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好奇的朱雄英

字數:4418   加入書籤

A+A-




    大明公務員第十五章好奇的朱雄英第十五章好奇的朱雄英
    太子所謂的新法,所謂的政治經濟學,看去起來振聾發聵,但實際上膽戰心驚。因為震撼之餘,太子橫豎看見的都是革與命,都是殺機。本來確定的未來一下子變得模糊起來。
    如果讓太子做主,他決計不可能全麵鋪開改革的。
    甚至在太子看來,朱元璋做得種種,更多是為了何夕提供掩護。
    因為朱元璋的種種作為,天下人才看不見在遼東離經叛道之極的何夕。看見了。也不敢提。
    隻是太子永遠沒有底氣反抗朱元璋。
    他更願意順著朱元璋的布局而落子。
    如果不知道未來。太子其實沒有什麽危機感。覺得他的皇位穩如泰山。即便與朱元璋有意見分歧之後,也是如此。畢竟太子身後代表太多太多了。馬皇後還在,就絕對不會允許廢太子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但是而今他真有危機感。
    一方麵對未來茫然失措,看不透了。不知道大明走向何方。另外一方麵,更擔心自己一脈受到威脅。
    他對新法感官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新法勝利了。朱雄英是未來的天子,而不是別人。如果新法失敗了。太子還有另外的安排。那就不足為外人道也了。
    朱元璋對太子一些作為,也是默許的。
    於是,在這種複雜的原因之一。朱雄英就跟著安慶公主一並北上了。
    小孩子不懂這些。朱雄英而今半大不小,正是最調皮搗蛋的時候。跟隨安慶公主上船,更是興奮的上竄下跳。有無數問題。
    朱雄英問道:“姑姑,那是什麽?”
    安慶公主遠遠的看過去,卻見一個高塔在港口邊的一個高地。還刷成了白色。很是醒目。
    安慶公主說道:“哦,是燈塔。”
    朱雄英說道:“什麽叫燈塔?”
    安慶公主說道:“就是夜晚放燈,為船隻指引方向的。”
    安慶公主一邊向朱雄英解釋,眼底卻浮出一些溫柔,這些溫柔並不是給朱雄英的,而是給何夕。她記得,這燈塔是何夕上奏修建的。原本隻有寧波等地有。但而今隨著海洋的開放。幾乎海邊所謂的港口都修建燈塔。成為了標準。
    工理學院還設計一套銅鏡反射的燈光係統,提高了燈光的亮度。讓燈塔變得更實用了。
    隻是安慶公主在乎的不是這些。而是當初兩個人的甜情蜜意。
    朱雄英似乎有問不問的問題,有些問題安慶公主不知道。安慶公主頓時有些煩,立即將楊震招過來,對朱雄英說道;“有什麽事情你問他便是了。”
    匆匆的離開了。說是去照顧何遠道了。
    朱雄英僅僅是失落了一會兒,就說道:“那些是什麽?”
    楊震說道:“回殿下,那是裝卸用的。下麵有轉輪。兩邊令牛馬或者人帶動,就能將糧食送進船上。不過。一般不這樣裝。要麽袋裝,要麽箱裝,而今實在是太急了。所以才這樣裝。”
    楊震簡單的介紹了。三種碼頭常見的裝卸方式。
    第一種是人力裝卸。一般來說,就是工人們扛著麻袋,踩著棧橋,將貨物裝上船。也就是袋裝。
    第二種是箱裝。類似於後世的集裝箱。但是規格小很多。用滑輪,杠杆,吊進船上。這也是比較新的,這幾年才用的。不過箱子規格不一。還沒有統一規格。
    第三種,就是而今這一種了。
    類似於傳送帶。一節節拚湊出來的。可以將散貨送進船艙之中。隻是人力或者畜力驅動,不能送太遠,也不能送太多。還有一些浪費。
    朱雄英細細問了一番,了解原理之後,也就不在追問了。
    朱雄英的學業,朱元璋過問過。所以朱雄英的學業之中,有科學知識。是何夕口述,工理學院總結,改編出來的教科書。對杠杆,滑輪,牛頓三定律,都有講解。
    隻是參考實物,讓朱雄英有更深刻的了解而已。
    朱雄英說道:“為什麽這麽著急?”
    楊震說道:“因為山東大饑。急需糧食,這一次是朝廷直接征召我們。要一並運輸糧食去登萊。早去一會兒,就少餓死一些人。”
    如果說,何夕知道山東旱情,還是一個傳聞。一個預判。但是此刻已經演變成了事實,今年到而今,一場雨雪都沒有下過,去年冬天也少雨水。到了而今就可以判斷,今年五月的守成,幾乎等於零了。
    已經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本來山東的糧食就緊張。再加上大旱絕收的預期,山東糧食價格,已經漲到天上去了。所以,朝廷下令,免除山東一省,今年賦稅。另外直接征用船隻,運輸一百萬石糧食去登萊。
    而今大明朝財政是非常健康的。錢有,糧食也有,船隻也有。
    隻是高麗戰事,占據了官府船隻的運輸量。才必須臨時征召。
    朱雄英似乎聽明白了。點點頭。
    隻是他還是低估了天災人禍,是什麽概念。
    畢竟大明天下這麽大,每年都有一些問題,比如廣西大藤峽,這是源於去年的亂子,去年各地的亂子,都一一平息了。唯獨廣西大藤峽,越演越烈。
    原因很簡單,大藤峽是本來就有的問題,被人惡意引爆了而已。
    大藤峽瑤民深居山中,以大藤峽為中心,有十幾個縣大小的地盤,都是瑤人居住地。朱元璋之前的政策,就是承認現狀。因俗而治,隻要瑤民不出來鬧事就行了。
    朱元璋這個政策沿用一百多年,到了成化年間。因為人口增多。漢人與瑤民爭奪土地。才發起了激烈對抗。
    讓大藤峽屢叛屢降,打了好多次。
    很多時間,建設難,但是搞破壞很容易。
    朱元璋為讓漢人與瑤民和諧相處,甚至殺過一個有害於瑤民的官員。才算是將瑤民安撫下來了。
    但即便朱元璋是皇帝,也不可能無條件讓步,點火之人。不知道真仇殺,還是假仇殺。反正瑤民死了好幾個頭人,而朝廷這裏死了好幾個官員。這種情況下,朱元璋也不能讓步。
    那怕知道這裏麵有貓膩,也比如讓瑤民交出凶手。瑤民自己是不交的。
    如果是電視劇之中,此刻一定會有一個神探,來查明真相,處置幕後黑手。讓漢人與瑤民重歸於好。
    可惜,這是現實。
    瑤民與漢人之間本來就有矛盾,不過因為人口少。土地比較多。這矛盾還不算激烈。有這個現實因素在,雙方互信是很難的。到了這個地步,真相已經不重要了。
    甚至朱元璋之前對瑤民的讓步,也不是沒有副作用的。
    瑤民有時候搞不清朝廷需要什麽。一官員,被朱元璋明正典刑。與被瑤民殺了。都是死,但是性子是完全不一樣的。於是,從去年開始,大藤峽之戰就開始了。
    隻是當時各地亂子很多,大藤峽並不起眼。
    而今各地的亂子都平息了。大藤峽就暴露出來了。
    前一段時候,朱元璋特別下旨,令鎮遠侯顧成去鎮壓。
    已經成為朝廷關注的焦點了。不過,這也是舊焦點,而今的新焦點就是山東大旱,似乎有人暗搓搓指山東大旱是天意。於是山東大旱更多了很多朱雄英看不懂的角力。
    朱雄英對這些了如指掌,同樣對山東大旱也不陌生。畢竟是皇孫,該有教育與消息渠道還是有的。隻是,他到底是年紀小。並不知道,他看到一行字,或者幾行字,對於下麵百姓真正是什麽樣子的。
    對他們意味著什麽?
    當朱雄英真正理解山東大旱是什麽意思的時候,是在登萊港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