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飲馬黃河
字數:4548 加入書籤
第一百四十一章飲馬黃河
方乘風所部能做到的隻是有限度的騷擾長江出海口附近,甚至不敢越過江陰一線,蓋因一旦越過江陰,就必須尋找落腳點的。否則在夜裏很容易被小船偷襲。
再加上北軍水師製霸天下的奧秘,就是在於大船勝小船。而在長江上遊,大船很有可能成為負擔。
但是即便如此,也足夠南京頭疼了。什麽改革在這種情況下,都隻能放一放了。而本來崩潰的南京經濟,在這個時候,僅有的一點起色,也蕩然無存了。
勝負在前線交戰之前,就已經確定了。
前線的掙紮,隻是南京朝廷最後一口氣了。
被壓抑許久的葉沈,此刻更是好像火山爆發一般。大軍直撲黃河。
首先作戰的也是水師。
要控製黃河水道。才能讓大軍迅速通過黃河。
葉沈之前在沁水之中,建造了無數大小船隻。這裏與後方的鐵路並沒有直接連通,效仿西北方麵建立黃河水師是有些困難的。但是修建一些小船卻是很容易的。
而且,南軍黃河水師,其實更多是漕運船隻。數量上雖然很多,但是實際上,船隻並不大,而且黃河地形複雜。
在邙山以西黃河是在崇山峻嶺之中,兩側大多都是山,是以黃河水流比較快。這裏的黃河,並不是地上懸河。這也是為什麽葉沈要在這一段發起渡河作戰的原因。
隻是而今是剛剛開春,黃河淩汛剛剛過去。
正屬於枯水期,今年雖然不是大旱,但黃河兩岸也露出了不少河灘,甚至中間露出沙洲來了。這種的情況下,大船根本難以轉動。隻能用小船了。
而且如果將大炮沿著河岸布置,再將火炮布置在沙洲之上,足以封鎖一段河道了。這樣的情況下,建立浮橋也很容易。
所以,黃河之戰,並不是單獨的水戰。也不是單純的陸戰。雙方的戰鬥是非常複雜的。更考驗雙方將領的軍事指揮能力。
葉沈看似大舉出動,氣勢洶洶的。但其實暗中藏了重點,隻是希望能夠在南岸建立起,兩到三個橋頭堡,大軍就能夠直接渡河。直撲洛陽了。
葉沈的心思,盛庸或許不能完全猜到。但大多數都是能夠猜到的。
不過,盛庸也是有隻自己的總體戰術的。那就是一個字熬。
拖著。
盛庸甚至一度想將葉沈放過黃河來打。畢竟黃河天險的用途,不僅僅是一條防禦線,還有別的用處,比如切斷葉沈的後勤。
黃河發洪水的時候,那樣子,濁浪滔天,仿佛天地之威。那個時候的黃河,不要說大軍渡河了。就是上遊想派人到下遊傳信。也都是九死一生。甚至是十死無生的。
這就是說,這個時候黃河人為的將大軍分成了兩段。
如果是冷兵器時代,這其實並沒有什麽問題的。
大軍已經過河了。後勤暫時斷絕並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而火器時間就不一樣了。
盛庸也發現了火器時代對後勤的依賴太重要了。一旦沒有了後勤物資,隻能拎刀子拚命的情況下,北軍在很多方麵還不如南軍的。一旦北軍被黃河暫時切斷了後勤。
盛庸大舉進攻,數日之內,將營地之中的火藥給打空了。並不是什麽問題。
那個時候,就有可能是,他殲滅北軍的一個大好時機。
隻是可惜,盛庸不敢這樣做了。
不是因為,軍中有什麽問題,而是因為後方。南京出現的種種問題,毫無疑問會影響前線的軍心士氣。盛庸即便對很多事情進行了封鎖。但是有些事情是封鎖不住的。
比如說,這麽手中的鈔票能買多少東西?
這種情況下,再用這樣的懸危之計,就相當不合適了。
盛庸隻能用最穩妥的方式,就是在黃河一線與對手拚殺。
爭奪的焦點,就在於黃河之幾處沙洲,還有幾處容易登陸的地方。整體局勢上也是有利於盛庸的。盛庸這一段時間也不是白給的。在這些地方安置了很多難以攻克的防線。
葉沈也隻能死磕。
攻破黃河防線估計是需要時間的。
除此之外,盛庸還在等別的變數。
山西方麵,能不能從懷慶府背後殺出來,直接衝到北軍後勤線上,隻要截斷後勤線,北軍的進攻隻能敗退。
盛庸也知道,葉沈一定在背後安置了後手,甚至他這一次對黃河沿線的進攻,很有可能就是引蛇出洞之計,山西軍各方麵都不行。在桑幹河之戰後,更是元氣大傷。
如果與北軍野戰,情況不堪設想。但是守住幾個關卡,然北軍難以逾越太行天險,卻是可以的。
要截斷後勤線,就必須從太行山之中衝出來,一旦出來,能不能回去就不好說了。甚至很有可能被北軍抓住空檔,衝破太行山的關卡,到時候山西就不是朝廷所有了。
但是,總要嚐試一下。
另外一個變數,就是山東戰場。
傅友德一直醞釀著德州之戰。這個時候更是如此。如果不是後方生變,很有可能南北雙方在山東北部還要大戰一場,而今南軍真正的精銳都在傅友德手中。
可以說傅友德的動向能令天下側目。
而北京方麵也不是沒有對傅友德進行安排。安排辦法很簡單,那就是以田忌賽馬之故計,用下等馬牽製傅友德。而且不是一匹,而是數匹。
首先就是哈刺不花。
哈刺不花數萬大軍,龜縮在數個港口之中,躍躍欲試,隻要傅友德大軍北上,這數支軍隊就立即殺出來,甚至向海州殺過去,直接殺到南直隸。
而在傅友德正北麵。
數座堅城,好像一條鐵鏈,將傅友德的進攻方向完全封鎖住了。更不要說,運河沿岸,更有棱堡數座,卡死了沿著運河北上的路徑。
除此之外,更有大量軍隊,在村落,城鎮之中安營紮寨。
甚至還將當地百姓組建民團。
雖然一開始打仗的時候,山東本地百姓都是牆頭草。並沒有為北京而戰的覺悟。但是經過了一輪拉鋸之後。最少黃河北岸的山東府縣都覺悟了。
他們在南京統治之下的日子實在難過。
畢竟,大量轉運軍糧的負擔都在百姓身上,再加上南軍的軍紀沒有北軍好。
而今更加讓北邊百姓抗拒南軍的地方,就在於南京新鈔的崩潰。
這一件事情,大大增加了百姓的負擔。讓很多百姓家破人亡。
按理說,大部分百姓手中沒有多少錢。但問題什麽,數十萬大軍,當兵的手中有大量新鈔,他們買東西,是決計不會有市價來買的。因為如果用市價來買,那就代表他們吃虧了。
這個虧,他們不願意吃,隻能讓別人來吃了。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的,一件事情的代價,就是從上層向下層轉嫁,一直最下層。
這個社會規律,即便是到了後世也是一樣的。上麵在某張支票上添幾個零,下麵人就買不起房了。而今,雖然新鈔沒有到一文不值,但是正在走向一文不值的路上。
這幾乎是對百姓財產的強製征收。
而黃子澄的建議,是朝廷強製將幾個行業收為國有,也是對商人財產的強製征收的話。而下麵卻是對百姓財產的強製征收。
貨幣貶值,是一場瓜分社會財產的盛宴。這一場盛宴所有的代價,都會讓最低層的百姓來承擔。可以說,這是工業化的代價轉嫁到南京朝廷治下百姓身上的一次總爆發。
百姓自然是用腳投票。而黃河卻是阻隔不來百姓的私下來往的。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