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明年決戰
字數:4371 加入書籤
第一百一十八章明年決戰
北京。
「決戰!」何夕皺眉說道:「而今是不是太早了。」
姚廣孝說道:「大人,不早了。而今局麵最合適不過了。我估計明年南軍編練新軍,就會有近三十萬,再過幾年,甚至數量更多。那個時候再打,對我們來說傷亡隻會更大。」
何夕沉默不語。
這個理由不足以說服他。
一個生命的結束,那是悲劇,十幾萬生命的結束,那是數字。
倒不是說何夕完全沒有辦法與普通士卒共情。而是何夕不管做出怎麽樣的選擇,都有數以萬計的士卒要戰死的。數萬戰死,與十幾萬戰死,有本質的區別嗎?
沒有。
在國家大計上,數萬性命根本不算什麽。
沒有這個心性,沒有這樣的決心,何夕根本就不配掌控天下局麵。
付出了這麽多的犧牲,何夕不在乎多犧牲幾萬將士。他要的是戰後局麵一定要向他心目之中所想轉變。勝利並不是目的。
甚至局麵一步步走到了現在,何夕敢確定,勝負之數已經確定了。
不確定的僅僅是怎麽樣勝利而已。
而今,就好像一盤棋,棋至中盤,單單看形勢,何夕已經贏定了。隻是天下逐鹿,並不是一盤棋,不可能中途棄子。何夕要考慮的該如何收官了。
是壓著目數,謹慎收官。還是聽姚廣孝的屠大龍。
姚廣孝看出了何夕的心思,姚廣孝說道:「陛下,而今天下局勢有智者皆識之。我已經聽說,曹國公李景隆已經謀取漢中總兵之位,其意何為,我相信大人也是知道的。曹國公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而今天下局勢越往後,恐怕這樣的人越多。到時候,降將紛紜,不知道大人該如何處置。」
何夕一愣,說道:「你的意思是?」
「沒錯。」姚廣孝說道:「很多人投降過來,朝廷能不接收嗎?如果朝廷上降將數量太多,朝廷局勢也會受到影響的。」
何夕沉默了一會兒,說道:「我明白了。不錯,是該有一場決戰了。而且是大決戰。」
姚廣孝的意思很明白。洗牌不夠徹底。
不將大明開國功臣集團很多人給清洗掉,就沒有南北之戰功臣們的地位。南北之戰,畢竟是內戰。真到形勢不好的時候,南京方麵是很難堅持得下去的。
就好像燕王朱棣打到南京城下,自然有人給他開城門一樣。
當北京方麵有優勢特別明顯的時候,南京的抵抗能抵抗多久,就不好說了。
這一場內戰本身就是要洗牌的。隻要洗牌之後,才能毫無顧忌地推廣新法。也正因為如此,如果降者如雲,這一件事情,反而不好辦了。
畢竟,北京號稱繼承洪武正統,總不能對當年洪武開國功臣下殺手吧。
其實,即便投降了就沒有辦法弄他們了。但是問題是在北京內部。
何夕與朱雄英之間,看似很和睦,但是兩人之間的問題,彼此都心知肚明。
也就說如果降者如雲,這些投降的人他們更願意去投奔朱雄英。而朱雄英為了朝廷上的權勢,他是不介意在某些事情上進行一定的妥協的。這就是問題所在。
如果這麽多人都投降。何夕在戰後想要清洗,很有可能是何夕與朱雄英之間衝突的導火線。
何夕內心之中,變法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其次的。而朱雄英在皇帝這個位置上,他必然要確定自己的皇位才是第一位的,因為身為皇帝,在皇帝位置上是可以擁有一切,而失去皇帝之位,也會失去一切,包括自己與家人的性命。
而今朱雄英收斂爪牙,將天
下大權交到自己手中。
是真的相信何夕能平定天下,也相信何夕秉承自己的承諾,功成身退?
何夕更相信,固然有這樣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朝廷之上,朱雄英的力量僅僅能夠自保而已。看書菈
但是如果有大量降臣投奔朱雄英,雙方的力量對比就會發生變化。甚至朱雄英為了確保自己的權位,很有可能站在變法的對立麵。畢竟,當攻下南京。平定天下之後。似乎天下之間所有的壓力都過去了。
大家又能回到傳統的歲月靜好之中,搞什麽變法,搞什麽科技發展?
不能不說,儒家這一套傳承千年,太安逸了。已經形成了很嚴重的路徑依賴。遇見危機的時候,是可以不擇手段做出反應。但是一旦天下重新太平,很多人還是願意回到原來的路徑上去。
當然了,或許朱雄英會堅持變法的立場。但是何夕不想考驗人性,他自然會功成身退,也必須功成身退。原因不在於何夕喜歡不喜歡權力。而何夕必須要看看他留下的體係,這些利益集團能不能捍衛自己的立場。
如果何夕退下去之後,不出幾年就被複辟了。何夕帶來的一切都打入另冊了。那麽何夕而今的一切都是失敗的。
何夕就要準備「b」計劃了。
而如果他一直在台上,是看不見這些變化的。同時,何夕也要愛護自己的名聲。無他,何夕雖然不太在乎儒家道德。但是不得不承認,數百年來這些觀念深入人心。
何夕必須考慮影響。他如果當了司馬懿。將來他這一套東西,很有可能被人棄用。而他如果成為諸葛亮,在道德上沒有瑕疵。將來即便有波折。還有後人托他之名重新變法。
畢竟天下之間,冠以諸葛絕學的都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嗎?
為了戰後的局麵,何夕要重重的打擊南軍的力量,最少南軍新軍,何夕不需要他們成建製投降。必須全殲,或者擊潰。否則這些軍隊搖身一變成為明軍某軍,何夕在想要消滅,就難太多了。
姚廣孝說道:「大人,以我之見。應該選在洛陽決戰。一戰定洛陽。」
何夕沉思一會兒,說道:「總參謀部有太多方案了。這一件事情,要將前線將領都召集起來商議。」
何夕並不是對洛陽這個選擇有什麽不滿的地方。
畢竟,在何夕看來,可以供決戰的地方,無非就是山東濟南,與河南洛陽,黃河中遊特別愛決堤的地方,何夕可不敢試探南軍的良心。看看他們會不會決堤。
洛陽這個地方不錯。
但是何夕很有自知之明。
在打仗這一件事情上,他的指揮才能僅限於,結硬寨打呆仗,其他的事情,都不好說。所以他要與眾將商議,最後達成一個統一的方案。這畢竟是一場大戰。隻要協調好所有人。才有勝利的可能。
隻是何夕內心之中,暗暗發苦。
無他,錢。
今年到現在,財政上的錢幾乎花完了。新一批國債正在醞釀之中,何夕本來籌備發三個億左右就差不多了。而且因為前線的勝仗,何夕很容易就與找到了鄂爾多斯的煤海。
畢竟,鄂爾多斯就在榆林北邊,而今還通鐵路的。
雖然而今日還不確定,從鄂爾多斯挖煤運輸到北京成本上夠不夠。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煤炭的價值。何夕籌備以這些煤礦作為抵押。發行國債。三個億還是能夠到手的。
畢竟,戰場上的勝利,才是發行國債最大的底氣與信心。
隻是,而今要打一場決戰,這錢就不夠用了。
何夕想了想,他先批了一個條子,先讓銀行支出五百萬。充實國庫。將發行國債的日子拖延一二。等諸將回
來開會之後,確定決戰計劃之後,再做出整體規劃,看看要借多少錢。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