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新生係列產業大軍(29)

字數:1773   加入書籤

A+A-




    22.29
    溯源認識與方法,源於地球誕生前的,物質內在信息與實物雙重循環的初元結構。人類智慧及其科學技術,是地球物質演化在數十億年中所形成的、萬物萬象中的一象——率先跨入智慧殿堂的客觀循環鏈中最高端一族。
    “波粒二象性”(信息波與實物粒的雙重特性),觸及到包括人在內的物質起源謎底。廣泛的科學證據表明,物質起源於信息與實物的雙重內在循環結構。信息循環職能(腦神經的前世今生),以虛擬(描繪)、複原、權衡利弊為導向,達到對實物取舍的發展目的;實物循環職能(心血管及四體分化獨立的來龍去脈),依據信息導向完成對實物分解、重組合成,實現發展的目的。
    從萬物萬象的個性特征來講,人類這一象的個性特征,是依靠智慧——憑借先行滿足對象物內在需要而廣泛借助他人它物動能發展自身,突破了代際、人際、物際及時空距離等係列瓶頸——生物基因局限的銅牆鐵壁。語言、字符、數值,以及農耕技術——具備了認識與方法的雙重內循環結構——智慧由此誕生。
    智慧由認識與方法的雙重內在結構組成。科學主要地屬認識範疇,技術主要地屬方法範疇。科學技術,是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卻不是智慧的全部。因為時時刻刻都有廣泛的新認識與新方法會不斷重組更新(具有個體或局部特征),尚待進一步實踐檢驗。
    智慧的誕生,創建並完善了人類所獨有的食物循環鏈,加速了地球物質的良性循環。人類從此逐步一騎絕塵,崛起為地球的主宰。智慧的偉大體現於,能夠瞬間有機整合曆史的、人際的、代際的、物際的、不同區域的、可借助的有效資源發展自身。
    工業技術,主要地是改寫了實物外向循環路徑;“波粒二象性”揭開人類走出地球——旅遊太空的新篇章,主要地是局部改寫了對象物的內在信息循環路徑。可以斷言,未來的前沿技術,主要地是改寫更多對象物的內在信息與實物循環路徑。
    科學技術,本質上是發現、複原、抄寫重組自然界循環鏈萬物萬象的物質演化程序片段。農耕技術是肉眼直觀認識與方法對動植物程序片段的複製,也可以說是初步運用程序類比推演的產物;工業技術借助顯微鏡等工具,複原微生物乃至無機物等物質演化的程序片段。例如中醫的陰陽五行辯證,豌豆花揭曉生物遺傳基因密碼等,大量涉及程序類比,為電子、量子、納米等微觀技術奠定了基礎。
    智慧起源於先付出後回報——等價交換。虎豹企圖不勞而獲,然捕獵中的體能消耗卻不能顛覆先付出後回報的客觀鐵律——成為由盛而衰的典型案例。人類先行滿足被種養對象物的內在需要,繼而借助被種養對象物的外溢紅利強壯人類自身。互利共贏,交換的彼此,相互的本大才有彼此利大,水漲船高。設若吃光被種養對象物的老本——被種養對象物的種群規模日益縮小,就沒有人類食物鏈可言。沒有先投入後回報的等價交換沃土,隻能徹底葬送智慧的生存與繁衍空間。
    不論是人的內心活動的所思所想,還是外向的一言一行,都是圍繞什麽該取什麽該舍所產生(如正與邪的道路取舍,利與弊的權衡取舍),全都類同於萬物萬象的親和(取)與排斥(舍),本質上無一不是客觀物質演化程序片段的複製與重組。在物質演化的曆史長河中鐫刻著比比皆是的盛衰強弱案例,其來因去果一目了然。
    團隊建設與人才開發,不過是順應高效低耗、滿足供給的客觀需要,加速智慧雙重倍增演化。
    “無古不成今,知古便知今。”隻要我們掌握客觀循環鏈有機有序、環環相扣、周而複始滿足供給的機理,按目標需要分出輕重緩急,運用程序類比推演,就能從容回答團隊建設、人才開發,以及為人處世、家風家教等過程中,所涉的為什麽隻能這樣而不能那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