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回 唇亡齒寒 虞國被滅
字數:3094 加入書籤
書接上回,話說虞公邀請晉獻公一起去箕山狩獵,晉獻公這邊呢就簡單地帶領百十來個隨從,可虞公這邊陣仗就大了。作為晉國的小弟,為了顯示對大哥的熱情,也為了在大哥麵前顯露一下自己的實力,虞公可謂是全員出動,安保,儀仗,後勤,等等等等,幾乎把虞國京城的守備力量全部調了出去。
箕山狩獵當然是其樂融融,幾天下來收獲滿滿,獵物頗豐,晚間還有篝火晚會,燒烤著新鮮的獵物野味,鼓樂,歌舞,美酒,一樣不少,簡直是愉快的野營休閑。
可是,就在箕山獵場酒酣耳熱之際,卻有一騎快馬,飛馳而至,向虞公報告道“啟稟君上,城中起火了。”
一旁醉眼迷離的晉獻公說“城中起火,那肯定是老百姓做飯燒柴,不小心引起的,虞公不必擔心,過一會就撲滅了。”
可是,那位來稟報的侍從卻急切地說“君上,不是一處起火,是,是城中多處起火,而且,而且火勢猛烈。”
一直守護在虞公身旁的虞國大夫百裏奚這時說道“君上,城中多處火起,必是有人作亂,君上,還是回城去看看吧。”
此時同樣半醉的虞公猛地睜大雙眼,酒意已去了大半,有種不好的感覺從心底升起。急忙向晉獻公告辭道“晉侯先在此處,寡人回城看看就來,看看就來。”
說著,就帶著人馬先虞國都城而去。
看著虞公急急而去的背影,晉獻公晉詭諸的眼裏浮現出一絲嘲諷,冷冷地吩咐自己的隨從道“咱們也收拾,去看看吧。”
辭別晉獻公的虞國國君一行,急匆匆離開箕山,向城裏而去,一路上,不斷遇見紛紛逃竄的虞國民眾,叫人帶過來問話,都說是“都城已經被晉國軍隊趁虛攻破。”
虞公一聽,登上六神無主,不斷催促隊伍加快速度。
天亮時分,虞公一行終於回到都城之下,但是城牆之上卻已是晉國的軍旗,城頭之上一員大將,盔甲鮮明威風凜凜,正是晉軍大將裏克,哪裏還有半分病態。
隻見裏克在城牆上向虞公拱手笑道“感謝虞公先借道給我們,又借國給我們,真是慷慨呀。”
城下的虞公這時才明白晉國人的計謀,氣得麵色慘白,渾身顫抖,指著裏克半天說不出話來。
百裏奚和隨行的其他虞國將領,準備帶領軍士攻城,可是隻聽城頭一聲梆子聲響,緊跟著,箭如雨下。城下的虞國君臣隻得趕緊向後退縮。並且傳令後麵的虞國部隊,前來救援。
可是,哪裏還有後隊呀,那後隊人馬,早就被晉軍截殺幹淨,這時早就是死的死,降的降。而且隨從又報告說,後麵截殺的晉軍也是隨後就到了。
虞公,就像是泄了氣的皮球,頹然跌坐在車上,長歎一聲說“完了呀,哎,寡人後悔不聽宮之奇的勸諫呀。”
可是後悔又有什麽辦法呢,這世上也從來就沒有後悔藥吃。
獨自感傷一陣,見百裏奚一直在自己身邊默不作聲,虞公就問“你是不是也早就知道晉國人的計謀,為什麽當初不和宮之奇一起勸勸寡人呢。”
百裏奚無奈地說“君上,當初宮之奇的勸諫您都聽不進去,又怎麽能聽得進我的勸諫呢。當初沒有勸您,所以這時候才能陪在您身邊,要是當初和宮之奇一起勸了您,不是也得和宮之奇一起逃走。”
見百裏奚如此說,虞公更是羞慚地無地自容。
正在這時,隻見一騎單車從晉軍隊伍中駛出,正是虢國的降將舟之僑。見舟之僑來到麵前,虞公更覺得慚愧。
倒是舟之僑大大方方地對虞公說“上君拋棄虢國,致使虢國消滅,如今貴國也麵臨著同意的命運。不過事已至此,上君與其流亡他國,不如歸順晉國,晉侯是個寬厚仁慈的人,再怎麽說也都是姬姓本家,一定會給您保留宗祠祭廟的。”
此時的虞公,已是走投無路,正在猶豫躊躇之際,隻見晉軍整齊的隊列向兩邊分開,中間形成一條甬道。
一輛豪華威嚴的馬車,帶著國君的儀仗,自甬道中緩緩駛出,停在晉軍隊伍的最前麵。
原來是晉獻公晉詭諸到了。
很快晉獻公派人來請虞公過去相見。
虞公無奈,隻得過去。
見虞公到來,晉獻公笑著說“謝謝虞公這幾日陪寡人箕山狩獵,寡人玩的很盡興。不過寡人此次前來,還有一事,就是要取回先前寄放在你這裏的寶馬和美玉。”
虞公耷拉這腦袋,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隻是原本俊朗的麵容,一下子顯出了難掩的頹然和暮氣。
一旁的晉國君臣確實絲毫不再理會虞公的情緒,晉國大夫荀息興致勃勃地從虞國內廷出來,一手牽著那匹黑段子似的踏雪寶馬,一手抱著一隻錦盒,錦盒內是幾塊上等美玉,不光有當初晉國的,就來原本虞國的美玉,也被荀息一並搜羅了來。
“君上,君上,看看,我沒有吹牛吧,您的寶馬,還有美玉,我都給您收回來了,您瞧瞧,這還有利息呢。”荀息討好地將寶馬美玉獻給晉獻公,並且特意打開錦盒讓晉獻公看裏麵多出來的美玉。
晉獻公也很高興,但卻並不想在荀息麵前流露出來,而是淡淡地一揮手,讓身邊的侍從接了裝著美玉的錦盒,自己則是走到踏雪寶馬旁邊,接過荀息手裏的馬韁繩,愛惜地輕撫著踏雪黑段子般柔順的鬃毛,輕聲說道“寶馬倒是回來了,就是比原先老了些。”
荀息沒有等來預想的表揚和獎勵,而是等來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心裏打了個寒戰。
晉獻公假途滅虢,虞國唇亡齒寒,晉國一下子消滅了虢國和虞國兩個姬姓諸侯國,將虢國和虞國變成晉國版圖內地虢城和虞城,而作為諸國共主的大周王室,對此連個屁都不敢放,此時的東周列國之間的戰爭已經由原來的討伐,變成了消滅,戰爭的性質也由原來的為正義,為禮儀,為榮譽而戰,演變為,為擴張,為欲望,為利益而戰。