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李景隆的處境
字數:4190 加入書籤
第一百一十二章李景隆的處境
在皇宮之中,沒有什麽事情可以瞞得過朱元璋的。
即便太子與方孝孺密談,屏退左右,太子與方孝孺之間的談話,也很難瞞得過朱元璋的。雖然不能窺得全貌,但是大致內容,朱元璋還是能夠猜的到了。
朱元璋心中冷笑一聲,暗道:“我兒,你現在看清楚這些人的真麵目了吧?麵子裏忠孝仁義,骨子全是生意。有心教化天下,卻不能教化自己。”
不過,對於大明皇室的未來,朱元璋早就想開了。
子孫若是有用?而今他留下的遺產,足夠讓大明皇室延續數百年。
子孫若是無用,即便舉天下與之,難道能有什麽好下場?反而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朱元璋倒是真想去與太子好好說說,點醒太子。但奈何,父子之間這種對抗情緒,已經形成了。朱元璋的話,太子是聽不見去的。有些事情,看似簡單,但是還是要自己參悟才行。
朱元璋反而很看重,北京的變化。
北京的變化,讓天下人震驚,即便是朱元璋看來,也好像是魔法一樣。
雖然說,朱元璋也看到了其中種種的弊端,各種混亂,看上去亂七八糟,什麽樣的事情都有發生。但問題是,在大明朝,這樣的事情真的沒有嗎?不是,在縣城之外,各種問題都是有的,宗族之中私刑殺人,吃絕戶,等等,其惡劣的事情,何止一端,隻是,沒有報上來而已。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看到大明朝廷權力的擴張,準確的來說,是中樞權力的擴張。
朱元璋對地方官員限製很嚴苛的,比如不許官員下鄉,蓋因官員下鄉,大多時候都是刮地皮來的。不管有沒有事情,鄉裏之間,才承擔接待費用,就是一個難以承受的代價,一餐之值,能讓百姓賣兒賣女。
但是如果說朱元璋對權力沒有欲望的話,那就大錯特錯的,中樞大權,朱元璋可沒有一點與人分享的意圖。
隻是大明政治體製,與朱元璋的身體狀況與個人精力,限製了他對權力的渴望。限製地方上的權力,是因為朱元璋很明白,地方上的權力,朱元璋無論如何也沾染不了的。
不過,而今他看見了不一樣的情況。
在何夕的體係之下,中樞有遠勝過之前內閣六部製度的權力,朱元璋渴望這種權力。
“隻是------”朱元璋輕輕咳嗽一聲,看著自己的白發,與身上開始鬆弛的皮膚,心中暗道:“歲月催人老啊。”如果他年輕十幾歲,對於南京的暗流,就不會如此輕鬆的放過了。
他知道,隨著他的年紀越大,精力衰退就越厲害,他手中的權力,就越發握不住了。大規模的清洗,大規模的鎮壓,朱元璋隻準備做一次。
朱元璋想起他從何夕哪裏看到的一句話:“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他放縱這些人,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想讓太子真正明白,儒家的虛偽,真正明白該如何做一個皇帝。從而改弦易轍。回到他這個父親的懷抱之中。
也回到朱元璋計劃中的正軌之中。
------
至尊父子之間的事情,李景隆並不知道。
此刻的李景隆正在從海路趕往北京。
李景隆之所以如此,也是有原因的。
自從父親去後,李景隆剛剛開始也是有些作為的,但是時間一長了,就成為了五軍都督府的閑職。無他,而今五軍都督府中,有魏國公徐達,宋國公馮勝,剛剛從前線回來的潁國公傅友德,這三個元老在,他曹國公李景隆實在硬氣不起來,即便李文忠在的時候,李景隆在這三位麵前,也必須自稱子侄的。
而今,李景隆自然不可能爭奪到五軍都督府的實權。
當然了。
李景隆也是有靠山的,這個靠山不是別人,正是太子。
他比太子年紀小,比太子小一輩,但是從小跟著太子長大,太子讀書的大本堂之中,不僅僅有太子,還有其他勳貴子弟,李景隆小時候也在大本堂讀過書。
而李文忠的身份,雖然是勳貴,更有幾分外戚的感覺。所以在身份定位上,更能讓皇室相信。
這也是為什麽?在建文時期,名將凋零,將二代之中,不是沒有別人,建文帝卻選李景隆來挑大梁了。
隻是,他不知道為什麽?這幾年,他明顯的感受到,陛下與太子對他疏遠了。
李景隆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麽事情。最後隻能覺得,當年在開海一件事情上,得罪何駙馬?何駙馬在皇帝哪裏說了什麽?
他怎麽也沒有想到,他在靖難時期的豐功偉績,讓皇帝與太子看在眼裏,當然了,他們不會因為沒有發生的事情,來處罰李景隆。但是也在內心之中否定李景隆政治與軍事上的才華。
看在李文忠的麵子,給李景隆一輩子榮華富貴就行了。
至於更多的,那就算了吧。
李景隆自然不明白這些東西的,他在南京想要出頭,沒有皇室的直接支持,在這些長輩麵前,他隻能熬資曆。
但是李景隆不甘心啊。
正如之前所言,將二代們,比起父祖,很難說不是廢物,但是比起,後世養廢的勳貴們,一個個還頗有能力,畢竟不提父祖的餘蔭,再怎麽也是被父親言傳身教的,學上兩三分,就遠朝尋常人家了。
畢竟,朱元璋的班底,放在青史上,也算是黃金班底之一。沒有幾個廢材。
李景隆想來想去,他覺得他要出頭,一定要有人提攜。這個人選來選去,就是何夕了。
為什麽?
首先,太子與皇帝之間,微妙的問題,李景隆是有所察覺的。畢竟,李景隆與皇室有親,尋常人不可能明白的微妙變化,李景隆是明白的,再加上太子的疏遠,已經太子以文官為主的班底,李景隆覺得投靠過去,也沒有什麽出頭的機會。
特別是,太子加強了自己軍中的影響,藍玉,沐英兩國公,至於國公以下將領,伯侯一大堆。李景隆再怎麽高看自己,也不覺得,自己能與藍玉沐英相比。
其次,就是李景隆覺得與何夕的身份類似。
是的,李景隆是朱元璋的侄孫,何夕是朱元璋的女婿,看似不一樣,但是在古代都可以算上外戚之列。
雖然他不覺得,朱元璋會廢太子,但是李景隆覺得,不管誰當太子,誰是下一任皇帝,他與何夕的地位其實都不會有多大的變化。安慶公主是馬皇帝的嫡女,與兄長們關係都不錯,特別是一些年長的有機會登基的皇子,關係都很好。而李景隆更是朱棣的發小,與晉王,齊王等王爺關係也是相當不錯的。
將來誰登基,維持住自己的地位,也不是什麽問題。至於想出頭,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所以李景隆想與何夕報團取暖。
最後,就是李景隆覺得自己鬱鬱不得誌,是因為之前得罪何夕,解鈴還須係鈴人。隻要將何夕的恩怨化解之後,他李某人才會有前途。
更何況,李景隆並不覺得,自己與何夕之間的關係無法化解,畢竟,他李景隆還當過何夕的弟子,而何夕在朝廷之中,也沒有睚眥必報的名聲,無非是態度低一點,認錯態度好一點,他李景隆可是能屈能伸的人物,底線是相當靈活的。畢竟,看李景隆在靖難之中左右跳轉,到了永樂朝,還能身居高位就能看出來了。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