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回 楚文王吃閉門羹滅了黃國
字數:3158 加入書籤
書接上回,話說楚文王遷都郢都,不斷地向外擴張,用武力侵略騷擾周圍的國家,其中就包括鄭國和巴國。
鄭國,咱們上集說了,開始在楚國和齊國之間搖擺。
這巴國呢,咱們前麵一直都沒介紹過,這也是一個老牌的諸侯國,相傳是伏羲氏的後人,到了周朝時,是子爵國家。
巴國地處現在的四川東部和重慶一帶,從地理位置上靠近楚國西北部的雲夢澤。
這雲夢澤可是個好地方,不光出美女,還經常會遇見奇珍異獸。
有一次,楚文王熊貲在雲夢澤打獵,捕獲了一隻獬豸(xiezhi),這獬豸可是傳說中的神獸,祥瑞呢。
這獬豸長啥樣呢,古書上的記載也不詳細,隻是說這獬豸的樣子有點像麒麟,有牛那麽大。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頭頂上長著一隻犄角。
而且,這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得懂人的語言。它兩隻眼睛睜的大大的,能分辨是非曲直,識別善惡忠奸;如果它發現了奸惡的壞人,就用犄角把他頂倒,然後吃到肚子裏。
所以這獬豸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楚文王鋪到一隻獬豸,非常高興,就用這獬豸的皮毛給自己做了一頂帽子,據說,戴著這頂帽子,就可以像獬豸一樣分辨出善惡忠奸,這頂帽子就是獬豸冠。
楚文王很喜歡他的獬豸冠,因此這獬豸冠也就在楚國流行了起來。後來,到了漢代時,獬豸冠就成為了執法者的禮帽。
因為楚文王經常在雲夢澤打獵,所以也就經常和雲夢澤西麵的巴國有衝突。
巴國經常受楚國的欺負,巴國的國君當然很生氣,就瞅準了一個機會,攻占了楚國的權縣。
權縣的守將閻敖一時疏忽大意,竟然丟了城池,楚文王當然很生氣,就處死了閻敖。可是閻敖在楚國邊防軍中卻有著很高的威信,他的部下和族人,對楚文王不問青紅皂白,就處死閻敖,連一點立功贖罪的機會都不給的做法,很是怨恨,就勾結巴國叛變了。
反叛了的閻敖的部下和族人,在楚軍中做了巴國的內因,在第二年春天的津地大戰中,和巴國軍隊裏應外合,把楚文王打得丟盔卸甲,臉上還中了一箭,大敗而逃。
可是逃回國都的楚文王,在郢都的南門外,那位守城的鬻拳就是不過楚文王開門,不讓楚文王進城。
還記得這位鬻拳嗎,對就是那個為了讓楚文王不殺蔡哀侯,而拔刀挾持楚文王,後來又自己砍了自己一隻腳的鬻拳,楚文王不是讓他守衛郢都大門嗎。
這次,見楚文王這麽狼狽地敗逃回來,竟然不給老板開門。
鬻拳在城上對楚文王說“大王這是得勝回朝嗎?”
這老頭,也真夠艮的,這幅樣子,怎麽看也不是得勝回來的。
城下的楚文王說“是打敗了。”
鬻拳說“咱們楚國的雄兵,自從先王以來,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什麽時候聽說咱們楚國打過敗仗。況且,那巴國,不過是個落後的小國家,大王和巴國打仗都能大敗,就不怕被人恥笑嗎。大王還是先找回場子再進城吧。”
嘿,這老鬻拳,膽子可真不小呀,竟敢給老板吃閉門羹。
楚文王見鬻拳這樣說,竟然真的羞愧地不再進城,而是轉頭又帶著那些殘兵敗將打仗去了。
不過這回他沒有打巴國,因為害怕打不過,而是去打另一個小國家,黃國。
這黃國,是淮河上遊的一個姬姓小諸侯國,麵對楚國的侵略,雖然拚死抵抗,可還是難逃滅國的命運。
可是就在楚文王熊貲消滅了黃國,準備修整一下隊伍,返回楚國的時候,一天夜裏,楚文王睡得迷迷糊糊地,就覺得息侯來到了他的麵前,隻見息侯怒氣衝衝地指著他的鼻子說“你占領我的國家土地,奴役我的人們,霸占我的妻子,現在我已經將你的累累罪行呈報給了上天玉帝,老賊,你就等著玉帝派人來拿你的性命吧。”
楚文王熊貲從來沒見過唯唯諾諾的息侯有過這樣的氣勢,當時就嚇得一激靈,隻見息侯指向自己的手指,猶如實質化一樣直直的戳在自己麵門上,那處箭傷一下子就崩裂開來。
楚文王熊貲大叫一聲,一下子從夢中驚醒,可是臉上的箭傷卻真的是崩裂了,血水流得滿臉都是。
侍從們趕忙傳醫管來看,可是這時的楚文王一會清醒,一會糊塗,總是說看到息侯就在屋內,是來找他尋仇的,就這樣折騰了兩天,楚文王熊貲就薨了。
楚國的軍隊帶著楚文王的遺體回到楚國都城郢都,城門守將鬻拳見了,追悔莫及,在城門口跪迎楚文王的遺體進城,見到楚文王遺體時,鬻拳悲戚地大哭著說“是我再次冒犯大王,不給大王開城門,才讓大王在征戰中薨逝,縱使大王不追究我的責任,可是我怎能偷生在世上呢,大王,我鬻拳這就追隨您於地下!”
說著老鬻拳又是手起刀落,把自己的另一隻腳也砍了下來,頓時,血流如注,鬻拳對身邊的親隨說“我死之後,就把我埋在這城門口上,要讓我的子孫後代都知道,我一直給大王守護著大門。”
說著,老鬻拳也咽了氣。
楚文王薨了,他的長子熊囏即位,這一年也就剛七歲,按照楚國的繼承製度,這七歲的熊囏就做了楚國的新國君,熊囏感念鬻拳的忠心,就封鬻拳的子孫世代都做大閽,守護楚國的城門。
再說鄭國的國君鄭厲公鄭突,這些年被楚國擠兌的夠嗆,一聽說楚文王死了,真是大喜過望,鄭厲公長長地出了一口氣說“哎,這下咱們鄭國就不再怕楚國了。”
這時鄭國的大夫叔詹說“主上,依靠別人都是靠不住的,俗話說,靠山山崩,靠樹樹倒,如今咱們鄭國在齊楚兩國之間搖擺,這可真不是個長久之計。咱們的先君鄭桓公、鄭武公和鄭莊公,那可都是英勇蓋世的人物,當年三位先君為大周朝立下赫赫功績,都是中央的上卿,諸侯的表率。咱們鄭國要想重現往日榮光,還是要朝拜擁護中央才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