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風聲

字數:4092   加入書籤

A+A-




    第一百六十一章風聲
    之前何夕做事為先,栽培黨羽,不過是順帶的事情。畢竟,很多時候,身邊沒有人是不可能做事。即便推動工業化,也是需要人手的。但是這種對人手的需要,與而今的需要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說,何夕之前是精益求精,尋求誌同道合之人。甚至栽培學生。但是而今不一樣,何夕要迅速將聲勢給拉起來。否則的話,撐不起這個場麵。撐不起這個場麵的話,很快就會被其他人打壓了。
    看解縉的樣子就能看出來,朱元璋的意誌,就是朝廷風向。而想乘著這一場好風,送我上青雲的人,不僅僅是解縉一個人。
    隻是這些人或許不在乎什麽新法,也不在乎何夕的學問。
    隻在乎權勢官位,而何夕還真離不開他們。此刻何夕才感受到王安石局麵,何夕在明朝經營才幾年。而王安石養望天下三十年,上台之後,明知道新黨中人,有很多人是不靠譜的。王安石也隻能硬撐著。
    因為沒有這群人撐著王安石的新法,根本立不足。
    而今何夕也是一樣,隻是何夕比王安石好一點,因為朱元璋可不是宋神宗。
    但是該準備的事情也是要準備的。
    這其實也是姚廣孝的擔心的事情,朱元璋讓何夕擔任變法的旗手,對何夕是危機,也是機會。有些時候何夕現在還沒有想。但是姚廣孝已經想了,何夕的官職定然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否則不足以撐起這個擔子。
    他擔心何夕被驟登高位衝昏了頭腦。見何夕還是將變法之事局限於遼東之地。這種小心謹慎,也就安心多了。隻是稍稍提點一下而已。
    何夕說道:“遼東的事情很好辦。”
    姚廣孝說道:“那改易大明律的事情,也很好辦,此事最大的問題,應該是翰林院。”
    何夕心中一動,說道:“你說是劉三吾?”
    姚廣孝說道:“正是。其他的事情暫且不談。這一次最大的阻力,應該就是此人。”
    何夕摸著自己的胡子,心中暗道:“這老頭不好對付啊。”
    ——
    這一件事情一旦確定,消息很快就傳出來了。
    畢竟,這一件事情也不存在什麽保密的必要,大明律作為大明最根本的法律文件,對大明律的改易,不可能有什麽私相授受,必然是光明正大。既然如此,也沒有保密之必要。
    更不要說,解縉回去之後,立即開始了動作,對殘民害民之事,禮法之吃人之事,餓死事小,名節事大,這一類的事情,進行了強烈的批判。提出天道好生,生民至重等觀點,並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此仁義,孔孟自取也。今人以我之仁義,度他人之心。令人必取之。以我之道,使他人之必殉之,如此,三皇五帝仁道之盛,吾仰慕之至,能得教授,雖死無憾,如此,吾可令彼代我追隨三皇五帝於地下,以彰吾崇道之誠。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當然了,丁顯這邊也有回應。丁顯文筆義理,不在解縉之下。是那種不論正反方,隻要拿到議題,就能噴出花來的。
    他一一應對,不落下風。
    但是他明顯已經感受到風聲不對。
    隻是他此刻還不知道是出了什麽變化。
    等方孝孺等人將丁顯請過來之後,丁顯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
    當然了,方孝孺知道也不多。隻有太子的隻言片語。太子也沒有多說,隻是提點方孝孺,陛下要重修大明律,準備令何夕主持此事。
    但是短短一句話,方孝孺這樣的人已經能從其中嗅出不少端倪了。
    而今能在方孝孺圈子裏麵的人,也都不是尋常人。其中地位最低的也就是丁顯了。隻是丁顯在外麵影響力很大。在這裏才有一個位置。雖然儒家對有些新事務接受得比較慢。但是,作為權力漩渦之中的政客。對鬥爭是要有敏感性的。報紙喉舌,已經成為權力鬥爭之中關鍵的一環。因為很多時候,每一個派係的中堅力量都是很少。真正決定曆史發展的,是沉默的大多數。
    正是孟子所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報紙,就是宣傳上的利器,自然也是權力鬥爭中的神器。
    丁顯說道:“諸位大人,大明律乃是陛下手訂。承唐宋令律,刑罰上加重之外,內裏一脈相承。其中沒有什麽可改易的地方。這會不會陛下,修改量刑之意。”
    方孝孺搖搖頭說道:“不會,數日之前,江蘇席家高利貸案,陛下朱筆勾了一百多人。沒有一點要開恩的意思。如果陛下真要開恩,在此之前,不會毫無征兆。而且主持這一件事情的人,不會是何夕。因為是太子才對啊。”
    此言一出,下麵紛紛點頭。
    大明律其實很完善的,算是中華法係的代表,大清律其實就是在大明律上麵修修改改的。唯一的問題是量刑問題。開國之初,朱元璋以亂世用重典為由,大明律量刑普遍的比唐律重,特別是在一些道德罪,通奸,紅杏出牆,或者兄弟相爭,等等。這些罪名上有明顯的加重。
    所謂髒唐臭漢,唐代對男女桃色的事情,其實並不怎麽在乎。但是到了明代這裏,卻演變成這個樣子。自然是因為理學主導與影響了。
    當然了,這裏他們想說的減刑,減的可不是這些刑罰。而是關於官員的,比如貪汙多少兩入刑,多少兩殺頭,多少兩剝皮充草。貪汙六十兩就剝皮充草,簡直是太可怕了。
    這僅僅是一個典型,朱元璋不僅僅重典治民,更是重典治吏。他充分向天下展現了一件事情,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想做官的人是很好找的。
    天下官員對大明律都有意見。
    即便這些清流是比較清廉的。但是誰也不像在這樣高壓的狀態之下工作。一個不消息,就要帶著枷鎖上朝,再一個小心,就要下獄,而且待遇單薄。甚至有人誇張到,上朝別妻子,都不知道晚上能不能回來的地步。
    似乎每一天早上他們都摸自己的頭,問一句,吾頭尚在否?
    隻是,他們也知道,對減輕大明律的量刑,算是對天下官員施恩的事情,恩出於上,這種明顯做好人,得人心的事情,自然是太子來做,區區一臣子,如何能與太子相比。
    太子將這聲望攬在手中,那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何夕如果將這聲望攬在身上,是禍不是福。
    劉三吾歎息一聲,說道:“該來的終究要來了。陛下的心意,在數年前就變了,而今才動手,算起來已經很長時間了。甚至我都覺得這一件事情,不是陛下的性格了。隻是陛下從來是雷厲風行。但是從何夕進入國子監,到而今,已經好多年了。能讓陛下忍這麽長時間。考慮這麽長時間的事情,必定是大事。隻是這大事,定然對聖學不利。”
    幾年前,宋訥與何夕在國子監上一場鬥法,是淺嚐輒止。宋訥身死,劉三吾下放到下麵走了一圈。其實那個時候劉三吾內心之中,就由預感了。何夕在陛下的栽培之下,總有一天,會再次站在他們麵前的。
    隻是,他沒有想到這一天終於來了。
    甚至不好說,是快是慢。
    大明律雖然是律法,雖然刑罰過重,但是整體核心內河卻是理學的。這是他們不可能放棄的。如果這都能放棄,那麽還有什麽不能放棄。
    但是不放棄就行嗎?
    讓劉三吾不由的想到宋訥,他心中暗道:“宋兄,如何你在這個會怎麽辦?”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