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蘇伯衡獻策
字數:4215 加入書籤
第一百六十五章蘇伯衡獻策
何夕聽了,大喜過望。
用人之道,果然是博大精深,其中有太多技巧與訣竅了。如果不是姚廣孝指點,何夕或者很硬生生放過蘇伯衡這位大儒,也聽不到蘇伯衡的建議。
何夕可是知道,任何被稱為大儒,名家。大抵是當時第一流人物,他們或許有擅長的有不顧擅長的地方。但是敢說出來的計謀,都是有底氣的。
何夕說道:“蘇老先生客氣了。還請先生指點。”
蘇伯衡微微撚須,說道:“翰林院之中,有太多反對大人的人。大人剛剛到了翰林院,大開殺戒,自然不好,但是與這些小人糾纏,自然讓陛下失望,大人既然以老朽主編明史,那麽明史書局選誰,不選誰,自然由大人之意了。老朽既然承擔了明史之事,不編成此書,死不瞑目,老朽如此,自然也會嚴格地督促下麵的人。不會讓他們懈怠的。”
何夕聽了,有幾分目瞪口呆。
真是老實人逼急了,才是最狠毒的。
這一招真是又狠又毒。
狠毒在什麽地方?那就是將很多翰林學士給關了起來。
何夕在翰林院充滿反對派,甚至是何夕反對派大本營,都一點也不奇怪。原因很簡單,自從朱元璋決定重開科舉之後,整個天下,大明取士途徑,一直是有兩種,第一是自然是從國子監考入中央各部,第二就是舉薦了。
國子監人數有限,即便是擴充數量也不多,而且國子監出來的學生,也不可能一躍而起,成為高官。大部分國子監生而今還是在中下層徘徊。而進入翰林院的,幾乎沒有。
那翰林院從什麽地方選取人才。那就是地方舉薦了,或者官員舉薦。
翰林院這個位置,是可進可退。一般舉薦過來的文學之士,放在翰林院之中,不說別的。寫寫文書公文,做一些文字工作都是能夠勝任的。
而且內閣大學士們都從翰林院之中選人。也讓翰林學士能得到實際的政務曆練。
如果真有才能,自然是外放下去。如果沒有什麽才能,養起來也很輕鬆。
從取士的途徑就能看出,翰林院之中都是一些什麽人了。
何夕去翰林院,雖然一下子成為翰林院中權力最高的幾個人之一,但是如果沒有人幫忙的話,很多事情也是很難辦的。而今就好多了。
修史對不同的人,是不同的作用,對於那種沒有靠山,機緣巧合,來到翰林院的人,修史是一個積攢功勞的人好地方,反正他們不修史,也不能升遷,也不可能參與到翰林院更多事務之中,還不如靠修史,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修史成功之後,自然各有賞賜,升官,金銀各不等。
但是對於有些人可就不一樣了。
翰林院是劉三吾的基本盤。劉三吾麾下自然有好些得力幹將。將這些得力幹將,一股腦全部關到書局去,再加上蘇伯衡的有意壓製,這些人未來幾年,就消失在大明的政治舞台之上了。
如果尋常時候也就罷了。
而今卻不一樣。正是風起雲湧的幾年,未來風雲激蕩,對很多人來說是危機,但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機會。
這些人錯過這個時機,很可能是錯過一輩子。
這給何夕帶來很多的助力,為何夕在翰林院工作,打開了局麵。
而對被蘇伯衡壓製下來的,卻不知道什麽感想了,這個局麵本質上是兌子。用蘇伯衡脫離戰場,捎帶將其他一群人帶走。問題是,蘇伯衡是自願的,但是其他那些人,就不是了。
何夕說道:“那就多謝蘇先生了。隻是,此事會不會耽擱修史。”
蘇伯衡說道:“請大人放心,無妨的。在這上麵,沒有人能給我做手腳。”
文章,史學,這才是蘇伯衡的主場。在這裏給他搗亂。蘇伯衡有足夠的自信,讓他們得不償失。
-----
何夕奉命來翰林院,劉三吾自然早早就等待了。
為何夕在翰林之中,安排的房間。
隨即劉三吾介紹,內閣的運作。以及何夕要負責的事情。
雖然說,內閣是何夕建議朱元璋設立的,但是內閣在運行之中,與何夕所設想的內閣,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之處。這也是難免的。
畢竟政治製度,都是因為局勢而變,更不要說洪武年間,正是大明製度的創立時期,有改動太正常不過了。
而何夕對內閣製度,更是僅僅是一個了解,並不是太熟悉。朱元璋也根據他的想法,隨意改動。於是就變成這個樣子了。
首先,下麵奏疏,在秘書監哪裏分為輕重緩急,其中特別重要的,直接送到朱元璋那裏,根本不會送到內閣這裏。而隻有其餘的才會經過秘書監的手,送到內閣這裏,內閣需要批閱,草擬意見。然後送到秘書監,秘書監做一些審查,有明顯不合適的,打回去。如果有另外意見可以附錄上。然後送到朱元璋這裏。
在明代後期,到了這裏,皇帝簽字畫押便是了。
但是在朱元璋這裏不是,朱元璋會看每一封奏疏與草擬意見,但是他不同意會打回去重新做,他覺得不錯,就讓秘書監草擬聖旨,走流程了。
對於那種特別重大的問題,朱元璋還有召集大臣與內閣大學士一並詢問意見,或者下令內閣與秘書監去查某某事。
等等。
總之,內閣大學士並不是什麽高官,在大明現在食物鏈上,距離頂層還有很遠的距離。不過,每一個大學士都能單獨辦公,與翰林院掌院平級,兩邊誰都管不了誰。
不過關係還在翰林院而已。
但是不管怎麽說,大學士已經有了一定權力,影響到朝廷決策,雖然沒有部屬,但是這本身就是一種權力。何夕有了內閣大學士的加銜,再有朱元璋的支持,已經摸到大明權力最頂尖了。
劉三吾帶著何夕走了一圈,在為何夕準備好的值房坐下。
劉三吾已經有些坐不住了,說道:“陛下讓何大人來翰林院,不知道有什麽要事?特別是何大人身上遼東巡撫差遣都沒有去。這實在令我好奇啊。”
何夕說道:“放心,我在翰林院待不了多長時間。不過,是區區一件小事,陛下不放心別人來做,也隻好讓我來做了。”
劉三吾說道:“不知道是什麽事情?”劉三吾好像無心之言,說道:“當然了,如果是朝廷機密的話,那就不用說了。老朽也不敢問。”
何夕自然看出劉三吾試探的意思,但是他也很明白,今日這一件事情,已經繞不開了。早晚就要讓對方知道。何不讓對方早知道。
何夕才不怕攤牌。
何夕說道:“其實,也沒有什麽,就是大明律很多事情上不能對應現實了。陛下讓我重新修訂一般大明律。”
劉三吾呼吸微微急促,說道:“修訂律法是好事啊。隻是大人準備從何處開始。”
何夕從懷中掏出一疊手稿,說道:“其實大人不問,我也是要說的。律法乃是朝廷根基所在,故而,再重要不過了,自然也不可能謀於暗室,早晚要公布天下,我年少識淺,也需要老大人,您來給我把把關,不要讓我弄出什麽大笑話來說,這手稿,還沒有寫完,但是先請老大人過目。”
一時間,劉三吾何夕,心中轉了不知道多少心思,他猜不透何夕在想什麽,不過他對何夕的手稿的確是很好奇。說道:“那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