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漁業

字數:4411   加入書籤

A+A-




    這一次,何夕並沒有騙他。
    何夕來到旅順是有原因的。
    是等人。
    不過,既然算錯了時間,何夕也沒有閑著的時候。比如船廠。他之前也很惦記,隻是一直沒有空。在整個遼東,何夕要關注的事情很多。但是總體上來說,最看重的地方,也就是營口,沈陽。旅順等而下之了。
    並不是旅順港不好。而是旅順港並沒有太多的經濟腹地。但是旅順造船廠,很早就有了。即便何夕有將造船中心轉移到營口的想法。但是這裏也不會放棄的。
    畢竟,在大航海的未來。即便造船業有些波動,但是規模擴大的趨勢,是很長時間不會改變的。
    這個很長時間,應該是以世紀來算的。
    所以旅順造船廠也是不能偏廢的。
    於是,第二天一早,何夕就來到了旅順造船場廠。
    此刻旅順早船廠正在承擔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造漁船。
    此刻十幾米長,數米寬的漁船船身,大片大片的覆蓋在海岸上,一個數量的工匠,正在用各種東西填縫,也就是用各種材料製造的粘合劑,填在木頭的縫隙之中,保持不漏水。
    這已經不是第一批了。
    真正第一批,已經派出去了。
    為了緩解糧食危機,何夕想來想去,隻能增加漁業投入。隻是,何夕麵對很多困難。
    第一個困難,就是人手的問題。
    很多事情,一開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在北方並非沒有漁民。總體上來說漁民是不多的。一下子擴充這麽多人手,何夕哪裏來的熟練水手。好在高麗移民之中,有不少漁民。再從山東沿岸找了一些。這些人麵前,構成了眼前的漁民結構。
    第二個困難,就是漁具的困難,船隻,漁具。一下子拿不出來那麽多。
    不過,這不重要。
    這些人年何夕早就建造出一來,一批技術人員。很容易就改造出來,一係列生產機器。比如麻繩。之前用手工編織,而今可以用上機械輔助了。當然了,這種機械輔助,自然不會是後世所想的自動化。而是讓編麻繩的技術問題,直接變成了體力活,用一個帶輪子鐵架子,隻要先編好一個開頭,剩下的就勻速的轉動輪子就行了。
    這樣一來,能做這一件的事情,一下子增多了。
    這一切生產中心,就在旅順造船廠之中,甚至可以說,旅順造船廠而今也算是漁具廠了。
    這其實也不是問題。
    何夕麵對最大的問題,也就是第三個困難,捕魚這一件事情,本身的不經濟性,與難以大規模展開的困難。
    在很多人想來,古代的海洋之中,到處都是魚,捕撈很容易,一出海數千萬斤,怎麽會不經濟了。
    其實,去想想就知道了。
    如果捕魚真的如此賺錢。如此方便,為什麽中國古代,真正專職捕魚的是被歧視的疍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疍民被歧視或許有其他原因。但是捕魚不賺錢,也是其中一項。
    首先,氣候影響。在不能對海上氣候進行準確預測之前,每一次出海都是賭命。出海貿易是這樣,捕魚也是這樣。
    其次,技術問題。
    這技術上的問題,太多了。簡直是一連串的問題。
    先說保存,魚獲沒有冰凍的情況下,不過幾日,就變成一堆臭魚了。根本不能吃了。更不要說賺錢了。這就要求,這魚獲要及時的賣出去。這也讓漁民不能去遠洋。
    如此一來,捕魚的範圍其實並不大。
    再說,漁網的技術問題。
    很多人看到,一網數千斤,那都是近現代的事情。有了化學纖維做出漁網,才有這樣的效果。在古代,漁網最好的材料是什麽?是麻繩,與棉繩做出的網。
    且不說這種漁網的承重能力有多大。單單一項,那就是耐腐蝕性。這些漁網,是重要的生產工具,棉麻在古代也是稀缺的。泡在海水之中,不需要多長時間,就變成一堆爛繩頭了。
    這是很多漁民不能承受的損失。
    於是乎,就有了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這樣的話。這不是態度,或者偷懶不偷懶的。是一個很現實的成本問題。
    正因為這樣的情況,所謂的遠洋漁業根本不存在。
    這樣的情況下,何夕想要用漁業增加食物供應量,也是不可能的。
    當然了,也不是沒有一點用處的。
    何夕還是在有限的技術條件與現實之間,做出了一些調整。
    首先要感謝元末亂世。人口大麵積減少,卻成了野生動物的盛世。這也包括海中的魚類。而且不要說,遠洋捕魚業,就是近海捕魚的人都不多。渤海漁業資源還是很豐富的。因為有很多河流流入渤海,各種浮遊生物很多,號稱百魚之鄉。
    當然了後世捕撈的快要絕種了,那是另外的事情。
    即便近海捕魚,也是有一定的收獲的。
    其次就是保存問題。
    那就關聯到另外一個問題了,那就是遼東鹽業的問題了。
    總之,遼東適合曬鹽的區域相當不少,整個遼寧半島西海岸大部,與東海岸一部都是可以的。不過,因為而今大明人口聚集地,大多在千山以西地區。所以,何夕大力發展的就是遼寧半島西側的海岸線。
    此刻已經開始產鹽了。
    當然了數目不大。這一方麵固然是鹽場的問題,新技術,新人手,各種不熟練是有的。更多是自然條件不一樣。曬鹽的效率,取決於太陽的日照強度。而今太陽已經不錯了。但還是沒有到盛夏時節。所以產量還沒有到高峰期。
    不過,捕魚業也是剛剛開始。兩者相得益彰。
    也算不錯。
    當然了,何夕也有一些遠洋漁業的嚐試,那就是捕鯨船。鯨魚這東西在這個時代並不罕見,甚至何夕坐船出海的時候,也看見過幾次鯨魚浮上海麵的情況。
    捕鯨可以完美的回避一些捕魚的痛點。
    首先,就是保存問題。
    鯨魚體型大,生命力頑強,即便被捕捉到了,一時半會兒也不會斷氣了,即便斷氣了,保存時間,也要比尋常魚類要強。足夠人將鯨魚帶回去了。給人足夠的加工時間。
    其次,捕捉鯨魚,就回避了繩網材質的問題。一頭鯨魚能比得上,好幾船魚獲。
    雖然說,依然不能距離海岸太遠。但是古人的遠洋與後世的遠洋概念範疇完全不一樣。
    前者,所想的離開海岸,四麵看不見陸地,估計就算是遠洋了。而後世,是指滿世界跑,幾個月不見陸地。但已經擴大漁業的範圍。
    何夕擔心的並不是這些小船的近海捕撈。因為都是成熟的技術,唯一的問題,大概是水手都是新手,但是磨合的時間長了,也就沒有什麽問題了。也能為未來航海時代提供足夠的人手。
    何夕擔心的,其實就是捕鯨。
    畢竟一頭鯨魚少著幾噸,多則幾十噸,隻有能捕一定數量。就足夠彌補糧食上的缺口。讓遼東這個經濟體係,穩定的運行下去。
    但是捕鯨這一件事情,在大明還是算是新鮮事務。這裏麵很多技術問題,都是想當然解決的。而且捕鯨船也是新造的。對於鯨魚這種龐然大物,到底,有沒有效果。
    何夕還是有一些擔心。
    這才是他千裏迢迢來到這裏,要視察的原因。
    雖然說,在何夕的計劃之中。解決糧食危機的方案,不隻一個。有a計劃,就有b計劃,但是每一個計劃,都不是那麽完善的。何夕希望所有的計劃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