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大時代的開端

字數:4293   加入書籤

A+A-




    第一百零二章大時代的開端
    其實何夕很早就研究水泥了。
    隻是這裏麵有很多問題,何夕也隻能提供思路。讓工理學院一爐爐的燒。而今已經差不多了。有了最初的配方了。
    有了十萬兩一定能成。不,甚至用不了十萬兩。多餘的經費可以用在其他事情上。
    朱元璋說道:“朕在南京做的事情。你知道吧。”
    何夕心中一凜,知道正題來了。
    何夕很長時間沒有與朱元璋談過了。這一次,幾次與朱元璋相處,都沒有交心。他也有很多想法告訴朱元璋。
    何夕說道:“臣聽說了。隻是遼東沒有接到清丈的旨意,這是?”
    朱元璋說道:“朕故意的。你在寧波待過。你覺得遼東與江南最大區別是什麽?”
    何夕說道:“應該是人口。江南人口繁盛。而遼東人口太少了。人少了什麽事情都做不成?”
    朱元璋冷笑一聲,說道:“人多了就能做成事情了?天真。我知道你之前,想在江南興建紡織業。你覺得會是什麽樣子?”
    何夕說道:“大概影響會更大一些。反對的人也更多一些。”
    朱元璋冷笑一聲,說道:“不僅僅如此。你會發現,你如果想用人。必須是世家大族之人。最後,你的弟子,大多是當地的讀書種子。將來,你一死,你的一切被他們接管。或許你還有一二忠心的弟子,想要傳播你的想法。要麽被排擠,沉淪下僚,要麽遠走他鄉。重新開始。”
    “因為,朕就是這樣的。”
    說到這裏,朱元璋也不由帶著幾分惆悵。
    何夕也頓時明白了。這不就是朱元璋的處境嗎?
    朱元璋從兩淮起家,真正站穩腳跟就是在江南。但是在江南之後。與當地大族合作。與世家大族合作才有了根基。這些年來,朱元璋對於這些世家大族。又愛又恨,有鬥爭有妥協。
    如果按照曆史上的進程,最後朱元璋還是放任了朱元璋與這些人靠攏。
    其中義門鄭家,就是一個典型。數千人按照族譜一起生活。人人都沒有私產。全部都是族中的。形成了一個大家族。而族長的權力,在族裏麵是絕對的。
    即便是有族人做了大官,在外麵哪怕是一品大員。回到家中也要列位於族長之下。
    其他大家族,未必有義門鄭家這麽極端。但是也是同樣的道理。有了這些大家族。大明朝廷管理地方很容易,隻需與族長對接就行了。根本不用費多少力氣。就能征集到地方的錢糧。但是也很難。
    因為一個政府的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就要看能管到哪一級的。直接管理到人。動用人力物力也是更多的。但是如果朝廷管理人以族為單位。那地方官估計還不如地方大家族的族長。官府想辦什麽事情。必須聽地方大族的。否則寸步難行。
    這不是而今的大明。
    畢竟朱元璋還活著。誰敢造次。但是這是以後的大明。
    人有壽命,一個強人再強大。隻能壓製一個時代。不能壓製一個階級。
    朱元璋很清楚這一點。這也是沒有何夕的曆史上,朱元璋最後的選擇。或者是,朱元璋壓根就沒有得選。朱允炆的性子,隻能走與地方大族合作的道路。而相傳朱允炆出逃。更是在義門鄭家藏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有義門鄭家的人誓死追隨。
    何夕也不得不承認,朱元璋說得對。他如果在江南做這些事情,大抵與朱元璋在江南的局麵。差不了多少。
    朱元璋說道:“遼東就不一樣了。大亂之後,一張白紙。看似什麽都沒有。但是地方上都是以小戶為主,連四世同堂都很少見。根本不要多大家族了。南方聚族而居的太多了。而是北方。一家都在十人以下。最多的是三四人的小戶。你知道為什麽?”
    “蓋因,靖康之後,北方戰亂不知道多少年,什麽世家大族要麽死絕了。要麽早就遷徙到江南了。你去數數,而今的江南大族,一半以上都是靖康前後遷入江南。”
    “故而宗法尚存。而在北方。早就不知道這些了。即便宋訥名動天下,號稱廣平宋氏之後,唐丞相宋璟,但是所謂滑縣宋家,門戶如何?你或許不知道。宋訥一出頭。宋家其他子弟,爭先攀附。甚至有想投奔門下做奴婢有之。隻是宋訥方正。不肯受此非禮之舉。但是北方臣子大多如此。南方大族,上數十代,列代祖宗,清清楚楚。北方大戶。素無二百年之門第。即便是五服之內,為奴仆者,有之。”
    “遼東更是幹淨。活下來的人。要麽是釜底遊魚,要麽是山東移民。都已經打散了。並以軍法勒之,你才覺得如臂使指。如果你在南方。哪裏能有這樣的事情。”
    何夕萬萬沒有想到,朱元璋派他來遼東,還有如此的深意。
    一時間,他內心之中回顧了一下。
    北方,臨海,有大量煤鐵資源。也隻有這裏了。
    何夕說道;“兒臣不知道父皇如此愛護。”
    朱元璋說道:“關於未來的事情,朕想了這麽多年。終於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朕是或許能看懂,但是到能做出來,還差著十萬八千裏。所以這件事情隻能你來做了。隻是,朕讀書,也是有一個小心得。你要不要聽聽。”
    何夕說道;“陛下請講。”
    朱元璋說道;“新的生產方式或者生產關係,不會在舊的生產方式發達的地方產出。而是舊生產方式的邊緣地帶發生變革。西方崛起是這樣,蘇聯也是這樣。所以,你的事業,就在這裏。在北方。”
    “我回去之後,就讓安慶過來,與你一家團聚,十年之內,不要想南京的事情了。”
    何夕說道;“請父皇放心,我一定會給你看一個嶄新的世界。”
    朱元璋淡淡說道:“朕不知道那個時候能不能看到了。”
    何夕聽朱元璋這樣說,心中忽然一動,才覺得朱元璋說的這個時間節點有問題,為什麽是十年,而今洪武二十年,十年之後,就是洪武三十年,而朱元璋駕崩於洪武三十一年五月。
    這一切,真的事情巧合。
    或者說。朱元璋內心之中,更有謀算。
    何夕不知道,也不敢多想。
    朱元璋說道:“朕有一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你。”
    何夕說道:“陛下請講。”
    朱元璋說道:“朕要遷都北平。或者說北-京。這一件事情遲早要做。不如朕來做。”
    何夕聽了朱元璋此言,再聯係到朱元璋之前所言,一時間有一些恍惚。別朱元璋大手筆給鎮住了。
    絲絲脈絡終於聯係起來了。
    朱元璋這是要對大明改換根基。
    因為遷都這一件事情,本身就與變法有聯係。最典型的是北魏孝文帝,他就是將北魏都城從平城遷到了洛陽,讓北魏根基,從拓跋氏以及遊牧部落權貴,變成了北方漢人集團。
    讓北魏有了更高上限。同時也埋下了北魏分裂的種子。
    如果,單單說遷都。何夕不會這麽想。但是結合朱元璋之前所言。何夕豈能不明白。
    朱元璋認為,在南方這種傳承幾百年的宗族根深蒂固。他能壓製一時,不能壓製一世。一個人是不能戰勝一個階級的。能戰勝一個階級的,隻有另外一個階級。
    而遷都,將都城從南京到北-京。並不僅僅是一個遷都,而是從舊生產關係根深蒂固的地區,來到舊生產關係的邊緣地區,將大明朝廷原本的支柱,也就是地主階級,換成新的支柱。
    而這個新支柱,就是何夕來打造的。
    這樣大手筆,注定了大明未來十年,決計不會平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