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明的貨幣
字數:4344 加入書籤
大明公務員第九章大明的貨幣第九章大明的貨幣
或許這個事情很難理解。
其實,這是大明混亂的貨幣製度的舊賬。
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其實一直在效仿元朝的貨幣政策。也就是發行寶鈔。但是很多政策都有滯後性,發行寶鈔也是一樣的。朱元璋當時並不知道,發行寶鈔的結果。他所知道的寶鈔貶值,與實際上的寶鈔貶值是有差距的。
在洪武十四年之後,朱元璋認真做了調查。發泄寶鈔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貶值率。但是即便最高的也折價一半。也就說一貫寶鈔,最多能值半兩。身很多地方,已經折價十分之一了。也就是一貫寶鈔,最多值一百文。
當然了,這種情況與後麵宣德正統年間,與麵額相差一千倍的貶值率。是相差很大的。
朱元璋極是做了挽回。暫停新寶鈔的發行。
最多進行一比一的新舊寶鈔折換。
畢竟是即便是現代鈔票每年也有一定破損率。明代寶鈔質量遠遠比不上後世的鈔票。每年都有損耗。不置換的話。市麵上的寶鈔根本就不能用了。
這就是朱元璋的決定。
對於自己搞不清楚的東西,暫停,維持現狀。
但是朱元璋也放鬆了一些政策。
在洪武之前,建立大明寶鈔體製的時候,是嚴禁銅錢交易的。甚至大明銅錢也一度停止鑄造。至於金銀交易也是禁止的。不過,朝廷禁令是一回事,市場規律是另外一回事。
而且大明朝廷的執行能力。也是夠嗆的。根本不可能深入大明各地。
於是,明麵上的寶鈔,私下裏用金銀,形成了兩套金融規則。
之前朱元璋是強力打擊私下的金融規則,甚至下令,商戶用金銀交易者論罪。隻是在洪武十四年之後。朱元璋雖然沒有放寬禁令,但是並沒有再給下麵官員施加壓力。重申禁令。
朱元璋太了解這個時代的官員了。
有些事情,他不督促,不壓著,下麵人就當成不存在。
所以,朱元璋這一鬆,從洪武十四年之後,就形成了。寶鈔,白銀,銅錢雜用的局麵。其實不僅僅是這三樣雜用。糧食與布匹也在其中。
其實,糧食與布匹在古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就承擔著貨幣職能。隻是因為棉布大量生產。讓絲絹退出了曆史舞台的。隻不過這種退出也是有過渡的。並不是哢嚓一下,就完成的。
當然了,這種混亂的情況,在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體現。各有側重,就海上與南洋來說,多用白銀,是因為貴重金屬是天然的貨幣。而金太少。銀子才是通行的貨幣。而且南洋各地,本來就通行用銀子。
用銀子才能與南洋各國無縫接軌。當然了,南洋各國也有大量的銅錢,都是唐宋貿易的產物。總之,沒有大明的寶鈔。
朱元璋的默許政策,其實有利於開海的。
但是在遼東卻不一樣。
首先,遼東是軍管,糧食本身就缺乏。而且朱元璋即便再傻子,也不可能給軍隊發寶鈔,以寶鈔貶值的速度,那是要引起軍隊嘩變的。所以,軍隊的待遇就是按糧食算。
官員待遇也是如此。寶鈔最多算賞賜。
而且為了緩解糧食危機。何夕主動提出,遼東大木以糧食結算。更是賦予糧食更多的貨幣屬性。
所以,遼東上上下下不能說不用錢,但是更多時候喜歡用糧食。
這種情況在高麗戰爭之後,有一些改變。因為高麗財富進入遼東之後,也帶來大量銅錢。雖然元代就禁用銅錢的政策。但是高麗,日本等地,都有大量中國銅錢。
總體上,也不能改變以糧食代替錢的趨勢。
糧食自然沒有錢方便。但問題是,遼東百姓稀少,交易頻率也不是太高的。很多時候都是以衛所為主體的,自給自足。糧食足夠了。最少不會貶值。
如果單單算糧食,遼東的糧食短缺情況並不嚴重。
首先,遼東農耕是有基礎的。
遼東在漢代就已經有郡縣。雖然遼東發展時有反複。有元末紅巾軍大難。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遺留的。
其次,大明一切軍政都是以糧食生產為重,朱元璋廣積糧的政策,是有傳承的。在遼東也是一樣的。自從明軍來到遼東之後,屯田這一件事情,一直抓得很緊的。
在原本基礎之上,遼東的糧食生產有一定的恢複,在洪武末年,已經幾近於自給自足了。這也是為什麽後來大寧等衛所被撤銷。遼東的衛所還有增加的原因。
大寧等衛所每年都要消耗很多糧食。最後讓朝廷不堪重負。而遼東甚至一直在開辟這荒地,一直到大明軍隊不能保證遼東百姓開墾,李成梁放棄寬甸地區為止。
再加上海運的糧食。木材貿易采購的糧食。
加上遼東本土的消耗。以一年每人三石來計算。遼東原來的人口,年消耗量也不過是兩百多萬石.
不要覺得這個數量少,每人三石也就是而今四五百斤。是現代人均糧食占用量的一半。但已經是非常高了。因為這個時代,很少有人能完全吃糧食,很多時候,特別是在夏天,更是以野菜充饑。
這才是正常消耗。
即便有糧食也舍不得吃。
每人三石。已經是何夕地高估了。
前幾年,每年都運輸到遼東就有一百多萬石。更有遼東本地的糧食產出,雖然有支援大軍,但也沒有消耗完。而且何夕做得那麽多大工程,是怎麽來的?
總不能何夕登高一呼,下麵的人都自帶幹糧上工地啊。
根本不可能。
何夕其實就是用結餘的糧食作為獎賞,賞功罰過,這才激發下麵人的積極性。才有何夕這幾年的成就。但何夕也將之前的結餘搞沒了,等每年二百萬石糧食劃到軍糧之中。
何夕一下子就感到棘手之極。
如果說,何夕僅僅是維持而今的局麵。大抵是能夠的。但是想要完成他原本的計劃,卻是萬萬不行的。最少還要有幾百萬石糧食的花費。何夕覺得自己或許能從南京再搞一些錢糧,但是再多就不行了。
因為南京那邊,風雲醞釀。
清丈案的餘波,不會因為太子與朱元璋之間的緩和而改變。甚至朱元璋與太子聯合,隻會讓這一件事情演變得更加劇烈。誠然,朱元璋開國君主,權威天下無雙。但是要一群的人的命。兔子急了還會咬人。更不要說這些人。
所以南方的事情特別多。
清丈更牽連上錢糧的事情,還有其他內耗。不說別的。單單是這一次江南各方亂起,調動大軍,消耗就不少。還要保存各方力量震懾各方。錢糧上根本不能少。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不管高麗戰略,是何夕想與不想的。在客觀上,高麗戰事是何夕推動的,將馮勝想乘勝追擊地滅掉北元的想法破產了。雖然之前,何夕與馮勝有過合作。而今也沒有撕破臉。
但是在這一件事情,馮勝不支持,想從北平調糧食,也會大費周章。
想來想去,這個難題何夕還要自己解決。
不過這個問題,何夕此刻已經有一些思路了。
自然是內部挖掘潛力,與從外邊拉資源而已。雖然說從朝廷這邊搞到錢,有一些難。但是其他方麵並不是不能搞到錢。不過,這是後麵的事情了。先解決眼前的事情。
還有很多不確定的事情。
他先要解決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內部的問題。先辦了確定的事情,再去搞定不確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