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重見燕王

字數:4207   加入書籤

A+A-




    第八十五章重見燕王
    “殿下,別來無恙。”這是何夕見到燕王的第一句話,何夕內心之中感慨頗多。
    何夕不知道曆史上的永樂大帝的風采是什麽樣子的。但是而今他看來,燕王與幾年前的燕王已經完成不同了。
    畢竟幾年前的燕王與何夕年歲相當,雖然是皇家出身,接受過這個時代最好的教育,也有朱元璋的耳提麵授,但是總就是稚嫩一些。而今的燕王卻不一樣。
    一場大勝,給人的精神麵貌帶來的改變是極大的。
    最少,曆史上的燕王在洪武朝雖然也有戰績,但從來沒有這樣的大勝,這一戰,給燕王帶來的好處,太多太多了。對燕王自己也有極大的影響。燕王或許自己都沒有注意到,他舉手投足之間,其實很自信了。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也變得更豪氣了。
    有些人做事大氣,有些做事摳摳搜搜的,這種性格的養成,很多時候就是自己的底氣,此刻的燕王更有底氣了。
    燕王一把抓住何夕就要行禮的雙手,大笑道:“何弟,你也做的好大事,我北平城都變成廢城,這才是真正的北京。”
    其實,何夕自己的變化也很大的。隻是何夕自己沒有察覺而已。
    何夕說道:“新朝新都,豈能用舊朝故都,漢有長安,隋有大興,本就是新朝新氣象而已。”
    燕王說道:“好一個新朝新氣象,不過,在孤看來,是因為你有遠勝蕭何之才,點石成金,否則這麽大的基業,朝廷哪裏有錢啊。”
    燕王的看法,並不能說錯。
    雖然說何夕一些技術改革,極大的推進了大明發展,讓大明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這樣的大工程,在何夕的主持之下,並沒有讓朝廷財政舉步維艱,其實也是何夕在金融上的一些手段。
    金融本身就是對資源調配的藝術,做好了,能夠極大調用原本的資源,更有效率的做事。但是如果做不好,僅僅隻為了賺錢,那自然是最有效的收割工具。
    對生產力的發展,會有負麵作用。
    這兩者結合,才有而今宏偉的工程。
    何夕說道:“過獎了,過獎了。”
    燕王說道:“我這一次路過北京,本來是可以從海路到南京的。隻是想見見你,也就別廢話了。讓我看看,你在北京的基業。最重要的是那些廠,是在遵化不是。現在就去看看?”
    何夕不由暗暗吐槽練子寧,真是跟了別人,就出賣老師。
    練子寧而今沒有什麽名聲,當時與練子寧一起的黃子澄就已經身居高位,在朝廷上也算一個人物了。與黃子澄齊名的練子寧,即便不如練子寧,難道一點用處都沒有?
    自然不是的。
    練子寧對何夕的很多思路,都是最了解不過的。如此一來受練子寧影響的燕王,對工廠,工業化本身也非常重視,他雖然沒有讀過何夕帶來的現代圖書,但是對工業的重視,也是諸王之中最重視的。
    無他,務實。
    凡是能打勝仗的將軍,都是非常務實的。畢竟在戰場上不務實,還想要打勝仗,幾乎不可能的。文官能糊弄上麵,也能糊弄下麵,但是將領能糊弄敵人嗎?
    對道理什麽的,燕王理解到什麽地步,誰也不知道。但是對成果,燕王卻是極端的重視。
    或者說,隻能有成果,其實燕王並不是太在乎所謂的道理的。
    所以一來北京,燕王就抓住了最重要的東西,不是轟轟烈烈的北京城,而是已經成型的遵化工業區。
    燕王說道這個地步了,何夕難道還能說不去嗎?
    何夕說道:“殿下既然有意,我自然奉陪。”
    何夕正要上馬,燕王卻一把拉住了何夕,說道:“我不騎馬,這一路上騎馬,早就累了。我要坐這個。”燕王一指旁邊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馬拉貨車。
    何夕說道:“殿下,這沒有多少用,都是拉貨物的,上麵也很雜亂,有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恐怕汙了殿下衣物。”
    燕王說道:“戰場上,躺著屍體睡覺都是常有的事情,這又算得了什麽啊?不過是磚瓦而已,又能亂成什麽樣子,卸下來不就行了嗎?怎麽不讓我看。”
    燕王說道這個地步了,何夕還能說什麽啊?隻能說道:“那請殿下稍等片刻。”
    何夕立即下去吩咐,過了一陣子,一輛改裝好的馬車,弄了過來。
    何夕自然不能讓燕王用貨車了。
    這馬車何府的馬車,將輪子給換成了鐵軌上用鐵輪,就能在鐵軌上行駛了。
    燕王坐上馬車上,掀開四周的簾子,感受這馬車上的感覺,片刻說道:“不錯,又快又穩,你那個蒸汽機怎麽樣了?什麽時候才能裝在鐵路上。”
    燕王這一句又快又穩,並不是虛言。
    雖然在何夕看來,這鐵路一點也不快,一點也不穩,頂多比騎馬快一點。至於穩定,不要說立硬幣了。放上一杯水,不要說水了,杯子都能摔碎。
    但是在這個時代其實已經不錯。鐵軌總比能寫土路,泥路更好,減小摩擦力。而馬兒拉扯的時候,也更輕便,一直保持換馬的話,其實能維持與騎馬相差無幾的速度。
    雖然這個速度,還比不上後世自行車的速度。卻已經讓燕王驚歎無比了。
    畢竟,這個時代行軍,一天三十裏,並不是人不能走更遠。而輜重運輸更慢。一天能三十裏,已經不錯了。如果放下輜重輕裝的話,不要說騎兵了,就是步卒,一天五十裏,甚至更多,也不是不可能的。
    何夕說道:“這個就不知道,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何夕雖然吐槽,練子寧什麽都說。但也怪不得練子寧,其實何夕很多目的都沒有多保密,因為,很多事情都瞞不過人的。比如何夕組織了很多人研究蒸汽機小型化。總要給一個人目標的。總不能什麽都不說吧。
    黃子澄等學生,都是何夕的心腹,何夕總是要讓他們知道的。
    隻是何夕並沒有大張旗鼓的做而已,畢竟,何夕也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做好,如果說出去,而做不到是很丟麵子的事情,就好像現在,何夕原計劃之中,他可沒有想到蒸汽機小型化是這麽難的?
    特別是材料的問題,如果不想蒸汽機正運行的時候,噴出幾塊零件,其中要下功夫就太大了。
    不過,何夕有朱元璋的支持,又沒有對外宣稱這個那個,知道何夕計劃的人並不多,其中不包括燕王,畢竟以燕王的地位,隻要他想知道,在大明朝不能讓燕王知道的事情,還真不多。
    其他王爺也是如此,隻是其他人沒有這個欲望去了解何夕私下做了什麽。
    隻是,隨著何夕的地位越來越高,很多事情就不好說了。
    何夕說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也不是騙人。因為他此刻完全對蒸汽機小型化速度失去了判斷,一方麵是人才的問題,何夕麾下的科技領軍人物葛天工固然為何夕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本質上,葛天工是一個懂的科學知識的工匠。而不是了解工匠技藝的科學家。這裏麵有本質的區別。
    前者更多是能對現有的問題修修補補,而後者才能從實驗數據之中,提出理論框架,從而解決問題。
    但是人才培養是需要時間的。
    何夕到大明也有十年,說起來也不短了,但是十年的時間,真能培養出一個合格的科學家嗎?何夕不知道。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