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傅友德崩潰
字數:4751 加入書籤
第一百四十二章傅友德的被動
當黃河北邊的百姓知道了黃河南邊百姓的日子,他們還會想要讓南軍過來嗎?更不要說,北京朝廷對這一件事情自然是加大宣傳。北方百姓無須知道,其中複雜的經濟運動。
對他們的宣傳很直白。那就是南邊如何打過來,他們就會用廢紙一樣的新鈔來換你們的所有。
百姓們自然不樂意了。
再加上,這幾年工業的發展,其實對整個北京下轄的所有地區都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山東北部這一片。因為山東原本就是棉花種植要地。而北京紡織業發展,棉花價格飛漲,甚至讓印度棉花都到了北京,對於山東棉花,更是引起了一場戰爭。
所以,不用何夕推廣,老百姓都自發地種植棉花。甚至與當地官員鬥智鬥勇。
無他,何夕也是要確保北京的糧食紅線。畢竟,即便能從海外輸入糧食,在何夕看來,北京朝廷的糧食儲備還是很危險的。否則也不至於每年都要投入大價錢來維持糧價。
如果地方都種棉花,維係糧食價格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
最後,河北原本來府縣種植的不多,不是不願意,而是朝廷管得嚴。而山東都管得鬆了。畢竟是前線,民心比糧食重要。總不能因為這一件事情,動作太狠,讓當地百姓投了南邊。
這就得不償失了。
一句話,河北屬於腹地了。沒有統戰價值。而山東屬於前線有統戰價值。而今也有了效果。
他們的棉花都是賣給北京的工廠。一旦南軍打過來,他們可不覺得,南軍那邊會用北京的價格來買棉花。為了保證自己的棉花,無數山東大漢,自發地購置火器。修建自己寨牆。聽朝廷的命令。
雖然這樣做,可能有後患。但是何夕還是放開了對火銃等軍械的管控。
畢竟,何夕對百姓的要求不一樣。
何夕想讓未來大明百姓參與到大航海時代,在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生根發芽,就必須有一個培育的過程。而原本的大明朝廷需要的僅僅是一些安分守己,願意為朝廷納糧的。欺負了也不敢反抗的順民。
而這些順民承擔不起,何夕想要的事情。
當然了,這也是為北京發達的軍火產業找市場與效果。畢竟,生產的武器越多,朝廷武器的成本就越低。所有軍工廠都是朝廷的。賺的錢本質上都是軍費。
這種情況也造成了傅友德而今的被動。
手握南軍最精銳大軍的傅友德,在濟南府似乎沒有什麽動靜。
從去年開始,一直到現在,傅友德向後方要的物資,連一半都沒有籌齊。其實如果僅僅是沒有籌齊,直接傅友德並不是不能進攻的。隻要後麵的物資能跟得上就行了。
隻是他卻知道一個令人絕望的消息。
負責後勤的齊德親自給他寫信告訴他。後麵的物資,他也不知道什麽時候能送上來,他請傅友德,為國家著想,共度時艱。
傅友德看了這封書信,當時就想殺人。
他第一次感覺到為什麽漢初第一功臣是蕭何。太有道理了。什麽共度時艱,簡直是癡人說夢。他能勉為其難,下麵的士卒能嗎?即便下麵的士卒能,但是火藥能嗎?
沒有火藥,或者打到一半沒有火藥了。讓下麵拿著燒火棍去打仗啊?
那個時候北邊的人,可不會體諒國家的難處。
但是傅友德能有什麽辦法啊?
他殺人能變出來後勤物資嗎?維持十幾萬北伐的軍需物資,簡直是如山如海。傅友德的家產全部砸進去,也撐不住的。
於是,原本想要先發製人的進攻擱置了。
傅友德本質上還是想完成原來的
計劃。他想給後方一些事情,讓後方將物資送上來。但是多拖延了一段時間,也沒有什麽效果,雖然徐州鐵廠已經開始生產了。每天生產出來的火器直接送入軍營之中。但是杯水車薪。
而且長江口的戰事,也影響到這裏。
讓傅友德明白,他想等後勤充足的情況下,與北軍交戰,已經不可能了。
雖然南京方麵給傅友德決斷權,也就是傅友德想怎麽打都可以。但是實際上,傅友德那裏有許多選擇。根本就沒有選擇。..
傅友德本人想北上,因為他知道,坐守遲早是守不住的。而今即便能守住又如何?將來一定會出問題的。所以要進攻,要掌握戰略主動權。
即便進攻或許會遭遇失敗,但是傅友德本人是有信心全身而退的。
有損失也損失不大。
但是隻要能打斷北軍進攻的攻勢。就足夠了。
否則守的時間長了。上上下下的軍心士氣就非常不堪了。
南軍就沒有未來了。
但是傅友德手中籌碼,根本不夠。
北邊是怎麽樣的銅牆鐵壁。
傅友德自然是知道的。
傅友德之所以要大量後勤物資才要動手,就是知道,必然要用火力將這些地方給一一敲掉。否則難以寸進,就好像北軍在陝西打得一樣。
如果沒有足夠的火藥,在擊破重重防禦之後,遇見北軍主力,也就沒有再戰之力了。
畢竟,火器時代,士卒僅僅是移動的載體,火藥才是作戰的底氣。
而不北上,傅友德就必須西進了。
去支援洛陽戰場。
但是傅友德很清楚,他一離開,山東戰場必然引來北軍的反攻。即便留下人鎮守,但是很多地方都要失守。更重要的是,哈刺不花南下的趨勢難以抵擋。
甚至他覺得最壞的結果,就是哈刺不花的水師與方乘風的水師匯合打通,沿岸所有港口。北軍甚至能夠沿著海岸線直接進入長江。
那問題可就大了。
隻是,北軍的海上優勢要比南軍大太多了。
他甚至覺得,他即便不西進,維持而今的均勢,也很難。
畢竟陸軍再厲害,也跑不到海上去。
更何況一旦他西進了,代表整條防線上,南軍都處於被動之中,再也沒有其他機動兵力。後方兵力也因為長江上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北上了。
到底該何去何從,讓傅友德很是難以決斷。
傅友德思來想去,還是要等一等。
具體等什麽?
傅友德也不知道,他在等變數。
才能決定進一步戰略。
關中陷入烽火之中,固然問題很多,看上去很凶險,但是傅友德還是相信耿炳文的能力的。倒不是相信耿炳文能守住西北。而是相信耿炳文最少能夠守住潼關。
防禦西線。
耿炳文提出的秦嶺,潼關,黃河防線,傅友德自然是知道的。
他很不願意將來的形勢到這一步,但局勢已經向這一步發展了。傅友德也沒有其他辦法。
領兵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實事求是。
承認現實。有多少兵打多少仗,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這一戰北方來勢洶洶,不可能沒有任何損失。而西北地區已經成為雞肋了。單純從軍事上來說,西北的投入產出比也太低了。投入西北三分物資,隻能產出山東戰場一份的效果。
如果朝廷財大氣粗也就罷了。
而今南京朝廷簡直要斷氣了。既然維持不住了,西北放棄也不是不行。隻是主動放棄太過弱勢,會
損失人心的。所以耿炳文放棄西北,將兵力收縮到關中地區。背靠秦嶺與潼關與敵人拉鋸,也就相當不錯了。
至於山西,傅友德自然不想放棄,但也必須接受現實。如果在確保山西與確保洛陽之間做選擇,傅友德選擇洛陽。而不是山西。
山西能保則保,不能保也就罷了。但是秦嶺潼關黃河防線,卻是絕對不能有失的。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