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燕王之名

字數:4514   加入書籤

A+A-




    第八十四章燕王之名
    跟隨燕王入關的人馬,不過兩萬餘,其中一半是出關的將士,另外一半就是俘獲的蒙古重要人物,
    剩下的人都留在鬆嫩平原之上了。
    肇州的歡迎儀式,不必細說了。
    燕王來到肇州之後,還來得及與練子寧見上一麵。
    練子寧此刻更是滿懷激動。
    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這也是他轉投燕王的原因,燕王禮賢下士,但是練子寧想要做的事情,並不是一家一姓之富貴,而是改變草原上的生產結構,從而達到化夷為夏的作用。
    而想要做這樣的事情,在燕王麾下是最方便的。
    為了這一天,練子寧不知道準備了多長時間。
    雖然說長春都司要比大寧等地更北,氣候更冷。但是還不能與漠北相比,但是而今燕王所在的土地,後世俄羅斯的一些土地已經為燕王所有了。
    隻要這裏能推行耕種,那麽就說明漠北很多地方,都是沒有問題的。
    這對練子寧來說,是最大成功。
    比他自己的功名富貴都在意,他領命之後,信心滿滿地帶著數百官吏北上。
    燕王送走練子寧之後,心中暗道:“我這一次要走一趟北京了。”
    燕王在草原上立足,所需要的物資不在少數。甚至比燕王建設長春都司需要的更多,即便是打通了水路,從遼河入鬆花江,容鬆花江逆流進入嫩河。一路都可以行舟,看上去很好。
    但是畢竟距離很遠,一路上很難說沒有問題。
    這些物資都要從遼東出。而遼東卻是何夕的地盤。一定要到北京一趟,與何夕麵談才行。
    ------
    斡難河一戰,燕王名聲大震,如果之前燕王名聲很大,那是因為燕王乃是朱元璋的兒子,大明皇子,而今很多人更將燕王當成一員大將,雖然很多將領,私下覺得,這樣的戰事,讓他們上,也是可以的。
    不過是痛打落水狗而已。
    但是軍事這東西,最重戰績,不管是不是痛打落水狗,勝利就是勝利。有戰績就是比沒有戰績更被人看重。
    燕王也感受到了興奮的煩惱。
    最大的煩惱,就是來自中樞的羅網。
    燕王兵威大震之後,他就接到晉王的書信,晉王的書信可謂赤裸之極,就是想讓燕王為諸王之首,為諸王出頭。甚至暗示,燕王可以爭一爭大明儲君之位。
    如果是別人,或許真昏了頭。
    但是燕王卻是很清醒的。
    不管,燕王對那個位置有想法還是沒有想法,他都覺得這個時候不是最佳時機。太子一日不死,燕王一日不敢動,即便有想法,也僅僅是內心之中想想而已。別的什麽都不敢做,不能做。
    燕王更清楚,晉王等幾個王爺的想法。
    秦王之死的影響下,各地藩王即便沒有對儲位動心,也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怎麽保證他的利益,總不能將來,落個秦王的下場,一聲令下,所有的土地財產,就是朝廷的了。
    諸王之間的串聯,其實早就有了。
    可以說是光明正大的,都是兄弟,誰家律法規定,兄弟之間不能來往的。隻是諸王之中,其實並沒有一個大家都服氣的人物。而此刻有了。不是別人,正是燕王。
    燕王一戰震動天下,聲名之隆,似乎能與老一輩將領,相提並論。燕王高興之餘,也立即感覺到其中的貓膩。
    燕王很清楚,即便是老將之中,看似最弱的湯和,這樣的戰事,也是輕鬆寫意的,燕王自己覺得,自己能勝過湯和的,也隻能年輕的身體,有更旺盛的精力,與能承受更多傷病的身體而已。
    燕王覺得自己十年之內,未必能超過湯和,至於徐達常遇春這樣大將,那就是一輩子的事情了。
    明眼人其實也能看出來,燕王這一戰斡難河之戰,從規模到激烈層度,從雙方指揮藝術,根本不能與徐達與王保保那一戰,相提並論。燕王的名聲反而要直衝魏國公了。
    這是捧殺。
    越是如此,燕王隻能越是謙卑,想辦法降低影響力,於是他將押送元帝俘虜的人馬分開,押送元帝的人直接往南京而去。而燕王要到北京一趟。
    隻是燕王來到北京城外的時候,一下子驚呆了。
    他看見的是一個大工地。
    燕王不是沒有見過工地,但是如此龐大的工地,還有如此多的人手,卻也是燕王生平僅見。
    卻見地麵上鋪著鐵軌,上麵有雙馬拉著馬車,輪子放在鐵軌之上,一車車磚石,沿著鐵道運輸過來了。
    看得燕王眼睛珠子都大了。
    他萬萬沒有想到,有人用這麽多鐵造鐵路,也更沒有想到,用了鐵路,這效率似乎提高了不少。
    自從蒸汽機隻能作為水力的輔助動力,每一個工廠想要穩定的動力輸出,都要修建三層高的水塔與相連蒸汽機鍋爐房,等一大片建築,最後才才能達到,後世一個電機的穩定輸出。
    但是有總是比沒有好的。
    對於鐵路,還也不等蒸汽機車了。營造北京城的很多原材料,都是從遵化工業區生產出來的,磚,水泥,乃至於石灰石,沙子,鐵,石頭,煤,都是從遵化地區運輸到北京城下的。
    雖然新北京城距離遵化並不遠,但是這種一段路,運輸重物的效率也是不高的。
    本來下麵人準備用煤渣路的。
    前文說過煤渣路,其實已經是這個時代,非常好的路麵了。最少不會有泥濘。下雨之後,不會讓車輪陷入泥濘之中,從而耽誤大事。但是何夕敲定,用鐵軌,並設計了馬拉車廂。
    這並沒有什麽問題。唯一的問題是,用鐵比較多。
    因為不需要過蒸汽機車,也不需要用太好的鐵,現在遵化鐵廠生產的鐵就足夠用了。
    如此一來,從遵化工業區的一車車原材料,以十分便捷的方式,運輸到了北京城,大大提高了北京城工程的效率。
    從此之外,還有滑輪組,腳手架的大規模使用。
    其實滑輪並不是稀罕東西,腳手架更不是什麽稀罕玩意,在很多古畫之中就有體現,古人其實一點也不傻。聰明人大把大把的在。隻是,他們一些學問總結不到位,在推廣上,更是沒有這個意思。
    何夕,直接製定出標準規格的滑輪,與標準規格的鐵管,讓下麵用的時候,直接搭腳手架就行了。比起古代用竹子木板的腳手架要好上了很多。
    單單從這一點,北京工地的水平,已經接近於後世的農村自建房了。
    不過,這種變化是潛移默化,有些東西改變了,有些東西並沒有改變。比如打夯。
    而今何夕已經決定加速推進北京城的修建了。地基已經到了最後驗收了。而今很多工程也到了收尾,於是有數千人光著膀子,頭上卷著頭巾,三個人在三個方位拉著一個木墩,三個人同時用力,這個木墩頓時飛了起來,被崩起在空中。然後三個人一鬆手,這木墩重重的砸在地麵上,如此往複,將地麵一寸寸的夯實。
    然後用石碾,一點點的碾過去,確保地基結實。
    在這上麵,是一點沒有變。幾千年前,商周時期版築法,用來夯實地基的時候,大體也是這樣的。後世兩彈一星實驗,夯實土地的時候,大體也是這樣的。雖然在之後的幾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是何夕這個時候,對這個工藝並沒有什麽改變。
    這還是燕王熟悉的樣子。畢竟大明開國之後,南京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工地,燕王非常熟悉這樣的場景。
    隻是這樣熟悉的場景,今後會越來越少。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