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遷都準備

字數:4400   加入書籤

A+A-




    第一百零四章遷都準備
    何夕回過神來,發現朱元璋在注視著他。朱元璋說道:“你懂了嗎?”
    如果何夕剛剛來大明,或許看不懂朱元璋下得這一盤大棋,此刻在朱元璋的教導之下,早就不是吳下阿蒙了。立即點頭說道;“兒臣明白。”
    朱元璋說道:“你明白就好。你肩上的擔子很重。首先,遼東一年最少能夠供應北-京四百萬石糧食。你這個數目你應該清楚。”
    何夕暗暗叫苦,蓋因而今整個遼東糧食產量也未必有四百萬石。這不是翻幾倍,而是最少十倍,因為供給北-京四百萬石糧食,那最少遼東要產出一兩千萬石糧食才行。因為人是要吃飯的。總不能讓下麵人餓著肚子將口糧交出來吧。
    那是逼人造反。
    但是何夕更明白,四百萬石的重要性。
    何夕說道:“這是漕運的數目。”
    是的,漕運。
    朱元璋已經在推演未來北-京與南方爭權的可能性了,想來想去,無論如何都覺得,漕運是一個要害所在。不管是海運,還是漕運。都是將北-京的糧食安全寄托於南方。
    將來在政爭之中,就很被動。
    什麽?大臣們不會這麽無底線?
    天底下最髒的地方,一個是朝堂,一個青樓。決計不要高估未來鬥爭的殘酷形式。
    朱元璋自然要排雷。
    所以,他對遼東如此支持。蓋因他知道東北未來是大糧倉。有了這個大糧倉之後,北-京對南方就更硬氣了。
    不過,這一件事情何夕還是有底氣的。
    原因有二,第一是,高麗。也就是朝-鮮半島南部也是有大量良田的。
    就朝廷半島本身來說,自然是山多田少。但是朝-鮮半島南部很多地方都是盛產大米的。雖然說過後世朝-鮮半島糧食不夠吃,那是與人口數量有關係,而今整個東北,東北三省,外東北,朝-鮮半島。加起來也沒有一千萬人。
    再加上一直在遷徙人口。朝-鮮半島的糧食一定會有剩餘的。
    這會給遼東一些幫助。
    第二,就是提供四百萬石糧食,未必全部要產於本地。
    在明中晚期,江南依舊負擔大量的糧稅,但是他們都是從湖廣采購糧食。何夕也可以做這一點。再加上海運的便捷,不僅僅可以從江南,從兩廣,還可以從安南,南洋總督府采購。
    當然了。對外采購,僅僅是一個補充。如果何夕手中沒有足夠的糧食壓盤的話,也是容易被人所製的。
    在東北糧食產量不足的時候,未必不能做一些手段,但並不是長久之計。
    朱元璋說道:“第二,就是北-京的戰略安全。蒙古必須被肢解。漠北必須被征服。這一點,我不會讓你一個人做。不過將來北征的時候,大概指望不了南邊,你心中要有一個心理準備。”
    朱元璋此言,不是沒有原因的。
    北方最大的劣勢是什麽?是戰略安全。
    如果蒙古在,北-京距離戰線隻有兩三百裏。兩三百裏,如果在江南水鄉,或許是一道跨越不過的天險。但是在北方,尤其是草原上,最多是一兩天的路程。所以大明能防禦的就那幾個關卡。即便塞外有一些城池,敵人真想繞過的話。
    那也是很容易的。
    所以,北-京處於危險之中,那麽其他的都不要談了。
    更容易被動。
    何夕心中暗暗叫苦,因為他發現,他在遼東,恐怕要同時支持兩場戰爭。一場是藍玉征日本之戰。另外一場,就是掃平漠北之戰。這負擔太重了一些。
    朱元璋將他當成了點金手了。似乎一下子,就能變出很多物資了。
    何夕說道:“兒臣盡力而為。”
    朱元璋說道:“不是盡力而為,而是一定要做的。朕即便不承認,朕也老了。去年,好幾次正批閱奏疏的時候,就睡著了。之前做過什麽事情。一點也想不起來了。非要別人提醒不成。所以,這擔子,你如果挑不起來。我們的事業,總就要付諸東流的。”
    在遼東,朱元璋經曆了劇烈的思想鬥爭。很多事情都在朱元璋的腦海之中翻騰。大明江山,太子,未來。現在。但是朱元璋看到的一切。終於讓他下定了決心。
    那就是大明不能走老路。決計不能重複王朝周期律。
    他不知道這一條路能不能走通,就好像他當年起來造反,也沒有想過會不會勝利。
    但是朱元璋從不缺乏勇氣。
    雖然在未來繼承人的選擇上,朱元璋還沒有完全理清。但是有一件事情,已經確定了。那就是在他死後,何夕定然是有特殊權力的那一個。至於更遠的事情,朱元璋已經看不到了。
    何夕此刻並不知道,朱元璋此刻說這一句話的心境。等他真正明白的時候,大明天下已經是另外一個天地了。
    不過,他在這個時代見識越多。內心之中就越發憐憫,就越發有一團火點燃。就越發想做一些事情。
    對於古代,很多人看到了詩詞典雅。何夕看到的沒有衣服穿,隻能躲在稻草堆中的婦女。有人看到了田園牧歌,但何夕看到了水旱蝗災,有人看到了精致的後世都不能複刻的藝術品。何夕看到了百姓們用木頭耕作。
    何夕心中所想:
    隻要我做些什麽,他們就能生活得更好。
    我為什麽不做?
    人生不過三萬日。如果用一件事情,度過未來的兩萬日,我選擇這一件事情。
    朱元璋說道:“未來幾年,南方的事情,你不用管了。好好做自己的事情吧。對於東北所有事情,都有先斬後奏之權。包括藍玉在下,都可以。”
    隨即朱元璋從身上解下長劍,說道:“這是朕當年起兵時候用的長劍。早已重新打造過了,固然不如而今的寶劍鋒利。但也是心中念想。今日授給你,已經在朝中備過案了。你就是拿它上個藩王。也有在朕麵前解釋的機會。”
    何夕心中激動,如此一來,整個東北他幾乎可以不受製衡。一心一意去建設他內心之中的天地了。
    就在這個時候,忽然有人從山下匆匆而來,跪倒在百米之外。
    朱元璋一招手,這個人才敢進來,隨即將兩封奏疏遞給過來。
    朱元璋打開一看,忽然一愣,歎息一聲,說道:“李善長死了。”
    何夕內心之中對李善長的死,也有一些想法。但是此刻不敢暴露出來。
    朱元璋內心之中,心情很複雜。他與李善長一輩子的交情,在內心之中閃過。有懷念有憎恨。而今隻有一聲歎息了。朱元璋喃喃說道:“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此句真不錯。真是俺作的。”
    朱元璋隨即一聲說道:“傳令。”
    立即有兩個秘書監的人遠遠而來,跪在地麵上。打開文房四寶。鋪在一塊大石頭上。
    朱元璋說道:“傳令禮部,處理韓-國公後事,讓李祺嗣位韓-國公。守孝期滿後,調入北平宋國公麾下任事。”
    何夕心中忽然想到。似乎開國六公,除卻徐達,湯和兩個朱元璋的鐵杆,而今都在北平,這也不是一個巧合才對。
    秘書監的人聽了朱元璋的話,在不平整的石頭上,也寫出了漂亮的書法。一點也不受影響。
    朱元璋隨即又看了另外一封書信。他看過之後,先是輕笑一聲,隨即哈哈大笑,隻是這笑聲之中,並沒有一點點笑意,反而有殺意彌漫。說道:“真以俺朱某人老了,提不動刀了嗎?”隨即,朱元璋對何夕說道:“本以為能與你多聚一段時間,而今看來,卻是不行了。”
    何夕立即問道:“出了什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