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李景隆的想法

字數:4446   加入書籤

A+A-




    第一百一十七章李景隆的想法
    隨著工業化的衝擊,這種情況隻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會影響到方方麵麵的。
    在長江以北,乃至四川一些地方,大規模軍事行動,帶來的種種情,壓力傳導到百姓身上,持續的戰爭,底層百姓承受能力增加減弱。而江南百姓也受到了工業化的衝擊,紡織業工業化的進行。造成了底層百姓收入持續減少。再加上其他很多問題。
    在姚廣孝看來,南京的局麵,簡直是積薪於火上。
    而今雖然沒有冒出熊熊大火,但不過時間問題而已。
    姚廣孝將這些內容講給李景隆聽。說道:「局麵到了這個地步,在南京的布局已經安排好。我會留紀綱在此操作。我回去籌備明年的大決戰。」
    李景隆說道:「明年?這麽早就回去?」
    姚廣孝說道:「已經不早了。需要安排的事情很多。」
    大決戰的準備,不僅僅在南京這方麵。也有很多事情是北京方麵的。
    首先,何夕有沒有下定決心。說實話,雖然而今在很多戰事上,北京都占便宜,但是決戰就一定能贏嗎?未必。何夕的思路上明顯沒有那麽堅決,寧可熬死南京方麵,也未必敢大賭一場。
    其次,即便何夕同意了。有些事情也需要考慮的。那就是戰後安排。
    可以說,這一場決戰一定要勝利。畢竟失敗的代價太大了。很有可能讓南京局麵翻轉,北京陷入被動之中。
    將戰事再拖上幾年。
    但是勝利之後,也需要籌謀的。
    畢竟在這一場決戰之後,誰是主將,誰的功勞最大,直接導致戰後的政治局麵。
    原因也很簡單。
    即便何夕建立起了文官政府,但是因為這一場戰爭,未來很長一段是武勳的力量還會是相當強大的。不說別的,單單新中國建國之後的各次風波,與開國之前所有戰事功勞細細品讀,就能看出來不少味道。新中國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這個時代的。看書菈
    軍方強勢在很長一段時間不會改變。
    而武勳強勢的根基在於功勞,這一場大決戰,就是刷功勞的最好時機。
    選擇誰,不選擇誰,影響戰後幾十年的局麵。
    這都是問題。
    再加上後勤準備,姚廣孝不在北京,但並非不知道北京的情況,戰事打到現在,每一戰消耗的火藥,數字越來越高,特別是榆林之戰,幾乎是之前所有戰事的總和。
    這或許是因為榆林之戰,幾乎全程用火炮轟出來的。但是這種趨勢已經很明顯了。這一場決戰。消耗多少物資,姚廣孝都不敢預估。定然是多多益善。
    準備這麽多物資,運輸到前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陝西方向作戰,也隻能以兩三個月打一場大戰,無他,物資消耗補充不上,這還是在有鐵路的情況下,而大決戰,可就不一般了。
    所需要的物資生產,安排,運輸都是需要籌備了。而今也是下半年了,用一年時間去籌備,不能說快了。
    姚廣孝說到這個份上了,李景隆隻能答應姚廣孝,將姚廣孝送回北京,並與與紀綱建立起聯係了。不過李景隆不怎麽瞧得上紀綱,隻是見了一個麵,剩下的事情,李景隆安排人與紀綱聯係,更沒有將紀綱軟禁起來。也不會為紀綱提高保護。
    李景隆心中在琢磨自己的事情。
    他心中暗道:「這種局麵下,我該怎麽做啊?」
    李景隆這一段時間賺錢很厲害,但是他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大明最重要的從來不是錢。而是地位,而是權力。
    沒有足夠的權力與地位,他的錢也保不住。
    而北京如果打敗南京,將是開國以來最大一次洗牌。他繼承父親的餘蔭恐怕要被新貴們所取代。他自然不能在這一場戰爭之中什麽也不做。
    但做什麽啊?
    首先,他不確定姚廣孝說北方勝利在望就真的在望了。
    其次,他即便想辦法去謀一個差事,想要戰場倒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景隆很清楚,戰場上刀劍無眼。一個做不好,兩邊都將他當成了敵人。那才叫冤枉。
    李景隆是想獲得榮華富貴,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他要活著獲得,而不是死後留給兒子。
    更不是將李家全部犧牲,為北軍做忠臣烈士。
    李景隆心中暗暗有了主意。
    在這個時候,要出外掌兵。但是不好去前線。因為前線風險太大。這不是他需要的所在,但是如果在非前線一處掌兵,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舉地降北京,北京一定會論功行賞。
    雖然這個功勞,並不如北京新貴們大,但是他所追求的,也不是太顯赫的功勞。而是不在這一場洗牌之中落伍的而已。
    很快他得到一個消息。那就是南京要派一個人去漢中坐鎮。
    李景隆立即感到了機會。
    他想要這個位置。
    漢中這裏不是主戰場,即便雙方大決戰,也決計不會是在漢中。但是漢中並非不重要。相反很重要。因為中原決戰一旦勝利。
    北軍南下,有可能是南京土崩瓦解,但也有可能維持一條相對完整的防線,形成南北朝的局麵。那個時候漢中就很重要了。
    因為漢中乃是四川門戶,一旦戰線推到傳統南北朝的分界線上,四川就很重要了。四川有居高臨下的地勢,要想滅南朝。必先攻陷四川。這也是傳統的曆史經驗。
    即便不會發展到這個地步。但是舉漢中而降,開四川之門戶,也算是一件大功勞。
    如果北京戰敗,他自然也不會做這些事情。而且漢中地形,他也是知道,對麵的對手,他也是了解的。梅殷與他之前都是一個圈子裏的人。
    他不覺得自己不如梅殷。
    不敢說,能夠大破梅殷,但是謹守城池關卡,將梅殷拒之門外。卻是很容易辦到的。
    相持以待天下大變。
    在他看來的確是一個相當好的選擇。
    「不過,這個位置可不是那麽容易搞到手的。」李景隆心中暗道:「看來我要多跑跑了。」
    這個位置,已經有風聲是留給韓國公一係的,李景隆想要,就要從韓國公手中奪下來。不過,李景隆自己盤算了一下,覺得未必不可能。
    第一,他因為發新鈔這一件事情,與丁顯有了良好的關係。
    第二,韓國公在軍中有影響力,他曹國公也不是軟柿子。而且他自己不僅僅代表著曹國公一脈,還代表朱元璋曾經重用的外戚力量。
    當今朱允炆剛剛繼位的時候,外戚力量身處嫌疑之地,自然要避嫌。但是時過境遷,朱允炆最少不會擔心南京朝廷內部有問題了。
    所以啟用這些李景隆似乎也沒有什麽阻礙了。
    甚至李景隆這個時候想要謀求一個位置,朱允炆也樂見其成。畢竟這一脈始終存在,朱允炆也不能完全無視。
    第三,不要忘記魏國公一脈的支持。
    李景隆上門請魏國公幫忙,魏國公徐輝祖不會不幫忙的。魏國公的心思,已經是明白了。他很樂意看見南京朝廷覆滅。隻是魏國公還在守孝之中,不能參與大戰。而且,魏國公也有李景隆同樣的焦慮,他不想冒風險。但是動用自己的影響力,卻是沒有問題的。
    如此一來,想要奪下這個位置,並非不可能的。
    李景隆想到這裏,就立即來回奔走起來。不過,韓國公李祺也不是白給的。雙方就這個位置來了一場撕逼。雙方的撕逼,還沒有塵埃落定的時候,姚廣孝已經悄無聲息的離開了南京。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