋說道;“太子留步吧。京城的事情就交給你了。南方如果有軍情,就去請魏國公參與,其他方麵的事情,你自己拿主意吧。不要忘了我交代給你的頭等大事。”
    太子行禮說道;“兒臣不敢忘,請父皇放心,南方數省清丈,決計沒有任何問題。”
    朱元璋說道;“這是國家大政。殺得人頭滾滾,也要做下去。”
    太子說道:“是。”
    朱元璋目光掃過來送行的大臣們,幾乎所有大臣都不敢與朱元璋對視,目光與朱元璋的目光一觸,就深深低下了頭。朱元璋的目光落在徐達身上,說道:“魏國公,南方軍事,就交給你了。”
    徐達雖然病愈了,但是身體越發虛弱了。早已免朝了。今日來送行,看上去都清瘦了許多,並不是當初衝鋒陷陣的大將了,反而好像是一個幹瘦的老人。不過,無所謂,哪怕徐達臥病不起。隻有他有一口氣在,就足夠震懾天下。
    徐達說道;“老臣定然不負所托。”
    朱元璋一擺手,就轉身登上了龍船。後麵的大臣深深拜倒在塵埃之中。隻聽一聲呐喊。無數人一並拉纖,再加上大帆緩緩地升起,好一陣子,才發展一聲尖銳的摩擦之聲。
    整個龍船緩緩動了。
    朱元璋在龍船之上,也感受到腳下一震。不過,很快就恢複平靜。即便是龍船緩緩地前行。朱元璋也沒有感到多少顛簸。
    朱元璋說道;“李先生,這一次李先生陪朕看一看大明的大好河山,說實話,李先生當年致仕之後,離朕而去,朕一直深表遺憾。今日,也算是重述舊緣。”
    李善長咳嗽一聲,說道:“陛下,老臣老了。八十多歲的人了。實在不堪顛簸。還請陛下放過老臣。”
    朱元璋大笑說道;“李先生哪裏的話。這分明是老當益壯。哪裏顯老?”說到這裏朱元璋悠悠一歎,說道;“其實朕也老了,這一次出來,也想看看大明的大好河山。就想起李先生一起。”
    朱元璋這一句老當益壯,可是話裏有話。
    朱元璋用海外利益分化勳貴們。很多勳貴都願意了。特別是陸仲亨是其中代表。此刻的陸仲亨在南洋大有不想回來的意味。至於,南洋那邊很多官員彈劾陸仲亨,什麽貪得無厭,各種貪汙受賄,等等。朱元璋權當沒有看見。
    甚至有人暗地稱呼陸仲亨為錫侯。
    為何如此?一方麵,就是陸仲亨在舊港外島發現了錫礦之後,就看上了這一門生意。東南亞一帶本來就產錫礦。陸仲亨在做買賣上,還是很機靈的,他用自己的權勢,壟斷了東南亞錫礦的生產。反正在大明主導的貿易體係之中。誰家的錫礦都必須讓他點頭,否則,陸仲亨就會讓他們知道,在南洋該怎麽做人。
    陸仲亨為代表,更是有大量勳貴南下。隻是,勳貴之中,有一批李善長的死忠。死硬無比。
    一開始,這一批勳貴,是看不上海上的東西的。但是他們沒有想到海外如此賺錢。之後再想參與,就晚了。
    海外各地,一個蘿卜一個坑。他們想吃現成的。先行的人不答應。就如同陸仲亨,誰敢搶他的生意。他敢在朝廷上,上演全武行。
    吃不到大頭,吃一些邊邊角角的,他們還不樂意。
    於是,他們就想在政治上,有所動作。簡單,就是得不到就毀掉。當然不是真毀掉。而是給這些既得利益看,你們如果不分我一杯羹。那麽這一桌子菜,誰也不要吃了。
    雙方之前的情分,也蕩然無存。
    此刻沒有鬧得太厲害,完全是矛盾還沒有升級。但是時間長了,肯定會鬧出事情來的。
    朱元璋其實對這一件事情,是樂見其成的。
    對付一個龐大的淮西集團,朱元璋也不懼怕,隻是就要動蕩一些,動作大一些。多殺一些人而已。後果也嚴重一些。而今分成兩派,更好對付。如果說,朱元璋沒有準備對大明動大手術。他完全可以居中調停,讓雙方殺得血流成河。兩敗俱傷。
    正是因為朱元璋要變法。所以他才要求,在其他地方穩定。
    大明勳貴是權力頂尖一批人。而這一批對海運反應遲鈍的人。都是在原本在土地兼並上,占有優勢的人。無他,陸仲亨為什麽拚命出海,不就是他家雖然有爵位,但是除卻爵位都是空的。沒有其他進項。
    而這些對海運遲鈍的勳貴。都是大地主,有很大莊園。這些莊園有些是合法的。是朝廷賞賜的。有些的來曆就不好說。有些幹脆是隱田。他們權勢滔天。想在黃冊上動手腳太容易了。
    也就是說,朱元璋這一次清丈要對付的人。與李善長身邊的人,不能說完全是一夥人,但也有相當部分的重合。
    這就是朱元璋這一次出行,一定要帶上李善長的原因。
    這一批勳貴,朱元璋並不是太在乎。畢竟,大明六國公。常茂被貶,常家的代表是藍玉,藍玉在高麗打仗的。很明顯不想管事。馮勝在北平。他滑不溜秋,也不會亂來的。申國公早死,鄧鎮一個小輩,也不敢冒頭。李家也是同樣的道理。李景隆老爹不在,全部仰仗朱元璋。更不要說反對意見。徐達與湯和,是朱元璋的鐵杆。
    而且湯和更是第一批進入海運的人。賺的不少。隻是湯和不貪,主動收手了。
    唯有李善長。
    那一批勳貴,什麽侯什麽伯。在朱元璋心裏根本不算什麽,就如同灰塵一般,彈指可去。唯獨李善長。他是如同徐達一樣的人物。哪怕垂垂老矣,隻要有一口氣,在不能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