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第一百四十一章 用心險惡

字數:8361   加入書籤

A+A-




    海州的貢院, 或許是大宋目前十七路中,修建的最“奢侈”的一座貢院。
    尤其是自從江北九路淪陷之後,士族南逃, 趙構雖擴大了貢舉進士的錄取人數, 興辦了不少官學, 但對於三年一用的貢院考棚來說, 依然簡陋如昔,能保證下雨上不漏水, 下不淹腳就不錯了。
    甚至還有幾次個別貢院出現失火之事,亦是因為防火準備不足, 而導致考生遇難。
    海州收複不到兩年時間,方靖遠兼任了京東東路安撫使後, 仍知海州府,在修建海州城的同時,就開始修建雲台書院, 當時還遭到魏勝等人的勸阻。
    在旁人看來, 連城都沒修好,外麵還有金兵虎視眈眈,不少山賊盜匪偶有偷襲搶掠,居然在雲台山下修建學院,簡直是一種資源浪費, 毫無必要。有那些人力物力, 何不將海州城的城池範圍擴大, 築高城挖深壕,能守住城才是最重要的事。
    但方靖遠卻一直認為,人比城更重要,尤其是對金之戰, 大宋守了那麽多年,越守越弱,越退越後,最終那些死守的城池,都隻有覆滅的結果。
    真正的不破之城,在人的高度,而不在城牆的厚度。
    既然沒辦法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宋軍的單兵體質提高到可以跟金兵1vs1的地步,就隻能給他們增加戰術和武器裝備的高度,來對抗金兵的戰力。
    好在很短的時間內,雲台學院就讓海州百姓刮目相看,從最早的工學院,開山鑿石,修城築牆,到後來的武學院、醫學院、農學院……相比之下,反倒是專攻貢舉的府學並入後的發展還沒有那些個雜學來得快。
    因為工學各科的短期速成培訓班能夠教授出大批實用的工人,無論是官府的產業還是各地商人來開辦的作坊,都需要大量的人手,他們隻要經過短期培訓就能上崗賺錢,有能力的還可以繼續深造提高,從水磨坊到紡織工,從榨油坊到食品加工坊,木作坊和鐵匠鋪……幾乎所有行當最初都有官辦的作坊,讓那些曾經有一技之長的流民可以安身帶徒弟,之後他們願意留下或自己開店方靖遠都不阻攔,總有新來的學徒不斷補充進來。
    更何況官辦的幾家大廠坊待遇高還沒風險,不光工學院的老師在裏麵掛職,學徒們很樂意畢業後去海州軍工廠、酒廠、鹽場工作。
    有了這些民生基礎,海州的經濟蒸蒸日上,才能養活更多的讀書人和軍人。
    而這些上過工學院有技術的工人們無論是修築城牆還是建設新城新港口,都比原來那些民夫的效率高很多,無論從質還是從量上,都大大提高了海州的建設速度,魏勝等人這才明白方靖遠為什麽動不動就說“知識是第一生產力”。
    因為這會兒大家還不懂得科技這次,但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而方靖遠則通過雲台書院,將這些落到了實處。
    所以在解試來臨之前,方靖遠提出將貢院修建在外城,位於海州西北的高橋鎮時,再無人質疑,甚至還有不少人紛紛慷慨解囊,出資捐助修建,因為方靖遠說過,會在貢院門口立石碑為記,寫明修建的時間和捐助的人名,按捐資額的多少排序。
    這下不止是海州的富商,山東等地甚至連一些常來海州做生意的江南豪商都跟著捐款捐物,盼著能在這裏留下名字。以後京東東路來參加解試的學子,都能看到他們的名字不說,這些商戶人家還可以借此得到官府嘉獎,族中子弟順理成章地獲得參考名額,無需再挖空心思去送禮或想辦法獲取名額。
    貢院的設計原本就十分簡單,有了這些銀子,再加上一些工學院的“工程師”們出手,方靖遠特地申明,不光捐錢的可用勒石為記,出工出力多的也同樣會刻在石碑上作為紀念,這是要流傳千百年的文院,一定要修建得又快又好才行。
    於是海州貢院的修建速度和完成度,不光是令天下震驚,連海州人都為之咋舌不已。
    方靖遠雖然不想完顏雍那種連自家穿衣吃飯上都要省錢的吝嗇鬼,卻也舍不得讓辛辛苦苦修建的貢院三年才能用一次,平時都閑置浪費著,加上當初改建臨安貢院的經驗,這次的海州貢院從一開始設計時,就已經做好了全麵防夾帶防作弊的工作,還順便在外麵修建了觀書閣和魁星院,引來了旁邊的河水,用地龍燒熱後可以全天供應熱水。
    魁星院是類似後世青年旅社的宿舍,雖然沒有城中的客棧清靜舒適,但對於原來的貧困學子而言,是免費入住,還有善長仁翁贈與的三頓簡餐,除了路上的開銷外,考試基本上無需太多花費。
    方靖遠為了招攬來各地的人才,可謂費盡心機,自然不希望在開考後有任何差池,影響到此次解試。
    報名時的近六千學子,最後正式入場考試的也有五千餘人。從八月初四考官先入場,到八月初六學子們入場,先沐浴、更衣、拜文廟,領考具,可以說這次的考生,真正是赤條條進場,從沐浴開始,就換上統一由官府提供的考生專用儒衫,自己的衣物和隨身物品一律不能帶入考場,需存放在貢院外的儲存櫃中,儲存櫃也是按考號編排,一一對應,不容有錯。
    考具也是由官府統一派發,單這一項,海州幾家做文具的商家競標時都快打破頭了,哪怕方靖遠對筆墨紙硯的要求再高,能給這些學子們提供文具,都是提升名氣和銷量的最佳選擇。而方靖遠為了防止其中舞弊,沿用當初在臨安為太學和武學采購時的競標模式,哪怕落選的商家也再無異議,反倒是爭取下一屆再來。
    而府衙大食堂則包辦了這次解試的三餐,要保證這五千多人能夠三餐都吃到幹淨新鮮的熱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還得在貢院內外不得進出的情況下,杜三姨頭疼了好幾日,忽地想起聽方靖遠曾說起過一種叫“過橋米線”的食物,靈機一動,便跟著研究了幾種湯麵的澆頭,如此早餐有粥餅包子,午餐有蓋澆飯,晚餐有過橋麵和湯餃等,都是現領餐現澆湯汁和熱菜,保證到考生手裏都是熱乎乎的新鮮飯食。
    如此一來,負責貢院巡場的守衛和幫工的雜役人手需求就大大增加,魏勝原以為要借用海州軍,可沒想到方靖遠最後用的竟是民兵。
    從海州建城以後,除了全職的海州軍外,方靖遠還要求各縣鎮都要訓練民兵,在農閑時間組織訓練,由官府統一發放補貼,這些民兵倒也不是為了讓他們上陣殺敵,而是專門訓練如何組織村民們逃生和急救,以及修房鋪路,開渠築堤等等,都是為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做事,村民們也就不似原來那般抵觸和逃避。
    而這次征集了上千民兵負責貢院在考試期間的吃喝拉撒,方靖遠就是想讓這些處於大宋最底層的人看到,書中自有黃金屋,無論貧富貴賤,隻要努力讀書的,都能過上好日子。而這些不識字的民兵,先前也有來幫助貢院蓋房搬磚的,原本以為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讀書人,原來也跟他們一樣是普通人出身,隻是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
    考生們最小的十五六歲,最大的則有五六十歲的,近的就是雲台書院的學子,遠的則來自山東甚至徐州南京等地。隻要能在海州找到保人和通過審核的,都能參加浙西京東路解試,寬鬆程度簡直讓那些慕名而來心存僥幸一試的學子們感激涕零。
    其實他們並不知道,除了在海州和沂州等已經歸屬大宋管轄的州府之外,其他地區的學子,除非名聲在外,並且有人保舉,都很難通過這次解試。畢竟就算真的才華出眾,方靖遠送解去臨安,那邊的會試考官也未必能給他們通過身份核驗。
    但隻要來的學子,經過這次考試,了解了海州和整個京東路的發展,無論留下還是回鄉,都會成為海州的口碑,通過他們的星星之火,將這裏的文化和知識傳播出去。
    那樣,方靖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更何況,臨安那邊是人才濟濟,他這裏可是到處缺人,別說才來了五千人,就算再多來一倍,他能吃得下。
    而這些前來赴考的學子,除了原本屬於海州的不到兩千人之外,其餘都是從各地趕來,原本以為海州才回歸大宋一兩年間,就算擋住了金兵的兩次進攻,想來也是破爛不堪,應試期間的吃住都會暴漲,提前了兩三個月來的有之,還有些幹脆就是上次春遊雲台後壓根就沒離開的,守著雲台書院旁聽和跟著模擬考試了幾次,就索性留下申請海州戶籍,不論這次考試能不能通過,都打算留下不走了。
    在這亂世之中,還能有這樣一個安寧繁榮,博覽群書的地方,簡直就是讀書人的聖地。
    更不用說,隻要能通過解試報名的學子,都可以憑準考證在貢院外的魁星院免費住宿包三餐和沐浴,那些外地來的學子更是樂不思蜀,恨不能就此留在海州,哪怕考完試都不想回去了。
    可同樣的,有善就有惡,有積極向上的,就有汲汲營營的,有勤奮努力的,就有投機取巧的。
    隻是被方靖遠幾乎堵死了所有能作弊的途徑後,這次解試最大的危機,就莫過於金兵來襲。
    在徒單習烈橫掃山東各地的同時,徐州的金兵也按捺不住開始出動,畢竟對於他們而言,楚州和泗州的威脅,都比不上海州,尤其是海州還有個頂著萬金懸賞頭顱的方靖遠。
    方靖遠在進考場之前就已經預料到這一點,可有朱熹跟著他一同監考,他也不能壞了規矩,進了考場後,就斷絕了考場內外的所有聯係,除非十萬火急的軍情,根本不能送進貢院來。
    本以為徐州金兵來趁“考”打劫已經算是大事了,誰也沒想到徒單習烈會從濟南府那邊帶兵橫掃山東,奇襲和閃電戰術簡直防不勝防,連辛棄疾都發來求援信,魏勝和嶽璃商議後,隻能讓霍千鈞帶火器營和輜重糧草前去支援,他們則嚴陣以待地擊退了徐州金兵的數次進攻。
    然而讓徐州金兵真正半途而廢的,還是他們當初看不上的楚州和泗州軍。那兩州兵馬一直對徐州虎視眈眈,眼見他們分兵去攻打海州,就立刻撲上去想要奪城,徐州金兵被前後夾擊,不得不退回徐州。
    嶽璃才打了勝仗回程之時,就收到了貢院失火的消息,驚得連卸甲都來不及,就帶人直奔貢院。
    方靖遠當初剛來到這個時空,就是在臨安解試的考場上,還遇到了一個考試失敗的考生發狂險些連他也打了,後來還聽說曾經有過考生因為三急毀了試卷,一不做二不休就用燈油放火,連周圍考生的試卷都給燒毀了的。這種我考不上別人也甭想考上的瘋子,不出現則罷,隻要出現一個,就能毀了整場考試。
    從一開始修建貢院時,防火安全和廁所就成了方靖遠在設計時的重點。
    為了避免屎號的臭氣影響到考生,加上長達六日的考試時間數千人的吃喝拉撒都在裏麵,環境衛生就格外重要,方靖遠就仿照後世的公共廁所的設計,引來流水,不斷衝刷便池,通往遠處單獨挖掘的化糞池。而負責清理化糞池的村民則可以引去做肥料,一舉兩得不說,整個考場的空氣都好了許多。
    可縱火者,還是出現了。
    為了預防燭油和燈油汙染卷麵,每個考號的燈都是由官方統一配發的“氣死風燈”,以琉璃為燈罩,以銅線為燈架,掛在考號的書桌前,雜工們會定時來點燈熄燈,根本不用考生動手,就是為了防止考生出現意外後“激情”放火,害人害己。
    可千防萬防,還是防不住有心人。
    何馳從報名後,就一直惴惴不安,他是錢太醫的侄外孫,原籍徐州,能夠到海州參加考試,還是托了錢太醫的關係。可就連錢太醫都不知道,這個看似文弱內向的少年,竟是抱著必死之心而來。
    完顏允中趕走了紇石烈誌寧,占據徐州後,按照完顏雍的吩咐,一邊安撫人心,一邊開始暗中培養密諜。先前金國在海州的密探都被方靖遠和嶽璃拔得幹幹淨淨,就連徒單習烈冒險潛入都差點送了性命。他便按照父皇的旨意,考慮以漢製漢。
    先找出那些徐州的世家大戶,這些人原本都是大宋臣民,留在徐州的都少不了有些逃往南宋的親眷,甚至還有不少當初跟著方靖遠去了海州“開荒”的家人,這些人用的好了,不但可以當人質,還可以當密探和武器。
    何馳的父親早亡,母親病重,方才沒有跟著錢太醫去海州,而這次來參加考試時,他並未告訴錢太醫,他的娘和妹妹如今都在完顏允中手裏,他若是不燒了貢院,那她們就會被送去浣衣院,經受最殘酷的報複而死。
    他原本按照前輩們的經驗,都帶有蠟燭和燈油,連衣物內裏用的都是最易燃的布料不說,內衣還都是在油中浸泡後晾幹,哪怕穿著再難受,隻要一點火,他便可以徹底解脫。
    完顏允中能不能兌現諾言,在事後放了他娘和妹妹他不知道,他隻知道,之後,自己便不用再去考慮那些絕望的現實,可以徹底解脫。
    可他沒想到,海州貢院別說蠟燭和燈油,連衣服都帶不進去。
    先是免費包三餐食宿的魁星院,就算他不敢和錢太醫住在一起,也能有個落腳之地。然後是進場後的集體賜浴……他精心準備的衣服和所有的引火物全都被收起來裝箱封貼,然後就是集體點燈熄燈,他隻能看著那亮堂堂的氣死風燈裏的火苗,連碰都不能碰。
    考試的時間一天天過去,他卻一籌莫展,隻能靜下心答題。原本想裝作考場失意發瘋引燃貢院,可現在看看,何馳不由苦笑不已。
    除了活動桌板和床板之外,整個號房都是用青磚砌牆,水泥飾麵,頭頂也並非瓦片而是一層做了瀝青防水的水泥板,就算他真的放火,頂多能燒的,也就是自己這間房,號房之間的走廊一直都有士兵和考官巡視,他根本沒機會去破壞其他號房的考生。
    唯一的機會,隻有等到交卷之時……結果方靖遠並未讓考生們自行交卷,而是要求考生完成試題後,自行離開,到前院的考官處簽名等待考場靠門。這樣既能夠防止考生在交卷時交換考卷,也能防止出個類似前朝一人答出六份考卷的某位槍手考生。
    他徹底絕望了,隻能拖到了最後一日夜間,在雜工前來“熄燈”之前,趁人不備打破了燈罩,裝作發瘋一般,將試卷湊過去點燃後,衝到號巷裏準備扔出去,能燒多少算多少,最重要的是連自己也一起燒了。
    可沒想到,火才點起來,他就看到其他地方也冒起煙來,在黑夜中極為顯眼,還有那痛苦的慘叫聲,方才知道,像他這樣的死棋,並非一枚。
    隻是,火剛剛燒起來不到一轉眼的功夫,何馳就被一道水柱澆了個透心涼,身上的火苗連衣服都未燒完,就被水澆滅不說,兩個士兵立刻衝上來將他五花大綁拖了出去。等到了考號前的廣場上,麵對前方考官們所住的“知行樓”,已經有十來個跟他一樣渾身濕透滿臉絕望的考生被綁在了這裏。
    何馳的心往下一沉,若是剛才真的死了也就罷了,現在和這些人一起被綁在這裏,隻要有一個人招認,他們的裝瘋行動就會被識破,那必然會牽連到為他們作保的親友。
    抓到第一個的考生時,朱熹還痛心疾首於這考生的心理素質不夠,竟然自己考不好就,還想連累其他考生甚至整個貢院。
    若不是先前在修建貢院時,方靖遠堅持不用木製結構的考棚,而用了磚石和水泥,還準備了許多竹製的抽管“滅火器”在考巷中備用,這次的“”事件就不會這麽簡單結束了。
    結果出現了第二個、第三個……到第十個的時候,朱熹已經麻木了。
    這時候不是考慮“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時候了,而是這些考生的來曆和目的,背後的黑手到底有多長。其餘考生裏,還有沒有類似隱藏身份卻還沒敢動手的?或者說,打算一直隱藏下去的。
    朱熹為此揪掉了一小綹自己精心蓄養的美髯,方靖遠卻不已為然。
    “就事論事,這些人犯錯,就罰這些人好了,其餘考生,隻要沒做出違法違紀之事的,不論出身如何,概不追究。”
    朱熹忍不住說道:“使君心意雖好,可此事必須匯報朝廷。為防萬一之故,隻怕除海州和沂州之外,其他從金國占領區而來或與之有關的考生,都不得錄用啊!”
    方靖遠歎了口氣,說道:“隻怕他們為的就是這個。”
    “完顏雍在燕京同樣開了科舉,招收漢人考官,現在等於是我們在和他爭奪金國占領區內的讀書人。我們這裏每多一個人才,他那裏就少一個,不,少一批。”
    “他礙於金國部族的勢力,不能擴大漢人進士的名額,卻也不願讓那些有才之士落入我們的手中,才會故意出此毒計。”
    “若是這些人成功了,我們收複海州後的第一次解試就出事,以後就不會有這麽多人敢來參考。就算這些人失敗了,因為他們的出身和來處,我們講金國占領區的漢人考生都拒之門外,視值為仇寇奸細,那們不僅僅是這些考生,連他們的家人,和他們的家鄉,都不會再對我們和大宋歸心。”
    “此計甚毒,可我偏偏就不想讓他們如願啊!”  ,請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