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河間之難

字數:4308   加入書籤

A+A-




    第九十六章河間之難
    葛天工終於鬆了一口氣。
    他甚至感覺到船下麵的水流,明顯快了很多。
    也不知道是不是錯覺。
    葛天工其實知道,這一下下去,作用其實並不大的,畢竟,天津的河道,並不是一處泥沙沉降,而是這幾十裏的河道都是這樣的,要知道天津這一段河道,高度差也不過幾十米,而幾十米的高度差平均到幾十裏的河道上,是一個什麽概念?大量泥沙一衝,水就淤塞了。
    這一點點作用,幾乎沒有什麽用處。
    不過,在此之前,古人的辦法,對這種情況用處更不大。而且,今日這個實驗最重要的是,可以用蒸汽機驅動這種機械,這也讓葛天工有更多思路,比如直接挖泥的挖泥船。
    其實,葛天工覺得,挖泥船,與這種船效率相差不大。
    因為隻要將泥沙重新揚起,水流就會自然將泥沙往下遊推,直到入海。而挖泥出來,還有其他工序,從效率上,很難說,誰高誰下。但是有一點卻是很重要的。
    挖泥船的成果是肉眼可見的。畢竟泥是挖上來的。有多少泥,就是做了多少活。
    而這種鐵扒船,可沒有那麽直觀了。
    不得不說,葛天工很懂做官的。
    ------
    實驗既然成功,葛天工就不用一直在船上了。立即來見申國公複命。
    “不錯。”申國公說道:“你做的不錯。不過,這一艘船實在太少了,派不上什麽用場。你需要什麽,盡管說,我無所不應,但是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一定快。北京那邊能造多少?”
    葛天工說道:“多謝國公支持。以草民之間,最好的辦法,並不是從北京調?”
    申國公說道:“哦,那從什麽地方調?”
    葛天工說道:“從遼東調,說實話,北京河道限製,船隻都很小,今日的局麵國公也都看過了。正因為船小,險些出了問題。隻有海船最為方便,而天津臨海,這一條河尋常時候,都能將海船放進來。而今洪水泛濫,更能進入吃水更多的船隻。而天下能產蒸汽機的,也隻有北京,與遼東。遼東的產能還在北京之上,直接在營口造好,從營口到這裏,也不過數日而已。這是最為方便的辦法。”
    申國公說道:“好,聽你的。”隨即申國公有些憂慮,說道:“以你之見,用了這個辦法,什麽時候能將水排完啊?”
    葛天工聽了這話,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麽說,他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國公,這事情誰說的清楚了。這種工具,我們之前從來沒有用過。而也不知道好用不好。更何況天有不測風雲,而今雖然放晴了,但是天氣濕熱,蜻蜓低飛,恐怕不久還會有雨,更重要的是,黃河決口什麽時候才能堵上?這也是一個大問題。”
    申國公聽了,也隻能搖搖頭,無話可說。黃河啊黃河,是讓無語的存在。
    這一次河北的洪水。固然是降雨所致,但僅僅是降雨,河北的洪水決計不會如此之大,黃河決口將大量洪水帶到了河北,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黃河的決口如果不堵上,下遊的情況,很難有太大的改善。
    ------
    此刻的何夕已經在河間了。
    這一段時間,何夕也沒有閑著,他已經確定了這一次洪災最嚴重的地方了。就是河間府。
    河間府在天津之南,地勢本來就低,海河流域的洪水很容易積蓄在這個地方,更不要說,黃河洪水北上,一部分到了山東,另外一部分也到了河間。
    何夕乘船一路到了滄州。
    這一路上給何夕的感覺,就是沒有怎麽看見陸地。
    是的,遠遠看過去,一片汪洋,有一些樹木而已。雖然不一點陸地都沒有。自然有一些地方高出水麵,但是這些地方太少了。
    似乎是一片汪洋之中的小島嶼而已。僅僅能點綴而已。
    而百姓就聚集在這些地方,數十上百人聚集之一起,衣衫襤褸,看情形根本不像人,反而像鬼。
    這些人還不算最慘的。最慘的就在水中。
    何夕雖然動作夠快了。但是奈何這個時代行動效率就是這麽高,何夕能在發洪水之後,一個月之內,大部分進入災區。已經算快了。但是對於人來說,泡在水中,幾個時辰就足夠要命了。
    即便是僥幸在高處,沒有被淹死,十幾天也夠餓死了。
    如果冒險在水中找吃的,再加上吃生水。瘟疫也足夠要命了。
    總之,何夕來到的時候,河間已經死了一茬人了。
    而今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幸運兒。那些不幸運的人在什麽地方?
    在水中,各種各樣漂浮著,人死後,是什麽樣子的?何夕之前沒有關注過,但是僅僅這一路,就已經看飽了。剛剛看到的時候,還惡心嘔吐,畢竟這屍體很多都是殘缺不全,再加上膨脹,簡直是麵目全非。惡心之極。
    但是時間長了,何夕都習慣了。
    同時也認識到了這個時代的殘酷,與生命的脆弱。
    這個時候,何夕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時代一些人,甘心做奴隸,當奴才的想法。
    這一次天災算大嗎?大抵是算的。但是何夕心中可不記得,洪武年間有什麽重大天災的記載。真正說天災頻繁的,是崇禎年間。而不記載,不意味著這種天災不存在。而是,太尋常了。不值得濃墨重彩的記錄。
    而今這種不值得多加筆墨天災,就已經淒慘成這個樣子了,那種需要濃墨重彩的記錄的天災,已經是什麽樣子?
    何夕都不敢相信。
    這在人的生存,得不到保證的時候,說任何尊嚴,自尊,都是相當可笑的事情。做為狗而活著,與作為人死去。每一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而不真正事到臨頭,每一個的選擇都未必是真的。而死亡卻是真的。
    大明表麵的繁華,說以億萬計的貨幣,讓何夕忘記了。其實大明還有另外一麵。
    真實且殘酷的一麵,不知道有多少百姓都掙紮在死亡線,沒有天災人禍,勉強能活,一旦有天災人禍,就是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儒家很多士大夫,至死不渝對抗何夕。他們眼中的世界就是這樣的,大明百姓生存條件之薄弱,稍稍有一點折騰,就活不下去,天災不可避免,但是人禍卻可以少來。
    變法這種從朝廷體製上大變動,對上麵人來說,是理念上的問題,對百姓來說,就是生死之間的問題了。
    但是何夕今日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日子,這樣生不如死的日子,需要天下百姓再過六百年,何夕就覺得揪心之痛。即便為了天下百姓,何夕就不覺得自己做的錯,他隻覺得自己做的太慢了。
    河間府的情況,遠遠超過了何夕的預計。
    何夕很多計劃,根本沒有來得及實行,也沒有辦法實行了。
    整個河間府,也就幾座縣城,還有大量百姓,這要歸功於各縣城的城牆,他們在洪水之中保護了百姓,隻是這洪水,不知道多少時間才能退去。而麵對著樣天地之威,人的力量很薄弱的。何夕雖然知道,葛天工與申國公,已經動用所有的資源,來疏浚河道。這讓洪水排的快一些。
    但是這快一些,也是以月為單位的。
    何夕現在隻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就是將糧食運輸到各縣,將百姓聚集到各縣,讓百姓在城中吃上幾個月的救濟糧,第二個選擇,就是何夕籌劃的以工代賑。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